duzhanc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zhanchi

博文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研究记事 精选

已有 5285 次阅读 2018-2-28 16:30 |个人分类:回忆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牧地, 草地, 草原, 资源, 开放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研究记事

 

1996年,中科院综考会蒋世奎写出《中国非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参与中科院重点项目的申请,幸运中标。本人承担其中的《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的研究》。

1997年,此项研究开始实施。这是我平生第二次参加草地资源研究。第一次参加是在

工作之初,即1963年9月至1966年5月。期间,在我国西南地区进行草地资源考察研究,写出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贵州省铜仁专区草场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安宁河谷地区草场资源评价》、《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评价及其合理利用》等考察报告。紧接着,“文革”运动开始,从此改变了我的研究领域。

不曾想,时隔三十年后,退休之前,即1997年4月至2000年5月,居然有幸重操旧业,再次研究草地资源。对我来说,真是求之不得,因为,这毕竟是我的老本行,不仅对其熟悉,而且对其有情。

首先,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当下研究草地资源,有如下二个问题不能回避。

一是术语问题。以往,对“以生长各类饲用植物为主,可为植食性动物提供食物的土地类型”,通常称其为草场、草原或草地。但我感到,这些名称均名实不相符,不严谨,欠科学,且易于造成学科间的混乱。因为,草场是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区对牧用地的俗称;草原是“以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天然群落类型”,不包括荒漠、饲料林、灌草丛、人工草地等;草地是“以草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不包括荒漠、饲料林,但包括不为家畜利用的草坪等。而牧地植被,则是以饲用植物为主体或重要成分,不仅包括草原、草甸、草丛、饲用人工草地等草本植物群落,而且包含荒漠、饲用灌丛和饲料林等木本植物群落,但不包括草坪等。故此,使用“牧地”一词,更为科学合理。(见:附录)

二是如何超越。以往,在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和全国畜牧兽医

总站的主持下,从1980年开始,首次对全国草地资源进行调查。历时10多载,覆盖2000多个县、95%以上的国土面积,有数百个单位、上万名科技人员参加,耗资3000余万元。1996年出版了专著《中国草地资源》(主编:廖国藩、贾幼陵)。与之相配套的《中国草地资源数据》一书,以县为单位,统计了各类草地的面积和产草量。这项调查所获资料的数量与质量前所未有,成果斐然。但美中不足的是,上述研究的评价范围仅限于天然草地资源类型,所采用的评价体系囿于干物质和载畜量。

眼下承担的课题,经费十分有限,不可能再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调查,利用上述调查资料,完成目前课题,便成了最佳选择。但是,研究工作不能、也不应该停留在原有水平,必须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我们根据研究需要,以《中国草地资源数据》为基础,对天然草地(牧地)面积和产草量,重新归类进行计算。同时,以《中国农业年鉴》等为依据,对人工草地的面积、产草量及农副产品产量进行了统计;以《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全国林业统计资料》为依据,分别对粮(经)草复合农牧地和乔(灌)草复合林牧地的面积和产草量进行了统计;依据《中国饲用植物化学成分及营养价值表》、《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中国饲用植物志》、《牧草学各论》、《食物成分表》等,对饲用植物的各类营养成分、热能和代谢能等进行了统计。并以能量(代谢能)为中心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过程中,各类计算繁杂量大,促使我学会了使用电脑统计数据。

三年之中,与其他课题穿插进行,于2000年6月完成了《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专论。主要内容有:(1)牧地分类的原则、单位和标准及其分类系统;(2)天然牧地资源的自然区域和垂直地带分布;(3)牧地资源的评价体系,及其第一性生产能力(干物质、热能、消化能、代谢能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和第二性生产能力(适宜载畜能力、产肉能力和肉热能)评价;(4)牧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各类牧地的中期开发规模及其与农林地副产饲用植物的生产量预测。

后来,在有关学术刊物,陆续发表了《我国天然牧地和人工牧地的生产能力及其开发》、《我国不同自然区域天然牧地和人工牧地营养价值比较研究》、《我国不同类型人工牧地生产力的比较研究》、《我国各类人工牧地的营养价值评价》、《我国西部的南方省区草地资源及其开发》、《我国南方地区天然牧地营养价值和生产能力评价及其开发潜力》、《我国牧地资源永续利用及牧业持续发展对策》、《我国饲用植物的中期生产量及载畜潜力预测》、《采用不同指标评价牧地载畜能力的比较研究》等10余篇论文。

这项研究,在学科方面的创新之处有:(1)以往仅对天然牧地进行了分类,本项研究对天然牧地、人工牧地、粮(经)草复合农牧地和乔(灌)草复合林牧地4类牧地进行了分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牧地分类系统;(2)以往把我国亚热带与热带划为一个区,本研究将其分成华中湿润暖热性灌草丛区与南部湿润热性灌草丛区两个区。因为这两个区的气候条件、地带性天然植被和人工牧草的特性均有明显差异;(3)以往是以干物质和载畜量为主进行评价,本文建立了以能量(代谢能)为中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并明确地将牧地生产能力分为“生产力”与“生产量”2个方面。在研究方面的新进展为:(1)评价范围,以往局限于草地类型,本文从类型、自然区和行政区3个方面进行了评价;(2)以往只评价天然牧地,本文对天然牧地与人工牧地同时进行了评价;(3)较全面地预测了各类牧地与饲用植物的中期生产量,估算了中期专用牧地和全部饲用植物的适宜载畜量和载畜潜力。

遗憾的是,当课题完成之时,项目负责人已经退休,原计划出版的《中国非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一书,虽均已脱稿,但未能付印出版。

 

附录:

[1]新疆天然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廖国藩,沈长江,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图书馆藏,

   1960)。

[2]关于中国草场的分类原则及其主要类型特征(贾慎修,植物生态学及地植物学丛刊,

   1964)。

[3]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评价及其合理利用(杜占池,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图

   书馆藏,1966)。

[4]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部毗邻地区天然草场(主编:廖国藩,科学出版社,1980)。

[5]内蒙古草场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章祖同,自然资源,1982)。

[6]草原的综合顺序分类及其草原发生的意义(任继周、胡自治,中国草原,1980)。

[7]草原分类学概论(胡自治,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内蒙古草地资源(章祖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9]新疆草地资源及其利用(许鹏,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2)。

[10]西藏自治区草地资源及其利用(苏大学,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4)。

[11]中国草地资源(主编:廖国藩、贾幼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2]关于牧地的概念及其类型划分的探讨(杜占池,四川草原,1999)。

[13]草原、草地与牧地辨析(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草业与畜牧,200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64-1101634.html

上一篇:回忆录:《淡淡人生亦有痕》 观光游览篇(13)
下一篇:回忆录:《淡淡人生亦有痕》 观光游览篇(14)
收藏 IP: 123.116.9.*| 热度|

5 黄永义 李建国 刘庆宽 shenlu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