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际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武际可 北大退休教授

博文

八十抒怀 精选

已有 13416 次阅读 2014-1-16 15:0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教学, 乐观

八十抒怀

 

人过七十古来稀,而今已经迈入八十高龄了。换句话说,人生的折旧已经八十年了。回顾走过的这不算短的时光,抚今追昔,感慨良多。总结我这一辈子,不外六个字:幸运、勤奋、自乐。解释如下。

 

我很幸运

我出生在山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还在襁褓里,就遇上“乱世”,自从有记忆,就在躲日本兵中度过的。今天躲到这个村,明天躲到那个村。外祖父和舅妈死于日本人的铁蹄下。学前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小学和中学的要好同学,都有死于传染病和内战的。而我能够活到如今,是很幸运的。

我是一个出生于农村的孩子,父亲只有高中肄业的学历,通常,我的命运只会留在村里务农一辈子,要是那样的话,我现在会是在农村留守的老汉,我的子女才会是进城务工的劳力。岂料父亲当年在城里的中学谋到一份工作,我得以随父进城念书,后来竟能够有机会考进北大读书,你说幸运不幸运。

出身农村的孩子,进了北大,无异于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什么都觉得新鲜新奇。只感到,周围的同学,什么都行,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学习,才能适应新的环境。由于我在入大学之前工作过两年有一定的工作经历,所以,当系里需要学生干部时,便把我留下工作了。后来这五十多年一直在北大教书。其间,虽然也经过不少次折腾:反右,我比较内向而不外表,所以“反右”很幸运,没有沾边。困难时期,虽然因为营养不良闹过浮肿,但过后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文革中虽然挨批,但没有立案。所以都有风无险。这比起一些挨整、自杀、因下放鲤鱼洲染上血吸虫过早离开人世的老师们,还算是很幸运的了。

 

我很勤奋

我这几十年工作、教书,都很勤奋、工作很负责,这要归因于两个因素。一是我出生在农村,从小跟一辈子勤奋种地的爷爷生活,受他的感染;二是到北大后,有一批教学和做学问极为认真的老师的模范感染。所以几十年里,自问对教学和研究是认真、严肃的。

我先后指导过十多位博士生,二十多位硕士生,教过大学生和研究生十多门课,其中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理论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力学、粄壳理论、分叉问题及其数值方法、微分几何、弹性系统的稳定性、计算力学、结构力学的非线性问题等。每一次上课我要么写有讲义,要么写有备课笔记。后来其中有一些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作为教材或专著出版。到现在,已经出版的书(包括和同事或学生合作的著作)有十多本。

  我并不信上帝,不过我能够如此幸运,命运之神如此偏爱我,我一直都有一种感激之情。要以勤奋和诚实的劳动来报答育我养我的祖国和人民。就在我2002年退休以后,多数时间投入到科普书出版的组织和撰写,出任《大众力学丛书》的主编,至于我自己,大致还以每年出一本书在写作。争取时间,在进入“老糊涂”或“老年痴呆”之前,尽量多做一点事。

 

我很愉快

也许是到二十岁才由小城市来到北京的缘故。之后的一切对我都觉得新鲜、都有极大的吸引力。在学习期间,学习每一个新概念,都是一种享受。在教学中,每当学生有所领悟,对我也是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在做研究时,每有新得,愉快之情更是难于言表。所以我一生都把教学与研究当作一种十分有趣的事情。从中取得成果的同时,也获得了愉快。

人们常说,对新事物的态度,是考验人的心理是否老化的判据。年轻时,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勇于尝试新事物的。当国内有了第一批电子计算机时,就自己编程序上机算题。在同龄人中,我算是少数熟悉计算机的。近来在计算机使用上,虽然远远落后于我的学生们,不过在年龄在“80后”的这一代人中,像我这样熟悉计算机的,还不太多。后来,为了培养比较广泛的兴趣,也为了减缓心理老化的速度,有意地跳出本行学习一点其他行业的知识,如学习遗传学、生理学、电子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在自己从前不熟悉的领域中获得一些知识,使自己一直保持对新事物的新鲜感,这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快乐。

如何安排退休后的老年生活,是每一个年近花甲的人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安排。从年过六十,我就曾经计划,退休后把科普和力学史的写作当作我的主业,这是我大学毕业后就一直有兴趣的事情。此外需要培养一点业余兴趣,一是开始每天写字练习书法,自己刻了一方图章“花甲学书”作为开始练字的标志。每给人写一幅字,经常作为压脚印盖在上面。二是把在中学和大学时期曾经玩过几样乐器的底子捡起来。有空时自己独自演奏,从来也没有想过实际上也没有去表演,而纯粹是一种自得其乐的活动。练字和玩乐器,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可以使手指头灵活,据说这可以减缓老年痴呆的发病,有一个健康的神经系统。

总之,我这一生,不仅把学习和工作当作一种乐趣,把主动跳出专业范围学习一点东西当作寻乐,而且到退休以后想办法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而自得其乐。所以说,我这几十年,活得很愉快,即使是被批判时,也没有悲伤过,因为认为他们批判的根本不是我。一个对事情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产生的观点和看法,绝不是几句所谓批判能够驳倒的,更何况那种断章取义的批判更是像做儿戏,根本不屑一顾。

 今后还有几年活头,这只有上帝晓得,他又不说。但我会一直保持这样的生活乐观态度活到底。

 

 

 

附录

简要地把这辈子和同事以及学生所出版的著作列在后面,便于对我涉及过的问题有兴趣的人做一个大略了解。

 

专著

1.旋转壳的应力分析武际可、王大钧、袁明武等,书籍作者署名:北京大学固体力学教研室,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02

2.弹性系统的稳定性,:武际可、苏先樾著,科学出版社,1994

3.力学史,重庆出版社,2000

4.力学史(修订补充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5.近代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6.《数学辞海,第五卷》(主编力学部分,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和山西教育出版社联合于2002年出版)

7.力学史与方法论论文集,武际可、隋允康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教科书

  1. 微分几何及其在力学中的应用,武际可、黄克服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弹性力学引论,武际可、王敏中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3. 弹性力学引论(修订版),武际可、王敏中、王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 弹性力学教程,王敏中、王炜、武际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科普著作

   1. 拉家常 说力学,武际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2. 力学诗趣,王振东、武际可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2001年获第4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2013年湖北出科学技术版社再版。

   3. 力学史杂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音乐中的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译著

    1.  何为科学真理——月亮在无人看它时是否在那儿,(美)牛顿 著;武际可 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2.  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意)伽利略著; 武际可译.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工程师用的边界元法,(英)布莱比亚著,武际可、傅子智译,科学出版社,1986.    

    4.   弹性理论,[苏]朗道著,武际可、刘寄星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获奖情况

     1.“大型旋转机械和振动机械重大振动故障治理与非线性动力学设计技术”,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单位有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2.“旋转壳的应力分析”,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3.  由于在大型冷却塔强度分析、弹性力学的基础研究、力学专业的数学教学等方面的业绩曾获国家教委、北京市和电力部等省部级奖励7项。

     4.  由于在科普创作和有关力学的科学普及组织工作的成绩,2002年被科技部、中宣部、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


此外,发表有关弹性力学、计算力学和应用数学方面的论文百余篇,其中有一些是和学生或同事合作撰写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72-759688.html

上一篇:元旦祝福——几则关于爱心的小故事
下一篇:建立一个自己的电子图书馆
收藏 IP: 123.119.78.*| 热度|

127 郭向云 刁有彬 陈安 李宁 高绪仁 刘波 朱晓刚 张学文 边媛媛 罗汉江 武夷山 王芳 汪育才 刘全慧 杨正瓴 李宇斌 李天成 杨建军 王善勇 左一南 陈学雷 李健 闵应骅 邹少浩 孙东科 张小波 耿修瑞 王波 戴德昌 文克玲 张红光 施郁 张卫 李伟 罗帆 陈楷翰 丁邦平 肖重发 张永祥 刘家敦 王恪铭 喻海良 冯大诚 梁礼铭 刘洋 庄世宇 陈昌春 李霜文 赵理 赵美娣 姜宏斌 鲍得海 毕重增 段庆伟 王浩 吉宗祥 文锋 孙启高 雷栗 朱伯靖 严家新 侯成亚 康娴 周必成 李毅伟 程起群 王德华 曹聪 廖晓琳 应行仁 郝炘 张启峰 贾伟 曹君君 付福友 鲍博 刘大同 王洪吉 黄安年 周少祥 柏舟 王锟 程宗明 王超 王海洋 李泳 徐建良 韩枫 陈学伟 周春雷 蒋新正 梁进 邵艳军 王超 柳林涛 张海霞 董焱章 杨昆 谢其峰 李方和 焦豹 张能立 苏德辰 杨顺楷 张士伟 孟庆勋 李吉有 阎凯 檀成龙 clp286 happylittlejoe wisdomstar dreamworld ddsers lmwhit ljweng2008 liyanhellen tuner yunmu luxiaobing12 zhangcz07 ybtr3929 yyy7810 ondre Halloo tupdy lrx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