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y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yy 理学博士,教授,从事生态学、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

博文

论教授、学者的贡献与影响作用 精选

已有 13752 次阅读 2015-6-29 11:34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授, 科学技术, 贡献, 研究员, 副教授

   这里指的学者也含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讲师、工程师及助教、助理工程师等,学者的称谓含义更为广泛些。这里在前面写教授,就是带着一点强调的概念。

教授和学者的贡献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 具有重要科学理论的突破性贡献,如在某学科科学领域的重要乃至重大的发现;还有就是影响相当长远的重大技术的发明者;同时,他们又是继续进行着许多基础性的、应用性的看似普通的科研探究工作,在为科学技术的体系和在社会的应用领域做贡献;2. 具有上述的贡献和成果,但是,基本就是只在所钻研那几项成果的范围里做些补充、普及等工作。其他方面的探索研究基本就不搞了;3. 进行着许多基础的科学理论研究或者技术领域的探究,默默地、潜心和热心地工作,做着积少成多、像涓涓细水汇入大河、再汇入大海,为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运行做着贡献那样,在科学和技术的领域也做着具有很好的贡献。

那么,这三个方面的贡献类型里,属于第一类的只是少数,或者说只能是占少数,而第二类的也占少数;这两类的学者中合起来,大约占15~20%这样,那么就有80%多是属于第三类的。可是,是不是说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就比第三类的重要得多很多呢?当然,应该说是相对容易被重视和褒奖更多,因为那些重要和重大的发现、发明确实不容易,需要平时的钻研和积累,待研究到合适的机会时,能敏锐地抓住,比其他人可能容易把握和把内在的新事物、现象、特征和规律发现和探索出来,对该学科的理论体系方面做出重要和重大的贡献;技术方面也类似。

 而第三种为大多数科技人员的贡献类型,他们的贡献是不可低估和小觑的。因为任何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建立都是在众多各个分支学科和方向的、各时期普通的研究成果、数据资料的增加、丰富的前提下,才能不断地把原有的理论进行丰富和更新,而到适当的时候,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该学科理论发展进程和进步进行总结和探究其大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而也大力推进了这个学科的向前发展。因此,大多数科技人员的看似普通和平常的工作,其实是在默默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着积累和构建其庞大系统和为新的规律和理论的形成与发现提供着基础的、重要的支撑和构架的作用。这个贡献是很重要的。

 因此,我们常常会对那些多年来兢兢业业、勤恳工作的学者们投以敬佩的目光。因为,他们可能没有那被认为是第一、第二类的贡献,但是在第三类贡献的行列里是有突出贡献的,是佼佼者。比如,凡是在论文的前言要介绍某方面研究的情况时,基本会提到他的研究;凡是在硕士、博士论文的前言和介绍该领域研究进程部分,基本都会提到他及他们的贡献,而这些为这些论文的发表者和研究者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平台和探索更广、更丰富理论的构架。这些贡献人们会长久的记住,各地方综合图书馆、信息中心、各大学图书馆及科技数据库都会长久地保存,而且也必须长久地保存。因为这些是科技进程和各其支系的内容和证据。是对科学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贡献!

 我们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必须抱着做平常科研、不求马上能做出让世界该学科领域的人们都立即感到惊喜的重大的科技突破,那么,在各自的岗位上做着为庞大的科学技术体系的丰满、强壮和发展做积少成多、不断添砖加瓦式的贡献,而这些社会会铭记、历史也会铭记。

 中国目前学术界的急躁情绪还是有的,因此,要多鼓励年轻人,能够静心、细心、专心地做学问,要把平时每天做的看似不很起眼的小事,都当作是汇集成重要成果的一个步骤,是在不断丰富和积累,是前进的必须过程。那么,在学术发展的计划中慢慢的进步,如果有好的机会,可能也会有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的创新,如果不容易,上述的第三类贡献类型也是那么具有重大的意义。因而享受着工作的快乐和进步的喜悦!这是多好的事情。

 我在一些好的大学、研究所及一些科技型事业单位能看到这样的景象,这是让人们感到欣慰的。国外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所等也是这样的,你看他们的研究,不是在到处找能够有重大的、马上能让世人都瞩目的一个突破性的成果而老是围着这个苦苦的转,如果各地、各单位的人都那样,上述的科学体系的渐进式的丰富和发展就会几乎长时间地停滞。而对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是很有害的和很负面的。重大科技发现和发明,极大多数是在平时的一般研究进展中获得的,只有很少数是在第三类贡献者的很大量的工作的进展中,给人们提出了开拓新领域、探索新奥秘的条件和平台了,少部分人会专门攻这个可能是突破性的理论或技术问题。但是,这些人在一个国家也只能是极少部分的,因为,不可能大家都去攻这个问题,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还需要大多数的科技人员去进行那各方面的基础构架式的研究和应用的推广呢。

 置于有的学者指出了我国的一些学术会议上,部分或较多的教授等喜欢在介绍课题组研究成果时把在认为是高级点的刊物发表了论文进行介绍,“必谈”是什么项目资助,而实际是研究的东西不够好,而用这个“拉大旗作虎皮”地给自己助威,看似比较不务实,搞虚的多了(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901075.html)。这些现象也是需要注意些的。做了工作,有了成绩,就要肯定,也要鼓励!而说那些在那里发表了论文,则可以讲、也可不讲,平淡点即可。因为,毕竟是个刊物而已,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主要要看实际做的东西很重要的。而关于喜欢在报告中讲这个研究是什么项目的资助,带有为研究内容搞个阵势的样子当然也是会被人说些话的。也可以理解。但是,假如是在报告后面的致谢栏里写,作报告在后面简要地一带而过,或者为表示更诚挚些,讲慢点就可以了。这在国际会议上基本是惯例,欧美、东亚、澳洲、西亚等各国的学者均如此。但是他们不在报告中间讲这个,看不出什么炫耀的一点的样子来。那么如果没有项目资助的,就不写,很多很好的报告都是没有写资助项目的,一样的是重要的、甚至是很重要的成果和进展。科学研究不看其他的外围的那么多,报告和论文里,就看做了什么,有何进展。

 做学问需要静心、不急躁,有耐心,有恒心,还要细心;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祝大家工作舒心!快乐在工作中,在逐渐的收获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32-901336.html

上一篇:中国工业化水平究竟比德国和英国相差多少的分析方法问题讨论
下一篇: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不是“职业关系”
收藏 IP: 119.32.50.*| 热度|

11 郑永军 文克玲 黄永义 孔梅 李伟钢 张士宏 杨思洛 王洪吉 陈冬生 刘炜 loyalSciencefan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