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陨石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rujun 让地球物理仪器飞起来

博文

《周易》、二进制和计算机 -(转载)

已有 8824 次阅读 2009-4-19 22:37 |个人分类:转载精品|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计算机, 周易, 二进制, Leibniz

《周易》、二进制和计算机
作者:王乃信
  大家知道,在电子计算机中,信息、指令、状态都是用二进制数表示的,运算、处理也是用二进制数进行的。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二进制愈来愈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数学史上,二进制数系是和德国伟大的数学家Leibniz(1646-1716)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流行着一种时髦的说法,说二进制来源于中国,因为《周易》中早已有了二进制。还有人进一步发挥说,既然二进制来源于中国,那么,计算机的老祖宗也应该在中国。某大报在头版头条论述所谓“留给二十一世纪的悬念”的文章中就说,Leibniz受《周易》启发,发明了二进制 和计算机。

        易经中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即所谓乾、坤、屯、蒙、需、讼、师、比等,是很混乱的。在考古发现的易经古本中,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就完全不同,但也同样是很混乱的。这些排列次序均与二进制无关。易传中的序卦是专门解释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的,但多为牵强附会之同,连自圆其说都谈不上,根本没有二进制的影子。易经将六十四卦划分为三十二对,其中占大多数的二十八对,其相对两卦的六爻是彼此上下颠倒的,这与二进制毫无共同之处。易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似乎是《周易》中与二进制有关的话。但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原始的一分为二的思想,与二进制仍然没有必然的联系。易传在讲述八经卦时,分八经卦为阴阳两类:乾、震、坎、艮,交画为三,为五,为奇致,故称阳卦;坤、巽、离、兑,爻画为六、为四,为偶数,故称阴卦。这种划分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一分为二思想格格不入,这里的所谓的奇偶与二进制数的奇偶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归根结底,《周易》中是找不到二进制思想的。

  不可否认,邵雍所创造的六十四卦图确实有朴素的二进制思 想。邵雍是一个素养较高的理学家,他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创造。他发展易传中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一分为二思想,并将其贯彻始终。他按照这种思想,重新排 列出八经卦的次序: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进而依次重之,排列出六十四卦的次序。邵雍以伏羲的名义,画出了所谓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 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这是《周易》中原来没有的崭新的图,也就是 Leibniz所看到的图。因此,Leibniz对伏羲以及文王、周公、孔子的赞叹确系张冠李戴。邵雍还画过所谓天地始终之数图,以及许多其他的图,并引 入辰、日、月、岁、世、运、会、元等时间单位,交替用十二进制和三十进制,构成一个复杂而规律的计数系统。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邵雍虽然提出并交替使用了十二进制和三十进制,却从来没有以任何方式提出或暗示过二进制计数法。肯定地说,邵雍在他的六十四卦图中所蕴涵的二进制思想是不自觉的。邵雍所关心的是如何在他的宇宙模式下把万事万物纳入数的范畴,因而,他不可能在数学上再前进一步。

  还必须指出,二进制的产生与计算机的产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1794年,Leibniz设计并制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台能进行四则运算的机械计算机。尽管:Leibniz早在十五年前就建立了完整的二进制数系及其运算规则,但他的机械计算机仍然用的是十进制。另外,如果把不同数位上的不同数字视为不同状态,那么表示某一范围的数时,不同进位制所需的状态数各不相同,从而有优劣之分,其中二进制并不是最优的,三进制才是最优的。从计数和运算的角度看,各种进制并无区别。电子计算机采用二进制,是因为二进制运算规则简单,并且容易在物理上实现。由此看来,即使邵雍确实为《周易》注入了朴素的二进制思想,我们也是无法把《周易》与计算机直接联系起来的。转自:http://www.stonerain.net 陨石站 4f4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这当然是应该引以自豪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我们的固步自封,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我们的科学文化就一步 一步、愈来愈远地落在列强之后,这正是我国近代史上屈辱、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要汲取血的历史教训,决不可重蹈覆辙。对于祖先创造的古代科学文化我们 要实事求是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之,改造之,发展之,切不可夜郎自大,沾沾自喜,躺在遗产上睡大觉,切不可盲目地以为我们的祖先把一切道理都说清 了,切不可自欺欺人地把现代科学的成就硬归功于我们的祖先。科学文化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违背它,或者超越它都是错误的。我们不能苛求我们的祖先。在宣传 我国古代灿烂的科学文化时,一定要尊重历史,切不可随心所欲地说过了头。因为,即使是真理,如果说过了头,也会变成谬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26-227031.html

上一篇:发明专利申请的经验与体会
下一篇:莱布尼兹、二进制与《周易》-(转载)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