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际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武际可 北大退休教授

博文

《教余琐话》前言 精选

已有 8943 次阅读 2014-10-11 10:50 |个人分类:其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教余琐话

《教余琐话》前言

 

2002年,我退休了。

人一走茶就凉。退休后,课不上了,腾开位子以便年轻人有活干。社会上的学会工作也不再继续了。这就摆好一个架势,你只能每天爬爬香山、逛逛颐和园,要么养只狗或猫的宠物什么的,没事找事。还美其名说是颐养天年。

经过半个世纪教学和研究的我,要一下突然不动脑子,实在是不习惯。不甘寂寞,总还是想写点或说点什么。不过要写文章,往杂志上发表,如今兴要版面费。一篇文章的版面费确实不菲。就拿《中国科学》这样的顶尖杂志来说,一篇文章的版面费,少说也需要两千来块。退休前发表文章,大多是靠申请的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版面费的,连我的研究生发表论文,也是由基金支付的。退休后,申请基金的权利也自然不存在了。所以如果要想往杂志上发表文章只好自己掏退休金来支付版面费。为了这个问题,我曾经给有关管理基金的人提过建议:退休的教员或研究人员,实际上是国家的一笔重要的人力资源,如果他们想继续研究而且又有成果需要发表,基金委是否可以给他们付版面费。结果石沉大海。

恰好,我那时写了一些非业务的文章,让我的学生看到了。他们问我可以不可以帮我发到网上去,我说,当然可以。不久,他们告诉我说,我的文章点击的人很多,一直被排在那个网站的首位。又过了些时,一些同行告诉我,说我发在网上的那篇文章被一个学校印发给教员参考了,而且又被一本书收录了。云云。这件事,开始扭转了我对上网的不好印象。

后来,我自己也便偶尔上网浏览一些文章,特别当时和北大有关的两个网站:一塌糊涂和燕南两个网站是浏览得比较多的网站。这两个网站的不少文章给我启发,我也就写一些文章。不过,别见笑。我还不会往网上发文章,也不会参加讨论。只是作为游客浏览浏览而已。我写的一些文章也只是自己消遣,或通过伊妹儿发给好友看看而已。遗憾的是,我常常浏览的这两个网站不久就被封掉了。后来又有朋友介绍说你可以浏览“天益”网站。在浏览了一段天益之后,我就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还是由好朋友介绍,2007年7月,天益网站的编辑郭琼虎帮我在天益上开了一个专栏。从此我就隔三差五地给这个专栏写文章。

一年之后,我逐渐觉得,天益虽好,但游客大多是对社会问题有兴趣的人,而我本人由于职业的习惯还是倾向于自然科学有关的问题,于是便在2008年3月,在科学网上开了一个博客。迄今也已经接近6年了。发表的博文也有二百多篇。

通过这一段,我体会网络的确是个好东西:

  1. 它不势利,不像上杂志要钱。在这里有钱没钱一律平等。像我这号退休而又不甘寂寞的人,交不起版面费又想要发表意见,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2. 它不受制于人,自由。在杂志上投稿,还要这审那审。不合那个杂志的味道还动不动退稿。而这里则比较自由。也不像杂志从投稿到印出来,一般要等一两年。实在是没劲。

    其实,真正的科学精神恰好是符合以上自由和不势利两条的。受制于人为了某种利益来交差,是做不出真正科学的。我觉得网络的出现,可能使整个的科学队伍发生了分离。一种是依靠官办资助的单位搞研究的,也可以称作“官科”;另一种是不靠官办机构支持的研究,这就是“民科”。在我国现在,当然还是以官科为主。民科在一些人的眼里,名声不好,似乎,民科都在搞伪科学。其实,像我们这号退休了又还想在科学事业上说三道四的人,又受不到官方的支持,也自然归属于民科了。

    事实上,在19世纪之前世界上的科学,都是属于民科的。因为当年从事科学研究的著名学者的科学成就大多是业余产品,他们的主业是医生(如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的迈尔)、专职教士(如哥白尼)、教师(如伽利略、牛顿)或律师(如数学家费尔马)。有的还是商人,如发现热功当量的焦耳就是一位啤酒商。20世纪之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政府发现科学对赢得战争很有好处,从那以后,各国政府才大量投资于科学事业,才出现大规模的官科(官科的起始可以追溯到1666年法国科学院成立,那时开始给院士发薪水)。中国的科学从1928年南京中央研究院成立,就一直是官科,民科的势力很小。

    网络的出现,是否预示着科学又向民科的回复。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绝大部分有分量的科学成果都还是官科的成果。不过,事情也不能说死,解决世界数学难题庞卡莱猜想关键的Grigory Perelman的论文就是2002年在网络上发表的,而不是发表在什么出名的杂志上。

    日子过得真快,不觉退休至今已经十二年了。

    俗话说,三句不离本行。教了五十年力学,搞了多半辈子的力学研究,看的也大半是力学书。所以博客上大半也离不开力学。其中有些文章被一些杂志看中了转载。后来按照内容相近的出版了三个集子:《拉家常、说力学》、《力学史杂谈》和《音乐中的科学》。这三本书都收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众力学丛书》中。还有两本《伟大的实验和观察——力学发展的基础》和《谈科技说力学》在编辑中。

        收入这个集子的文章,是除了上面几本科普书之外的杂七杂八的博文,选了恰好一百零八篇。起名为《教余琐话》,意思是教学之余有关其他问题的絮叨话语,把它做成一本电子书传给各位好友分享。虽然把它们进行了分类,但没有办法弄得很严格。其中大半是对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时弊发表看法。有些看法和意见,显然是说了也白说。不过白说也要说,因为不说白不说。这些文章也许对于朋友们茶余饭后消遣能起点作用罢了。          

                                         武际可    2014年10月5日 

    现在把这本书的pdf格式文件附在后面供网友下载阅读。

                教余琐话.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72-834751.html

上一篇:世纪坛——北京建筑的败笔之一
下一篇:月亮为什么一面总是向着地球
收藏 IP: 114.250.85.*| 热度|

58 杨国力 尤明庆 武夷山 吴跃华 郭向云 任利敏 郭战胜 陆君安 黄永义 王春艳 杨新铁 许改霞 丁大勇 曹聪 庞晓明 刘洋 刘全慧 罗德海 褚昭明 范秀山 袁园 张能立 韩玉芬 谢力 易敏 卢东强 马忠军 李轻舟 孔梅 李宇斌 董焱章 王振东 马建敏 郝正同 张影 张忆文 强涛 蒋迅 胡锐锋 胡努春 葛素红 寇桂晏 丁邦平 王显生 陈然 段晟昱 王林平 刘建彬 张海权 shenlu wliming blsss biofans zjzhaokeqin jiareng ybyb3929 dongxuanmin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