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uoch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Suochun

博文

“三十而立”,有感而发 精选

已有 6631 次阅读 2009-7-1 21:48 |个人分类:追忆怀念|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三十而立”,有感而发
--参加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庆祝会

    2009年6月27日(星期六),本人有幸作为中科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巳退休五年的老职工,应邀参加建所三十周年庆祝会。感概万千,一晃30年(1979-2009)过去了。正如在会议报到时,散发给每位的资料--图文《纪念集》中第一部分的标题所言的那样:“卅载往事,历历在目”。按照上头的“红头文件”正式批件,应用数学研究所建所的日子应是1979年10月30日,提前到6月底举办庆祝活动,主要考虑到海内外学者利用放暑假来参加之便,而且采取以学术交流为主的形式,故这次庆祝活动的全名称是《国际应用数学发展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庆祝会》。
应用数学研究所至所以能成立,应该说是时代的产物,是顺应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一是1978年我国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从“臭老九”变成“香馍馍”、成为“主力军”。国家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数学,需要数学的应用和推广,因而应用数学的蓬勃发展也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二是原中科院数学所在“文化大革命”中因派性对立造成的人为隔阂、人事纠纷,一下子难以消除,难以相处共事,不如暂时“分治”,相对而言更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於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决定、报请国务院批准,在老的数学所和应用数学研究推广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新的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和系统科学研究所。简言之,基本上就是“一变三”。
本人能进入应用数学所工作,纯属偶然的机会,因我不是原数学所班底的人。1963年我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分配到当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北京报到。将自己宝贵的美好的十五年的青春年华,无私地献给我国的国防科研事业。1978年科学大会召开后,国家立即恢复研究生招收制度,死灰复燃我当年大学毕业时想报而没有报考研究生的心,使我这个时龄38岁的人,能再有报考、实现宿愿的机会。更使人感到意外奇迹出现的是:由于保密的需要,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原工作单位的领导尽敢同意放我们去报考,为我们提供了实现心愿的机会。真是时不可失、机不再来。我抓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迂,报考了当时中科院“应用数学研究推广办公宝”的秦元勋研究员的硕士研究生。录取后於1978年10月集中到“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当时在林学院旧校址内)上基础课程和英语。1979年应用数学所成立后,我自然地成了应用数学所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成了所的一名正式职工,之后工作一直未变动,直至退休。也就是说,我的近三十年是与应用数学所同呼吸、共命运,共生共荣的30年!
初到中科院系统来工作真使我不适应,与国防科研和工业部门的科研体制截然不同。真让我叫苦连天,有苦说不出。我原单位是以任务带学科,完成国家任务是第一位,强调的是集体、集体、集集体,大力合作协同作战,是集体的研究成果,不能以个人的名义写论文予以发表。而科学院则不同,强调的是个人兴趣,自由选题,单打独斗;以著书立说、发表论文的级别为衡量标准。我在国防科研战线上、在突破“两弹”的过程中,不能说功劳是大大的,但至少是一个闪闪发光的“螺丝钉”,也有国家颁发的荣誉证书和证章。但到了科学院系统却不认账,因为没有一篇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老老实实从“零”开始,从一张“白纸”开始书写。与同期毕业的大学生分到科学院系统的老同学相对比,他们现在巳在某一学科领域内成了国内知名的领军人物,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有的已取得副研究员头衔,相差15年的时光;而自己还得从硕士研究生做起,从助理研究员的台阶爬起、熬年头,副研究员、研究员,直至博士研究生导师,这是何等何等的艰难啊!真有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的感受。自找的苦自己吃,只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没有后悔的药可吃,没有后退的路可走。有位要好的朋友对我讲:你若当年不选择考研究生离开原单位,你取得研究员头衔的时间要比现在早,住的房屋面积要比现在大,退休后拿的钱要比现在多。我回答说:你说的这些都是事实,而且是摆在眼前可兑现的现实。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人活着总是要有新的追求,人是需要讲究一点精神的,我实现了我的精神追求。我享受个人奋斗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我欣赏自我生存的能力和价值,乐在其中,其乐无穷!惟一感到遗憾的是:正当个人事业感到有成就感、会有大的作为时,已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限,不得不告老还乡,到此为止,不能走得更远。
图文《纪念集》中第九部分的标题是:“三十而立,走向未来”。对研究所而言,第一个十年是开创阶段,第二个十年是发展阶段,第三个十年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实施阶段,原来分开的三个所:数学所、应用数学所、系统科学所,外加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所,在分开二十年后再度整合成为一个“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真符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法则。在第三个十年中,应用数学所仅是保留对外交流的名称,而不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单位。“三十而立”中的“立”,主要是指学术领域中要有所作为。是指一个青年人在一生中,精力最旺盛、最容易出成果的时期。“走向未来”是指取得更辉煌的研究成果。出成果、出人才,这是中国科学院永不变的宗旨。而对我这个退休之人而言,是立身体之本,走向夕阳无限好了。

在庆祝建所30周年之际,回忆自己在研究所工作和生活的30年,尤其是在岗工作的25年中,我为研究室、研究所,以至国家做了些什么?有没有值得回味和可书的贡献呢?有没有为后来人留下点有长远影响的东西呢?其回答,我觉得是有的:
首先谈对研究室:1987年我从美国返回祖国后不久,所领导要我出任新组建的“微分方程与计算物理研究室”主任工作,因为当时原有的微分方程室和计算物理室这两个研究室内部矛盾多、人员出走多,连学术带头人秦元勋研究员因夫人突然去逝后去了美国换环境,不得不合并成一个研究室,我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付烂摊子。怎么办?首先我自己要求:品行端正、以身作则,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凭公办事、不拉帮派,从大局出发,从有利于学科发展考虑。其次从引进人才和寻找课题两方面下手,要有人有资金,才能干活出成果。在我任内,最得意之作:一是有五位博士(俗称“五虎将”:黄维章、赵怀忠、赵晓强、谢佐恒、杨树礼)进我室工作;二是丁夏畦院士夫妇调进我室工作。极大地壮大我室力量和改善我室的人员结构,奠定了我室后继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谈对研究所:我对研究所最直接的贡献是亲自负责组织,以研究所和科学院联合的名义召开的三个重要的国内外会议:一是1991年8月5日至9日在北京西山召开的“全国青年常微分方程学术讨讨会”,当年35岁以下的年青人,现巳成了一线的主力军,有的成了大学的校长;二是1992年7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我所召开的“中科院青年学者应用数学讨论会”,这是吴方所长谢幕前的得意之作,当年国内和国外来参加会议的学者,如马志明和郭雷巳成为中科院院士;三是1993年6月21日至25日,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的“非线性发展偏微分方程国际会议”,这是丁夏畦院士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刘太平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共同发起组织的,国际上同行的著名学者大都来参加了,因此大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我是这些会议会务组的秘书长。
再次谈对国家:推动“计算物理学科”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是我近30年来不懈的努力。我从不计报酬,任劳任怨,辛勤地为“全国计算物理学会”兼职工作长达25年,从筹备、成立开始,出任主持学会日常工作的副秘书长、秘书长,到副理事长,学会发展到现在有9个专业委员会和6个地方学会的规模。学会的杂志《计算物理》学报,从筹备、创刊,季刊到双月刊,我出任过编委、常务编委,到副主编。学会组织出版的两套丛书:《计算物理丛书》(9本)、《科学与工程计算丛书》(19本),从筹备、组稿,到撰稿,我出任编委,常务编委,负责编辑部工作。我还编著、正式出版《中国计算物理学会发展20年(1982-2002)》一书,原汁原味地真实地记录学会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所有这些,极大地有利于“计算物理学科”在中国的持续发展。
(2009.7.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80-241422.html

上一篇:回忆录:我爱穿上海回力篮球鞋
下一篇:中国的“软肋”与“无奈”(下)
收藏 IP: .*| 热度|

4 武夷山 赵星 黄妮妮 王立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