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部在2月17日颁布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http://www.cas.cn/zcjd/202002/t20200223_4735451.shtml),文件为试行本,试行12个月,即看实践过程中各方面的反映怎样,再做修改和调整。文件的目的主要为纠正过去在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不良导向和做法。
可以说规定得也是比较细的,其中的主要内容为:(一)对于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发现、新观点、新原理、新机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根据科技活动特点,合理确定代表作数量,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强化代表作同行评议,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其学术价值及影响、与当次科技评价的相关性以及相关人员的贡献等,不把代表作的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
(二)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关键部件、实验装置/系统、应用解决方案、新诊疗方案、临床指南/规范、科学数据、科技报告、软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三)提高对高质量成果的考核评价权重。对于具有一定学术影响或取得实际应用效果的标志性成果可作为高质量成果,可增加到10%的权重;对于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对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具有带动作用的,可增加到30%的权重;对于已在实践中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的,可增加到50%的权重。具体权重由相关科技评价组织管理单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可以说这些规定都是很好的,也是可行的。
由于被列入了我国认为是顶级或重要期刊的这些期刊投稿量会很多,而可刊登的论文数却有限,因此就算很多的论文质量很好,可是也只能选登其中的20%至25%,即一小部分,或者由于审稿者对新的发明、发现、新的观点和理论创新的排挤、嫉妒等原因,有意打压而不同意刊登的现象。因而造成了很多重要、乃至重大的科学成果都是只能刊登在一般的期刊上(见上述文献)。但却可能得不到应有的鼓励与合理的评价。那么,这会对较多重要的创新或突破性成果的及时报道产生了抑制作用。而那些可能是对于以往特点、观点和理论给予了更多的支持的、数据比较漂亮的论文则很容易被重要的期刊刊登,那么是不是会鼓励了比较多的人做后面这类的研究呢?这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慎重实施的。
而且会不会以后从不“唯SCI”,而到“唯三高”论文呢?其很容易造成只看是什么期刊和会议报告的论文,而不看其论文的内容和质量的倾向。就算是代表作,以后也可能是那“三高论文”的期刊和会议报告的论文。但是很多“三高论文”所划期刊以外期刊的论文也会有很多好的文章,这样可能容易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只看期刊,不看文章内容的做法。
尤其在第二十一条里,对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代表作和“三类高质量论文”,发表支出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按规定据实列支,其它论文发表支出均不允许列支。对于单篇论文发表支出超过2万元人民币的,需经该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对论文发表的必要性审核通过后,方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
这意味着不被列为“三高”论文范围的论文则以后发表的版面费需要自己出了,那么,如果科技人员辛苦做了研究成果刊登时还要自己出资,可能是不合理。何况,如果单位列进去的“三高论文”的期刊来说不算多,每个学科就那么几种至10多种的话,全国的高校和科研所的选择约85%相同的话,意味着全国上述数以千计的高校和研究所单位的人员都要在这几种和10多种期刊登文章。可能排队也要排7年以上吧,不说部分需要及时发布的内容被滞后,而且结题的要求又如何实现呢?而且这些期刊会非常挑剔,可能几百篇论文稿里要几篇,以致造成大部分的论文含好的论文不能刊登。因为每一个期刊的每年发表文章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是有规定的。要么自己掏钱交版面费,这样造成有科研经费但是不能用,做了辛苦的事情,还要自己掏钱登文章的现象。这不合理。另一方面,这样对于非收费而要求作者转让版权的那类SCI期刊是一个鼓励,因而又帮助了更多的人去向SCI的期刊投稿了。而那些没被列为“三高论文”的期刊只能冷清,尤其是很多的中文期刊。这样的做法可能值得思考,在试行后做些调整。应该说,不管论文登在哪里,只是评审时不看论文数,不看是不是SCI即可,采用代表作评议为主时,用1至5篇的代表作论文,代表作不管是在什么期刊刊登的都可以。只看其内容、研究的上述需要看的新的、好的进展,重要的进展,科学发现、发明,理论的突破,或者在理论和应用的意义和价值即可。供参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