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uoch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Suochun

博文

“596”---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

已有 22513 次阅读 2019-10-31 16:51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55 周年

 

(2019.10.16)

 

张 锁 春

 

原子弹的原理其实早巳不是秘密,在一般的“百科全书”中皆有介绍,就是利用铀—235 或钚—239 等重原子核材料进行裂变反应,使之在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制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是原子弹。秘密在于如何使用普通炸药使处于次临界状态的核装置瞬间达到高超临界状态,并能适时提供若干中子 (“中子源”),而能激发起链式反应(称为“点火”)。这种关键性技术,核大国是封锁得极严的,至今也不透露!

 

一、 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决策。

 

1949 年 10 月 1 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49 年 10 月 31 日,毛主席签署中央人民政府令,建立中国科学院。


1950 年 5 月 19 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简称“近物所”)成立,政务院仼命吴有训为所长,钱三强为副所长。


1951 年 2 月 13 日,钱三强担仼近代物理所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仼副所长。


1951 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总统叫嚣要对中国动用原子弹,新中国面临美国的第一次核讹诈。


1952 年 10 月 8 日,近物所制定了 1953—1957 年发展核科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开展核物理实验和建造反应堆创造条件。从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 1958 年时一百多人,为共和国的核科学和核工业的崛起储备了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


1953 年 10 月 6 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改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简称“物理所”)。

 

1954 年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副主仼兼地质部副部长刘杰向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汇报在广西发现铀矿资源情况,毛泽东听到和看到铀矿石后很兴奋。指示:要找,要大量地发现铀矿,我国也要发展原子能。

 

1954 年 10 月赫鲁晓夫刚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个月,就访问中国,不止一次地要求我国干脆加入他的核保护伞下,对我国发展核导弹总是持消极态度。

 

1955 年 1 月,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当时解放军正解放浙江沿海的一江山岛,艾森豪威尔总统和杜勒斯国务卿秘密商定,如果金门、马祖继续受到威胁,就要对中国施行核手术,变成第二个广岛、长崎,对中国进行第二次核讹诈,迫使中国下决心实施核计划。

 

1955 年 1 月 15 日,毛主席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并决定建设原于能工业,并指出:“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这是一次对中国核工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它作出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定,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开始。李四光、刘杰、钱三强列席了会议。

 

(注:这次会议专门研究中国原子能发展问题: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德怀、彭真、李富春、陈毅、聂荣臻、薄一波等中共最高层围坐在一起,听钱三强、李四光等介绍原子能的情况。新中国的领导人一个一个传看李四光带来的铀矿标本,对这种看似普通实为重要的石头感到惊奇。本次会议实为:中国启动代号为 02 的核武器研制计划)。

 

1955 年 2 月 4 日,钱三强在原子能技术通俗讲演会上作首场讲演,掀起全国普及原子能知识的热潮。

 

1955 年 3 月 31 日,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进入了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 1955 年 4 月 27 日,中苏签定《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原子核物理研究事业以及为国民经济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协定》。协定规定由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一座功率为 7000 千瓦的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和一台直径 1.2 米,2 兆电子伏的回旋加速器 (1958 年 9 月 27 日正式在北京房山建成)。

 

1955 年 5 月,为解决急需专门人才,钱三强代表中国科学院特别邀请胡济民、朱光亚、虞福春在物理所筹备成立了一个正规培养原子能科技人才的机构--近代物理研究室(代号为 6 组)。1956 年 3 月,开始从全国重点大学选拔一批高年级学生进行原子能专业培训。1957 年下半年,该室划归北京大学,改名为技术物理系。另外,由何东昌负责在清华大学开办工程物理系。同时经国务院批准,由钱三强和蒋南翔共同负责,在苏联和东欧的中国留学生中,挑选与原子能专业相近的 350 名学生,改学原子核科学和核工程技术专业,以应急需。

 

1955 年 7 月 4 日中共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和薄一波组成三人小组,负责指导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工作,国务院第三办公室(“三办”)负责具体的管理统筹规划科技、核工业的发展和建设,并在 12 月 10 日制订出《关于 1956—1967 年发展原子能事业计划大纲(草案)》。

 

1956 年 4 月,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被列为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 12 项重点任务之首。

 

1956 年 4 目 25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有原子弹。在当今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侮,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6 年 8 月 17 日,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

 

1956 年 11 月 16 日,根据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51 次会议,国务院决定设立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 年 2 月 11 日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1982 年 5 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时,又改名为核工业部),宋任穷任部长,主持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工作,刘杰、袁成隆、刘伟、雷荣天、钱三强为副部长,张献金、何克希为部长助理。1960 年 9 月宋调离后,历任的部长是刘杰、刘西尧、刘伟、张忱、蒋心雄。

 

(当时仼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物理所所长的钱三强被仼命为二机部付部长之一。经院和部党组联席会议决定:物理所(后來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由院和部双重领导,以二机部为重,保留钱三强在科学院的一切职务,行政关系随后转至二机部,成为院与部紧密合作的纽带和桥樑。钱服从大局需要,在求才、育才、用才方面做得很出色,知人善任预为谋。从自己的研究所推荐大批优秀科学家去二机部担仼重仼,如有王淦昌、彭桓武、王承书、邓稼先、黄祖洽、于敏、何祚庥、吕敏、陆祖荫、唐孝威等。据统计从 1958-1965 年间,调出科技人员共 914 人,中高级专家 28 人,成为我国“两弹”(原子弹、氢弹)攻关过程中的中坚力量,真是“满门忠孝”。钱三强是一位掌握全局、运筹帷幄的指点之才,科研组织统筹的楷模)。


1957 年 9 月,中国派出了以聂荣臻为团长,陈赓、宋任穷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莫斯科,同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尔乌辛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进行谈判。同年 10 月 15 日,在斯科签订了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规定为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苏联将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

 

二、 中国的“曼哈顿工程”启动。

 

1958 年 1 月 8 日,当时的三机部成立九局,负责核武器的研制和基地建设工作。经陈赓、宋仼穷推荐,委派李觉少将任局长(李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相当于美国搞原子弹时的格罗夫斯将军的角色。 5 月中旬李觉回西藏办理交接手续,李到仼前巳有吴际霖和郭芵会两位副局长,在主持九局工作。吴际霖在 1955 年调至国务院三办原子组工作,三次赴苏联参加谈判,曾仼三机部计划局副局长,是懂专业的干部,抓组织管理、机构设置和运行,是“大管家”,也是大功臣;郭芵会仼过周恩来的军事袐书,主要负责干部、政治思想工作。还有一位从公安部调来仼保卫处长的杨冠青和一位1956 年12 月到二机部报到仼俄语翻译的朱少华,当时九局开始时就有五个人,住西苑宾馆的一个小楼上,有两间办公室。1 月 21 日吴际霖拟定了九局本年度工作纲要及第一季度工作计划。2 月 11 日第一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决定:三机部改名为二机部。3 月,苏联专家安德烈也夫、卡列尼奇、古多索夫等 12 人选厂组抵达中国,开始选厂筹备。立即组成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选址小组,由吴、郭陪同苏联专家,率领何广乾总工程师以及张冶那、屠尔勒等 4 位技术人员,随行翻译朱少华和霍广盛。先后在四川、甘肃、青海三省选点,认为在青海省海晏县的“金银滩”较为合适。7 月,经中央批准在青海建设基地,具体地点在青海湖北岸,现称“西海镇”的地方,东西长约 103 里的草原上,面积约 1170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3 200 米以上,年均气温零下 0.4 摄氏度,定名为"221 厂”,对外称“青海国营综合机械厂”。1958 年 12 月,苏联向二机部提供了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初步设计资料,1959 年 2 月,经黄克诚批准,万名建设大军和建筑机械、器材陆续进入场区施工。这就是核武器研究设计院(对外称“九院”)的大本营,即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

 

(1992 年 9 月 1 日竖了纪念牌揭去神秘的面纱,1994 年正式对外开放成了旅游景点)。

 

1958 年 3 月二机部开始组建五厂和三矿:即衡阳铀水冶厂、包头核燃料元件厂、甘肃兰州铀浓缩厂、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钚生产堆及后处理厂)和通县五所(今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郴县、衡山大浦、上饶三个铀矿。

 

1958 年 6 月 21 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说:“还有那个原子弹,听说就是这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以”。

 

1958 年 7 月 1 日,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在原子能研究所(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成,成为我国核物理的重要基础研究设施。中科院物理所改名为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简称原子能所,代号 401 所)。

 

1958 年 7 月 13 日,九局决定先在北京地区建立一个过渡性机构,地点在海淀元大都的土城附近的花园路,10 月 28 日正式启用公章,定名为北京九所(1960 年 7 月国防科委同意北京九所可以使用国防科委第九研究所的名称);当时‘局’和‘所’是合一的,李觉是九局局长又是九所所长,直到 1964 年 2 月 18 日,九局、九所一并撤销,成立“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简称“九院”),原九所副所长任命为副院长。最初建立研究所的目的是准备接收和消化苏联提供的有关原子弹的技术资料,以及调集、培训技术人员。

 

1958 年 7 月 15 日,苏联准备帮助九局研制原子弹的三人专家小组(涅金(理论部负责人)、加夫里诺夫(实验部负责人)、马斯洛夫(生产部的总工程师)在二机部机关宋仼穷和刘杰合用的办公室(三里河部办公楼二楼 4 号房间)里给中国人讲了一次课,参加者有宋任穷、刘杰、袁成隆、钱三强、吴际霖和郭英会,一共六人,还有援助二机部的总顾问扎吉江在场。从教学的角度讲了原子弹的一般原理和大体结构。是由陈中和朱少华仼翻译。宋仼穷部长说:这次报告对我们研制原子弹的初期工作是有益的,使我们在一开始就能从理论、实验、设计和生产几个方面齐头并进地同时展开,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加快了研制进程,争取了一些时间。可是他们讲的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概念,不是工程设计,而且有的数据根本不对,我们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经过反复计算才完全弄清楚。后来的研制工作,主要靠我们自己的科技人员艰苦探索出来的。

 

(会后吴际霖找朱少华说,要他尽快把专家讲的,根据各人记下的汇总整理出一份材料来。当时邓稼先、朱光亚都还没有调来,只有 1958 年早來到的几个大学生,他们觉得整理先后上有些问题,直到朱光亚来后才有朱把它填填补补,弄成一个完整的东西。)

 

1958 年 8 月 24 日,二机部向中央提出《关于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方针和规划意见》,提出“苦干三年,基本掌握原子能科学技术”,“边干边学,建成学会”的具体工作方针。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就此开始走上正轨。

 

1958 年 8 月,当时仼近物所理论组的科研人员兼仼中国科学院办公室的学术秘书的邓稼先,34 岁,经钱三强推荐,奉命担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而调进九所,一同从原子能所调来的还有二人:王贻仁和陈小达(陈伯达的儿子,由于对大跃进有些看法,1962年卧轨自杀)。邓的理论功底好,又善于团结同事共亊。邓來后就随同翻译霍广盛陪同苏联专家加夫里诺夫到处参观:到力学所郭永怀接待、到原子能所彭桓武接待,最后钱三强接见,专家竟然主动提出要把朱光亚调来九局。邓稼先来后,只领导 16 个刚毕业分配来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不超过 23 岁:胡思得、蔡蔚(复旦大学,学物理的);朱建士(北京大学,学流体力学的);竺家亨(南京大学,学物理的);傅缨(北京航空学院,学空气动力学的);……。选定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特性为三个主攻方向(称为三个“桥头堡”)。编为三个组:状态方程与力学组、中子物理组和数学组。邓稼先亲自讲课,大学生们分工读柯朗著的《超音速流和冲击波》、戴维森著的《中子输运理论》、泽尔陀维奇著的《爆震原理》、格拉斯登著、《原子核反应堆理论纲要》等书,采用讨论式的,谁会谁上去讲。除了读书和调研外,还积极参加研究所创建时的劳动,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办公楼(北红楼)、准备存放教学模型的仓库和图书资料贮存室等建筑。因为按中苏双方协议在 1958 年 11 月提交样品和资料,九所于 10 月全部完成苏方提出的种种要求,完全具备了接受样品和资料的条件。但苏方多次以各种借口拖延不交货,刚刚上马的核武器事业就遇到了麻烦。

 

(邓稼先,于 1948 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从事核物理研究。获得博士学位后于 1950 年 8 月 29 日回国。在近物所的理论组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从 1954 年起兼仼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的 9 个副学术袐书之一,副袐书长是钱三强。邓于 1958 年来九所后,组织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送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並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他的地位和作用,杜祥婉同志曾用“手挽左右成集体、尊上爱下好中坚”来作形象的概括。)
  

当时的形势变化莫测,非常紧张,天灾人祸,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准备反攻大陆。7 月 18 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要“炮击金门”。美国“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游弋,耀武扬威,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命令必要时可使用原子弹,又对我国进行第三次核讹诈。7 月 31 日至 8 月 3 日赫鲁晓夫秘密访问北京,就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潜艇基地两件事遭到毛泽东的断然拒绝。有分歧谈不拢,苏联乘机逼债。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扩大到两国关系,中苏关系公开破裂。8 月 17 日,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决定自 8 月 23 日 17 时 30 分开始向金门开炮!

 

1959 年初,中苏关系尚未彻底撕破脸皮,苏联按协议派另一位专家鲍利斯.列杰涅夫,顶替加夫里诺夫担任九局的顾问,就是被人们称之“哑巴和尚不唸经”的这一位。他是苏联核武器研究院的,从事过超高压下物质可缩性的研究,即原子弹即将爆炸瞬时内部核部件的状态。他来九局的目的就是要培训人员、组织队伍。要工程技术人员学俄语,要大学生学《流体力学》一本书等。就是不向中国人讲核心东西。宋仼穷部长提出一个办法:就是按苏联专家那次讲话内容,分成几部分,组成小组交仼务,找出问题。由浅到深、从小到大,轮流找专家讨论,逼哑巴和尚开口,这叫“挤牙膏”战术。

 

1959 年6 月20 日(该记住的日子!)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技术资料。苏联“老大哥”背信弃义,撕毁协议。7 月,周恩来总理向宋任穷部长传达中央决策:“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中央在讨论“上马”还是“下马”问题时,陈毅元帅力主上马,并说:“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等元帅表示完全赞成。

 

1959 年 7 月经钱三强推荐,调朱光亚出任九所副所长,协助所长李觉、副所长吴际霖、郭英会等人,抓科技组织和协调工作。核武器研制是一个很复杂的多学科综合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多种专业、高水平的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的通力协作。朱光亚在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过程中,以科学家的态度和独特的眼光对研制过程中的选题、步骤、方法、主攻方向、成果评估、梯队配备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特殊作用。

 

(扦曲:由于朱光亚在九所的特殊地位:他能把下面的研究进展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用极其通俗的语言向周总理汇报,使中央领导听懂弄明白;又能把周总理等中央首长的指示和决策向下传达,并付诸实施,还肩负党团结老科学家的重仼。因此九所人私下常称他为我们的“喉咙”、“瓶子口”。又:在旧中国,抗战胜利后,蔣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也曾秘密筹划过中国的原子能计划。1946 年 8 月派出一批优秀青年赴美学习考察。但由干美国对核武器的“保密政策”,无法如愿。只能到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工作。其中的朱光亚,1946-1949 年在美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于 1950 年 4 月回国,曾参与抗美援朝的停战谈判,仼袐书处的英文翻译,1959 年 7 月调入九所。)

 

1959 年下半年,在钱三强所长直接领导下,原子能研究所在理论研究室(四室)成立了一个四人小组,由黄祖洽领导,探索原子弹的设计原理。这个组与九所邓稼先领导的研究人员,平行开展工作,不定期进行交流。由于保密等原因感到工作上诸多的不方便,后来领导上研究决定将这 4 人(郑绍唐、吴翔、孙绍麟、陈乐山)从1960 年 7 月起调入九所,以便集中力量加快掌握原子弹技术。

 

1959 年 12 月 23 日,二机部制定出原子能事业八年规划纲要,提出“三年突破,五年掌握,八年适当储备”的奋斗目标。

 

北京九所原本是一个暂设机构,苏联毁约后,二机部遵循中央的精神重新布署,在积极创造条件加速 221 基地建设的同时,把开展科研工作的重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放在北京九所进行。为此,九所为科研工作的开展进行各项谁备。


三、 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搞出“争气弹”。


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从 1960 年初正式开始探索与研究,直到 1964 年 10 月 16 日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60 年底以前,是组织力量和探索研究阶段;

 

1961—1962 年底,是掌握原子弹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完成理论设计阶段;

 

1963—1964 年 10 月,是开展大型爆轰试验和次临界试验,并进行原子弹装置的技术设计与制造,最后完成原子弹装置的地面核爆试验阶段。

 

1960 年初,九所的一百多名职工坐在原本为存放苏联原子弹样品所盖的仓库里,聆听宋仼穷部长给他们作的自力更生的动员报告。苏联人走了,不帮助我们了,我们就要自己干。把发奋图强的奋改为愤怒的愤,要发愤图强;要把憋着的一口气变成动力,搞出“争气弹”!不过正当这关键时期,毛主席却决定把宋仼穷部长调至刚成立的东北局仼书记,9 月上仼。刘杰 9 月 30 日接仼二机部部长、党组书记,刘伟为付书记。

 

1960 年 1 月,经中央军委批准,九所与苏联专家列杰涅夫商定,开始在八达岺、康西草原的一片荒滩上,在官厅水库地区工程兵科学实验场的一角,建设小型爆轰实验场,代号为“17 号工地”(河北省怀来县花园镇附近)。这就是“第一颗原子弹第一个爆轰实验场”。2 月29日破土动工建设,4 月 21 日工地上浇注出第一个炸药药柱,打响了第一炮(当时打响第一炮的是组长刘振东,技术干部有邵长龄、谭树荣,工人有王华第、葛德轩,工地总组长刘开源等)。直到 1963年实验部搬到 221 前,在这里放了千百次炮,取得第一手实验资料。

 

1960 年 1 月,经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批准,二机部调郭永怀、程开甲、陈能宽、龙文光、秦元勋、周毓麟等 105 名高中级技术骨干加入核武器研制队伍。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指定的地方去报到上班。秦元勋在 5 月 1 日报到后上班时,邓稼先特引荐秦与苏联专家列杰湼夫见面。专家在他的本上写上秦的名字,並注上是美国哈佛大学数学博士。随同秦元勋从中科院数学所同时调进的还有孙和生、黄启晋等人。

 

(插曲:据说 1959 年 10 月 7 日,二机部九局开列了详细名单,向部和中央请求选调高、中级科技干部 106 名,充实核武器研制队伍。在邓小平总书记亲自过问下,1960 年 3 月 10 日中央正式批准选调,同年 6 月 6 日完成,实际完成选调 105 人。惟有复旦大学谷超豪一人因苏步青坚决不同意放人而未调成,后协商折衷办法是复旦大学数学系另选派两位教师替代)。

 

1960 年 4 月开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的计算工作:经过先到九所的研究人员的调研和分析,从国外已经公开发表的一些资料中获得一些初步的认识,对美国掷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胖子”和“瘦子”,即“枪法”(压拢型)和“内爆法”(压紧型)的两种原子弹的设计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考虑到“枪法”要耗费比较多的核材料,而且从技术上看也不如“内爆法”先进,因此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决定采用“内爆法”。为了深刻理解和分析原子弹材料在压紧过程中的物理规律,对爆轰波和冲击波的相互作用,冲击波的聚焦和界面不稳定性等要逐一进行研究。邓稼先带领三个学力学的(朱建士、傅樱等)、三个学数学的大学生和一些辅助人员,分成三个组。开始进行了在原子弹研制史上很有名的所谓“九次计算”工作,即一天三班倒,用 4 台手摇计算器(后用半自动的电动计算器) ,利用特征线法解流体力学方程,模拟从启爆到碰靶的物质运动的全过程。全区域要分成上千个网格,每个网点上要解 5—6 个方程式和计算很多个参量,其中有 1/3 个点需要算两套参数,有些网格点还要进行多次迭代。
  

除此之外,对每个网格点还要计算 l 至 2 个检验方程。为了保证计算正确,还采用两人对算的做法,可见其工作量之大。20 多天后取得第一次计算结果,由于缺乏经验,差分网格取大了,没有体现出几何形状的特点,却发现一些新的物理现象,又提出三种解决方法,又进行了三次计算,即二、三、四次计算。如果要算到中心,工作量就更大,领导考虑到人手实在不够,就从中子物理组临时抽调三名同志(竺家亨、蔡蔚等)支援。又苦干了两个来月,三次计算所得结果十分接近,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却和苏联专家讲课时讲的技术指标不符合。经过反复验证和讨论,又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物理因素,建立了三个数学模型,形成了第五、六、七次计算,其结果和前三次的结果一样。此时怀疑原数据的正确性,引起激烈的争论,但因缺乏足夠的理论证据来否定苏联专家讲的那个指标,搞方程的同志又提供重要的依据,不得又不厌其烦地进行了第八、九计算,结果仍然是一样。这就是先后花费 1 年多时间,共进行的 9 次计算。但为核武器设计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人才。

 

1960 年 5 日九所正式成立理论部、实验部、科学设计部和生产试制部。在探索科研工作的进程中,发现四个部的成立为时过早,仍打破四个部的界限,以仼务为纲,分线进行。几个月后,研究工作的主攻方向大体清楚,九所科室再次改组。在原子弹基本规律的探索方面建立了理论物理、爆轰物理、中子物理和放射化学、金属物理、自动控制、弹体弹道等六个研究室和一个加工车间;在基本建设方面设立建筑设计室和非标准设备设计室;此外在组织科研活动和归口对外协作等方面设立了学术秘书室。

 

( 註:中子物理和放射化学研究工作是以原子能所为基地的,在钱三强的领导与物理学家何泽慧等的指导下开展的。比例,原子弹的点火中子源,钱三强把这项硬仼务交给年轻的化学工程师王方定,并把自已从法国带回的放射源派上用场。经过三年 978 次实验,终于获得理想的生产工艺,制成高标准优质化合物。)

 

1960 年 6 月陈能宽奉命调入二机部,37 岁,李觉找谈话:让你研制一种“新产品”,让你负责爆轰物理工作,任九所二室主仼。报到后不久就被派往 17 号工地。当时仼一室主仼的邓稼先对陈能宽说:据我现有的认识、参数和计算工具都无法单靠理论来解决至为关键的爆轰设计,你来了就好了,请你从实验途径來解决吧。

 

1960 年 7 月 16 日前苏联政府照会中国,片面撕毁同中国签订的所有协定和合同,并声称 7 月 28 日至 9 月 1 日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带走了重要的图纸资料。亊实上,在核工业系统工作的 233 名苏联专家由 6 月上旬开始至 8 月 23 日全部撤回国。赫鲁晓夫口出狂言,“中国再过 20 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搞原子弹,你们到头來连裤子都沒得穿的”。7 月 18 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 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从此,中国走上了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武器的道路。

 

1960 年 10 月,九所调整,一室成立,室主任是邓稼先,副主任是何桂莲、秦元勋、周毓麟。由于何桂莲兼任党支部书记,分管行政事务。当时一室有四个研究组:状态方程和力学组,中子物理组,数学组和计算组。秦和周都是数学家,但周偏重于流体力学,故业务分工周负责联系状态方程和力学组,而秦负责联系数学组和计算组。

 

1960 年底,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生活物资短缺特别严重,处于“两弹一星”领导第一线的聂荣臻元帅以个人名义向人民解放军各大军区和各军兵种的领导机关求援,请求拨出一部分同样极其短缺的食品来支援参加“两弹一星”研制的科研人员。经元帅们联名化缘,部队支援的黄豆、粮食等食品陆续运抵草原,缓解缺粮挨饿的困难,解决了大问题。

 

1961 年初原子弹的攻关工作进入了必须确定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的重要阶段。在这重要的时刻,必须对已做的大量探索性研究和实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便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明确归纳出若干关键技术和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求得集中突破。此时,又将原子能所的王淦昌、彭桓武调入九所任副所长。王淦昌是 1961 年 4 月 4 日到九所上班的,随及彭桓武也到九所上班。 至此,为了加强九所核武器研制与试验的力量,从苏联人撤走后不长的时间里,配备了五个技术副所长,即朱光亚(抓科研总管)、郭永怀(抓设计)、王淦昌(抓实验)、彭桓武(抓理论)、程开甲(抓试验)。

 

在关键时刻调來郭、王、彭三位大师(又称“三尊大菩萨”),加了一把劲,把工作推了上去!王老来后马上去 17 号工地,不仅抓厂房建设、炸药的研制、炸药成型研究,而且亲自参加爆炸原理实验和测试工作。彭公来后倡导理论部定期召开专题讨论会,突发奇想、疑义难题提出来,排排队,大家共同探索解决。彭公运用他强有力的理论手段,把复杂的方程组予以简化,完成了原子弹反应过程的粗估计算。科学地划分了反应过程的 6 个阶段,提出了以“突变”为中心,决定各反应过程特性的主要物理量,为掌握原子弹反应的基本规律与物理图象起了重要的作用。彭公称这种“粗估”简化的方式为“穷人的办法”。

 

(郭永怀,1956 年 11 月初,从美国回国,仼中科院力学所付所长,经钱学森推荐给二机部付部长钱三强,1960 年 5 月调入九所,在“两弹”的研制过程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噐环境实验以及武器总体设计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不幸的事是在第一次热核弹头试验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于 1968 年 12 月 5 日乘飞机返回到北京西郊机场着陆时发生意外事故,以身殉职,终年 59 岁。随同遇难的还有警卫员牟方东同志。)

 

(程开甲,1950 年夏,从英国回国,1960 年调入九所,与朱光亚、郭永怀同仼九所技术副所长。分管状态方程和爆轰物理两大块。1962 年初被国防科委派去组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仼副所长,全面负责核武器试验中的技术工作。设计和主持数十次不同方式的核试验,是名副其实的“核司令”。)

 

1961 年 4—6 月,周毓麟主要负责用冯·诺伊曼提出“人为粘性法”解流体力学方程组遇到的问题,而秦元勋提出了用“人为次临界法”解非定常中子输运方程。

 

1961 年 5 月,一室调整,王永任书记,主任邓稼先,副主任周光召、秦元勋、周毓麟、何桂莲,分五个科研组:力学组、中子组、金属组、程序组和电子计算机组。

 

(周光召,1961 年 2 月,奉召从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回国,5 月调入九所,仼一室第一副主仼。意思是让他协助邓稼先主仼抓全面的科研组织管理工作。周从建立严格的科研程序、培训科研人员、提高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入手,亲自参与和领导开展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为弄清武器产品内部的运动规律、为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1961 年 5 月,聂荣臻副总理要求“五院、二机部、中国科学院,三家要拧成一股绳,共同完成国防尖端仼务。” 6 月 20 日,聂帅在一次会议上明确表态,“二机部的工作我亲自管”,在 7 月 19 日中央军委第 97 次办公会议上讨论同意。8 月 20 日,聂帅签发了《导弹、原子弹应坚持攻关的报告》直接上报毛泽东。10 月中央军委第 31 次常委会议作出决定:国防工业方面,科学研究着重搞尖端,生产主要搞常规,基本建设主要搞配套。尖端要搞,不能放松。这不仅是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至此,两弹“下马”、“上马”之争基本平息,“两弹”攻关的任务得以坚持下来。

 

1961 年 8—10 月,程序组编制并通过“人为次临界法”解非定常中子输运方程的程序,编制并通过冯·诺伊曼“人为粘性法”解流体力学方程组程序。


1961 年 9 月,周光召从炸药能量的利用率入手,求出炸药所做的最大功,从理论上证明了用特征线法所作的九次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从理论上证明苏联数据出现的不可能。

 

在这个紧要关口,周光召的证明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结朿两种方案的争论。使大家对压紧过程的流体力学现象有了透彻的理解。数学家秦元勋、周毓麟等人研究了有效的数值计算方法,领导编制出第一个反应前的流体计算程序。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 104 电子计算机(註:当时国内速度最快的电子管计算机,每秒 1 万次浮点运算。)上进行九组模拟计算,所得结果都与手算结果很接近,误差在 5%左右。最初只能从科学院的 104 电子计算机上获得每周 6 小时的宝贵上机时间。並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某个时刻的打印纸带上出现了苏联专家曾提到过的数据。原來这个数据是在用人为粘性处理冲击波时,在振荡收敛过程中偶然出现的波峰值,其实是一个应被忽略的数据。

 

1961 年 11 月,数学家秦元勋、李德元等人,运用“人为次临界法”完成了核材料被压缩到超高临界后能量释放过程的总体计算,完成反应前的总体程序编制。

 

1961 年 10 月 9 日至 11 月 2 日,張爱萍、刘西尧、刘杰等对二机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之后,于 11 月 14 日向军委呈送了《关于原子能工业建设基本情况和急待解决的问题》的报告,报告强调 1962 年是最关键的一年,只要中央领导亲自负责、亲自领导,各项保障跟上去,1964 年制成核武噐和进行核爆炸试验是可以实现的。邓小平对参加核工业会议的代表说:“中央的大政方针巳定,你们放心去干。干好了是你们的,干不好中央书记处负责”。

 

1961 年 11 日 29 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归口管理二机部、三机部和国防科委所属范围的工作。仼命罗瑞卿为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仼,赵尔陆、孙志远、方强、刘杰、刘西尧为副主仼。

 

1961 年 12 月,一机部、二机部联合提出《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设备研制的七年规划》。 1962 年 3 月,任务进展到“瓦片”的研究阶段,要实现“内爆”方案的关键在于能否获得汇聚的同步波形。起爆元件(俗称“瓦片”)的设计极为重要,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需

 

要多少块瓦片才能拼成一个球形结构。按照“美国原子间谍罗森堡夫妇案件”中透露,原子弹的球形结构是 36 块拼凑起来的多边形。但中国科学家们在研究时,却发现 36 块根本合不成那种特定的球形体。数学家秦元勋、周毓麟等人用拓扑方法去论证,解决了这个问题,不是 36 块而应该是 32 块。


1962 年 8 月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后,二机部领导经过讨论,正式向中共中央写了报告,提出争取在 1964 年、最迟在 1965 年上半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这是一项重大决策。经罗瑞卿审定同意,于 1962 年 8 月 11 日报出。毛泽东主席于 1l 月 3 日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11 月 17 日经刘少奇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准,并为加强领导,组织实施,决定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立一个 15 人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周恩来总理任主任,参加有副总理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以及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组成。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罗瑞卿仼主仼,赵尔陆、张爱萍、刘杰、郑汉涛任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国防工办,刘柏罗负责日常工作。

 

1962 年 9 月爆轰试验场传出喜讯:原子弹的起爆元件获得重大突破,“内爆法”的关键环节获得验证。这是陈能宽在王淦昌、郭永怀、邓稼先等人的协助下、依靠自己所掌握的一般液相凝固原理和力学原理来研究炸药模型、依靠全室同志的努力,经过一年上千次的试验而取得的成果。因为要攻克“内爆法”,在试验方面有两个“拦路虎”:一是炸药的组装形式;


二是点火装置。内爆法要求原子弹组装的常规炸药产生均匀的内向爆炸力,在以微秒(百万分之一秒)计的计时精度内精确聚集到裂变物质的表面,使裂変物质瞬时内达到或超过临界值。同时爆轰所产生的高温高压使金属变成第四态的等离子体,释放出大量的中子进入裂変芯。

 

1962 年 9 月 11 日,在进一步分析“两年规划”的可行性时,二机部九局组织编写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实验计划纲要以及必须解决的问题》与《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前一文件是阶段性总结分析报告,对我国在当时科学和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很快地完成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的研制起了重要的作用。后一文件对下一步的工作作了全面部置,明确提出核爆炸试验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塔爆;第二步空投方式。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方案,它不但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间提前了,更重要的是能安排较多的试验项目,用来监测原子弹的动作是否正常,检验设计是否正确。在试验阶段起到纲领性的作用。

 

1962 年 10 月 10 日,所领导向聂荣臻副总理、国防工业办公室罗瑞卿主任及二机部做了汇报。整个规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用 15 个月时间完成原子弹产品的技术设计,用 21 个月时间全部准备完毕,进行试验,进度安排环环相扣,十分紧凑。聂帅提出,第一颗原子弹最好在 1964 年炸响,因为那一年是建国 15 周年。

 

1962 年 10 月,中央专委再次批准增调张兴钤、方正知教授、黄国光工程师等 126 名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高、中级技术工人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加上全国陆续分配进来的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使核武噐研制队伍得到充实和配套,从组织上保证了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1962 年 10 月,在九所院内安装了一台乌拉尔(M—103)电子管计算机,每秒 1 百次浮点运算速度,可以在“三号院”内进行计算了。

 

1962 年中国的原子弹进入攻坚阶段,为了加强对原子弹装置和有关的设计试验等的技术指导,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产品设计”(主仼吴际霖、副主仼龙文光)、“冷试验”(主仼王淦昌、副主仼陈能宽)、“场外试验”(主仼郭永怀、副主仼程开甲)和“中子点火”(主仼彭桓武、副主任朱光亚)四个技术委员会。

 

1962 年 11 月一室进行第二次调整,一共分成 14 个研究组。

 

1962 年 11 月 22 日,二机部制定出《1963 年、1964 年原子武噐、工业建设、生产计划大纲》。

 

1962 年 12 月 4 日,中央专委第三次会议,讨论和批准二机部提出的“两年工作规划”。

 

1962 年 12 月,九所第一批 57 名技术人员携带部分科研仪器,进驻 221 基地。

 

1962 年内秦元勋为九所整理出一份比较完整的《核装置分析》初稿。由于秦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手又勤快,善于把自己的理解和数学上推导和证明,与物理学家们的想法结合起来,归纳整理,並及时地写成文字材料。它真实地记载了以彭桓武为首的核科学家在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过程中迂到和解决的一些主要的技术问题。由于当时的事业发展很快,九所每年进所的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人,此材料成为培养干部的好教材。经过多次讲课、修改、补充,于 1965 年 6 月,九所正式打印成内部资料,百万字的《核装置分析》分上、下两集,

 

有 6 章 6 个附录组成。为培养我国第一代核武噐研制和威力计算的队伍起了很大的作用,后还作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二系的讲课教材,直接为培养和输送核武器的科研人才作出贡献。


1963 年 1 月 6 日,為适应九所工作进展的需要和 221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九所决定将集中在北京的科研人员陆续迁往青海“221 厂”,即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称为“草原大会战”。为此,刘杰部长特请张爱萍将军在铁道部干校礼堂九所作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动员报告,当场朗颂自己写的《从军行》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打消大家对青海生活条件艰苦的顾虑,特将唐人王之涣的绝句《出塞》反其意而赋之,把最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改填为“琴歌荡漾陇西地,春风巳渡玉门关”。当场向在座的科学家表态:中央派我同你们一起去,我愿当好你们的服务员,做好你们的后勤保障工作。

 

1963 年 1 月 21 日,国防工办、国防科委派出联合工作组到二机部检查工作。

 

1963 年 2 月,科研生产机构再次调整,将北京六个科研室和 221 基地的有关方面组成理论部、实验部、设计部、第一生产部、第二生产部。1964 年又成立第三生产部。

 

1963 年 3 月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1963 年 3 月 19 日至 21 日,中央专委第四、五次会议,讨论和批准了二机部两年主要工作仼务总进度和措施计划。会上周总理讲话中指出:要求二机部的领导自上而下都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性、高度的计划科学性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1963 年 3 月 26 日,最年长的、56 岁的王淦昌带头,陈能宽率领九所二室(去 221 后即为实验部)的 180 名科技人员和党政干部,带着全部仪器设备离开北京,西出祁连,开赴 221 基地,目的是为了开展大型爆轰试验。但不是 17 号工地仼务简单的延续,而是要完成核试验前的全部爆轰物理、动高压物理、中子物理、火工品、炸药的质量控制、核材料部件制造过程中与核武器可靠动作直接相关的关键技术工艺等等。比方说设计出各种规格的“炸药透镜”和“聚焦元件”。理论部派出由胡思得、朱建士、孙清和、薛铁辕、刘嘉树、冯德益和李智伟等七人组成的工作组赴 221 厂相配合。

 

1963 年 4 月 2 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专家们,陪同接见的还有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总书记,被接见的有邓稼先、黄祖洽、秦元勋、李德元、孙和生、郑绍唐、徐锡申、苏肇冰等人。

 

1963 年 5 月 10 日,在原子弹的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后,中国的核科学家给即将诞生的原子弹取名为“596”,作为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借以激励全体职工,坚决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制成原子弹,停止九所内部一直使用的产品代号(A2923)。第一颗原子弹又称“争气弹”,苏联要卡我们的脖子,不让我们搞成,我们就是要争气、发奋图强把它搞出来。同时又可以让后人永远记住是 1959 年 6 月苏共中央的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给中国的。(注:1963.8.二机部部长刘杰赴基地检查工作,决定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为“596”)。

 

1963 年 7 日 5 日,牛书申被仼命为二机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仼;7 月 24 日,刘西尧被仼命为二机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7 月 26 日,中央专委第六次会议在听取联合调查组关于二机部工作情况的汇报后认为:二机部的工作基本上是好的。今后要戒骄戒躁,小心谨慎,防止仼何工作中的疏忽大意,避免一切可以预防的事故,争取实现两年规划。

 

1963 年 9 月,39 岁的邓稼先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终于诞生啦!

 

为了“只争朝夕”,王淦昌、陈能宽等人经过反复研制,再三论证,决定以仼务为纲,集中一切力量搞出一个产品技术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地跨越冷实验中的一些步骤。

 

1963 年 11 月 20 日,进行了缩小尺寸的整体模型爆轰试验(冷试验),出中子了,即所谓“小满贯”。这是一次对理论设计和一系列试验结果进行综合验证的关键性试验。


1963 年 11 月 29 日,六氟化铀工厂生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


1963 年 12 月 4 日,钱信忠被仼命为二机部副部长。


冷实验委员会提出了一项大胆的建议:跨越原定的几大实验步骤中的一些环节,直接向核心问题发起冲击,即所谓的“2955”和“2965”试验。


1963 年 12 月 24 日做了一次 1:2 的全弹的不放 U-235 的爆轰出中子试验,即“2955”试验。动作正常,出的中子也足夠了。此时,赶在 1964 年爆炸原子弹,这时间是有把握的了。故李觉说:“只要核燃料工厂生产的核部件如期送到,那么第一颗原子弹就可以总装了。”


1964 年 1 月 14 日,兰州铀浓缩厂生产出了用作原子弹装料的合格的浓缩铀。


1964 年 1 日 31 日,中央专委在向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报告中提出:为了国防的安全,尽快调整核工业战略布局,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建设后方基地。


1964 年 2 月,原北京九所升格为“九院”,下设理论部、实验部、设计部、生产部。原一室成为理论部、部主任是邓稼先,第一副部主任是周光召、副部主任还有黄祖洽、秦元勋、周毓麟、江泽培、何桂莲等人,佘萍任代理书记。院机关、理论部和对外协作部门仍设在北京九所旧址内。


1964 年 3 月去三线地区选点,后确定在四川绵阳地区,称为 902 基地,对外称国营曙光机械厂。


1964 年 4 月,加工出第一套核部件,为原子弹的完成提供了关键条件。


1964 年 4 月 11 日,在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第八次会议上决定:“596"采用塔爆方式,于 9 月 10 日前做好试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要求做到“保响、保测、保安全,一次成功”,要求做到“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1964 年 5 月 1 日,生产出第一套合格的铀-235 部件。


1964 年 6 月 6 日,在过去几千次小型试验和 8 次大型试验的基础上,在青海基地 6 厂区进行了最后一次 1:1 全尺寸爆轰模拟试验。即在张爱萍将军指挥下,代号为“2965”的试验。这次试验除了不用核活性材料外,全部是核爆炸所用实物,与实弹“热试验”相对应。。这是原子弹装置核爆炸试验前的一次综合预演(理论与结构设计、实验队伍、测试手段),1:1 爆轰出中子试验取得完全成功,它预示着原子弹装置核爆炸成功在握,为之拼搏奋斗数载的“争气弹”就要诞生了。当时张爱萍诗情涌动,当即赋诗一首:《贺第一颗原子弹冷试验成功》--赠朱光亚及九所全体同志:“祁连雪峰耸入云,草原儿女多奇能。炼丹修道沥肝胆,应时而出惊世闻。”


事实上,从 5 月 27 日开始正式实验,到 7 月底拿出了实验数据和 596 产品装配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具有足夠的次临界安全性。8 月做临界实验的厂房一落成,就马上投入搞临界实验。9 月底 10 月初才做完,很安全,放心,马上启运装置去新彊。就在这一期间,陈能宽被仼命为九院副院长。


1964 年 7 月,首次原子弹试验大纲编制完成,九院开始组织进入核试验现场的 200 多人队伍,李觉取名“第九作业队”。成员有吴际霖、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陈能宽、邓稼先、方正知、苏耀光、疏松桂、陈学曾、吴永文、何文钊、仉荣福、李信、乔献捷等。设置有办公室,负责人谷才伟,成员有张珍、徐邦安、余松玉(女)和打字员马存让等六人;生活管理组由王义和、李荣光等人负责;保障组、保卫保密组、政治处分别由刘克俭、赵泽民和刘志宽负责。下设七个作业分队,其 701 分队的负责人为陈常宜、叶钧道、潘馨、贾浩、李仲春、朱建士、李火继、张振忠、薛本澄、杨岳欣、吴世法,…,共 21 人。负责接收管理铁塔、塔顶通风保温、设备维护,试验装置的吊装、就位、扦雷管等。


1964 年 7 月 21 日,经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批准,成立了以张爱萍为书记、刘西尧为副书记、朱卿云为秘书长的 35 人组成的中共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并成立了以张爱萍为主仼委员、刘西尧为副主仼委员的 57 人组成的首次核试验委员会。主要领导成员有:国防科委副袐书长张震寰、空军副司令员成钧、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钰、核武器研制基地负责人李觉、朱光亚,核武器试验研究所程开甲、防化兵部副主仼毕庆堂、总政科工部副部长朱卿云等。李旭阁为首次试验委员会办公室主仼。


1964 年 8 月所有效应试验项目进场,8 月 26 日开始,在新彊核武噐试验基地开始进行核爆炸前的预演。先是各单位分组演练,8 月 31 日至 9 月 1 日进行综合预演。经过 53 次联试,证明控制系统完全可靠。


1964 年 9 月 16 日至 17 日,在中南海国务院会议室,中央专委第 9 次会议就核爆时间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20 日罗瑞卿向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呈送《关于首次核试验时间的请示报告》。22 日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扩大会议。23 日周总理传达与毛、刘等研究的决定,並对首次核试验作了具体部署。 我国首次核试验是在周总理亲自领导下进行的,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任现场总指挥,二机部副部长刘西尧任副总指挥,25 日张爱萍、刘西尧向聂荣臻汇报。27 日返回核试验场区,临行前与周总理约定联络暗号(“用密语”),规定原子弹的代号为“邱小姐” 、装原子弹的容器(“梳妆台”)、原子弹装配(“穿衣”)、在装配间(“住下房”)、在塔上工作间(“住上房”)、扦接雷管(“梳辮子”)、气象(“血压”)、启爆时间(“零时”)、领导也有相应的代号:周恩来(“82”)等。


1964 年 9 月 17 日,包头核燃料元件厂生产出合格的锂-6 产品。

 

1964 年 9 月 28 日,596-1 和 596-2 两枚原子弹从青海 221 厂启运。原子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火车运送,另一部分由飞机运送。原子弹里边有两个十分关键的部件:核裂变部件和中子源,由火车运至西宁后改用伊尔-14 运输机,10 月 4 日核装置完全到达试验基地。

 

1964 年 9 月 29 月,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发表了一个特别声明:中国将在最近进行一次核爆炸试验。

 

1964 年 10 月 4 日,中共中央批准,二机部党委由刘杰仼书记,刘西尧、刘伟仼副书记。

 

1964 年 10 月 8 日晚,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乘专机从北京來到核试验场区。

 

1964 年 10 月 9 日,试验委员会根据场区的天气预报,建议正式试验时间在 10 月 15 日

 

至 20 日之间送定。10 月 10 日凌晨 3 点,张爱萍签署了一份试验准备工作情况及试验时间建议的书面报告,并立即派 20 号办公室主仼李旭阁飞往北京,呈送给周恩来。12 日经毛泽东、周恩來等中央首长批准张、刘报告后,李旭阁傍晚回到场区。负责原子弹的总体装配的是蔡抱真领导的 702 作业分队,共 12 人。10 月 12 日晚 10 时 30 分,代号为 596 的原子弹装配完毕,等待吊装上塔。13 日,罗布泊进入“临战状态”。

 

1964 年 10 月 14 日下午,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在场区召开了全体会议,决定 16 日 15 时爆炸。14 日深夜,距零爆前只有 40 多个小时,作为现场总指挥的张爱萍上将心里越发担心由于中子过早点火而导致失败的可能性,于是给二机部发了一份“紧急电报”,要一份最后的计算资料,要九院的科学家们保证:依据他们的计算结果,试验成功的概率在 99%以上。


这时大多数技术数据资料已经送到试验基地。刘杰部长指派在北京单位里的物理学家周光召和黄祖洽,数学家秦元勋去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在 8 小时内作出回答。三位科学家只能凭自己的记忆用计算尺进行核算,花了一整天的功夫,核算完毕,三人同时在送给中央专委的备忘录上签了字,说明成功的概率能够达到 99%的要求,交给刘部长上报中央。

 

当人类的历史时针指向公元 1964 年 10 月 16 日,8 点开始扦雷管,同时用密语向北京报告:“邱小姐在梳状台,8 点梳辮子”。按陈能宽历来做试验的惯例,扦雷菅时一定要带启爆台的钥匙。这次为了以防万一,李觉、陈能宽在上塔前又将变电房、变压器控制站的两把钥匙也全带上,並将锁铅封。国防科委副秘书长张震寰、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钰等都在现场。10 点开始清场、撒退现场,张蕴钰和李觉是最后出来的。14 时 30 分,张爱萍等回到距铁塔 60 公里的观察所向周总理报告:完成试验前的各项工作,一切正常。周总理批准按时起爆。14:59:40,张震寰开始发口令,K1、K2、K3、K4(启爆开关),韩云梯按下最后一个按钮,仪器设备进入自动化程序,女报时员开始读秒:10、9、8、7、6、5、4、3、2、1、启爆(15 时)!现场的所有的人们都戴好防护眼镜,屏住呼吸,低头等待最后时刻的来临(此时刻,北京 177 办公室的气氛也紧张到了极点,刘杰就坐在专用电话机等消息)!罗布泊地上蓦起一声巨响,一道比千万个太阳还亮的闪光过后,随之一个通红的火球腾地而起,扑向蓝天;在它后面地面上卷起一个粗壮的尘柱,紧紧地追赶着火球;戈壁滩上冉冉升起翻滚飞腾的蘑菇烟云。根据现场采集的数据表明,爆炸威力初估 TNT 当量在 2 万吨以上,科学家们确认这是一次成功的核爆炸。这是中国人民永远值得骄傲的日子,新中国的原子弹震撼了全世界!


(注:当年驾飞机(15503 号)穿越蘑菇云执行取样任务的机长是辽宁江城籍飞行员郭洪礼(32 岁),副驾驶员李传森,领航员季献康,机械师耿君,机舱监测的防化兵小高)。


当毛主席接到周总理的报告后,风趣地说:“我们要感谢赫鲁晓夫,要不是他撤销援助,激起中国人民奋发的精神,我们很可能不会这么快就造出原子弹。为此,我们要给赫鲁晓夫一个一吨重的大奖章”。


当天下午,欢乐情绪笼罩着北京城,几千名男女文艺工作者聚集在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进行一场《东方红》大型歌舞表演。下午 4 点钟,周总理接见了大家,并宣布:“毛主席让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爆炸成功了!”全场一片沉静,当他们的意识反应过来时,顿时欢呼声响彻了整个大厅,周总理风趣地说:“大家可以尽情地欢庆,但可要小心别把地板蹦塌了!”

 

(说来也真是巧合,51 年前的 1913 年 10 月 16 日,是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原子弹研制的初期作出突出贡献的钱三强的出生日。非常遗憾,他没有能出现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现场,原因是自 1961 年起,钱三强在二机部的分工作了调整,基本上不再接触九所的武器研制工作。而且两天后(即 10 月 18 日)随着火车的一声汽笛声,他暂时消失了,代之是“徐进”到农村去搞“四清”运动了)。

 

更是无巧不成书,恰巧就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晚上,在罗布泊试验场地的庆功宴会上,理论设计大师彭桓武当场即兴赋诗一首,“塔爆有感”:“亭亭铁塔矗秋空,六亿人民愿望同。不是工农兵协力,焉能数理化成功。”此时此刻,周恩来总理又打来电话告大家一个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赫鲁晓夫下台了”! 就是当年那个撕毁中苏合作协议要置中国核事业于死地的赫鲁晓夫下台了,真是大快人心,真解恨!毛主席还风趣地说:“我们给赫鲁晓夫放了送行的一炮”。

 

10 月 17 日,在人民大会堂周总理向人大常委第 127 次会议宣布这一特大喜讯时,大家热泪盈眶,长时间地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热烈庆贺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欢呼我国人民打破了核垄断!

 

12 月 1 日,二机部下达《加速建设钚-239 生产线的工作大纲》。

 

12 月 3 月,二机部在向中央专委写的《关于加速发展核武器问题报告》中提出,尽速解决氢弹理论与技术,和热核材料生产等两方面的问题,力争在 1968 年进行氢弹装置试验。

 

12 月 21 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以这次试验为例说明我国自力更生的伟大成就。

1111.jpg

1962 年 11 月 3 日毛泽东批示手迹

1111.jpg

首个核装置准备上铁塔

1111.jpg


首次核试验铁塔,高 102 米

1111.jpg

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心

1111.jpg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形成上升的地面火球

1111.jpg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烟云

1111.jpg

张蕴钰、张爱萍、朱光亚、刘西尧、李觉、吴际霖等人在试验现场与参试人员一起庆贺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1111.jpg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张爱萍、刘西尧等人在现场的合影

前排右起:邓稼先、陈能宽、吴际霖、李觉、刘西尧、张爱萍、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程开甲、张蕴钰、王茹芝

 第二排:左二 张震寰、右三 李信

1111.jpg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 4 点钟,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接见正在进行的大型歌舞《东方红》表演的几千名男女文艺工作者,宣布:“毛主席让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爆炸成功了!”

1111.jpg


 

(张锁春 写於北京家中 2006.8.22 初稿,2019.10.16 修订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80-1204252.html

上一篇:陈景润的故事——揭开封尘30年的往事
收藏 IP: 114.236.137.*| 热度|

2 史晓雷 段含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