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际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武际可 北大退休教授

博文

西方的“放血疗法”是怎么回事?

已有 15261 次阅读 2008-5-4 09:06 |个人分类:科普

                         

                             武际可

在世界各地的早期医疗历史上大都有所谓的放血疗法。大约在纪元前1500年在埃及就有医蛭放血疗法,是用医蛭进行吸吮,起到放血的作用。在中国传统医学上也有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藏医中采用特殊的放血刀,在患者身体的特殊放血部位进行放血。这些放血疗法所放的大都是在肿毒部分,适应于瘟病、疖疮、疮疡、丹毒、黄水、麻风等热症,所放的血也是少量的。

不过在西方大约从公元4世纪开始有一种大量放血的治疗方法。一次大约要放掉1213盎司(约合340370克,有一杯之多)的血,有的则一直放血放到病人感觉头晕为止。

1所示是一本15世纪书上关于放血的插图。图21662年关于放血的一张油画

 

 


随着放血疗法的发展,放血业务不仅由专门的医生来做,后来理发馆也做起放血的生意,并且逐渐取代医生,成为理发馆的一项专门业务。所以在西方的理发馆门口多悬挂一个旋转的红白两条螺旋带子的柱体,作为理发馆的幌子。红色的带子表示血管,白色的带子表示止血带,有的还增加一条蓝色的带子,这时红、蓝带子分别代表动脉和静脉血管。而且至今虽然理发馆已经不做放血生意了,按照传统还在使用这种招牌(图3)。

西方的这种大量放血疗法的根据是什么呢?在古代的西方有一种所谓“液体病理”的理论,说人体含有多种液体,如血、痰、胆汁等。这些液体的过多或不足都会致病。放血的作用就是排除多余液体一种措施。中世纪西方的有钱人,特别是那些贵族上层人物、绅士们,还要在一年中定期放血,一般要在春秋各放血一次。放血另一种作用是使女人看上去更好看,这和西方当时的审美观有关,使她们既显得白皙,又不会因为害羞而满脸通红。所以西方的贵妇人也经常放血。据说法国17世纪路易14的皇后梅茵蒂农夫人(Madame de Maintenon1636-1719)(图4),曾经是一位教师,她要每两周放血一次,以免在宫廷里听人讲述色情故事或寻欢作乐时因脸红而有失仪态。

从现在医学发展的水平来看放血疗法,似乎有点荒诞不经。不过也不能说放血疗法一点道理也没有。据目前的健康普查表明在美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高血糖或高血脂的“三高”症。在中世纪甘饮餍肥的贵族群体中,虽然那时还没有近代的身体检查手段,不过可以想象,他们中患“三高”的比例一定不在现在普通人群之下。而放血疗法是把一部分血放掉,这不管是对降低血压来说,还是对减少血液中血糖和血脂的含量都是有好处的。所以放血疗法对于那些患“三高”的患者确实是有暂时的缓解作用的。

    正是放血疗法对这一部分人的疗效,加上当时医疗理论是带有迷信和不科学的,有时还和占星术等学说混在一起,人们便误以为放血疗法对一切疾病都有疗效。于是放血疗法便被滥用。只要得了病,哪怕只是头疼脑热能够不治自愈的小病,也要放血。久而久之,人们为它制造了各种理论。经常是人们发现它的问题,使用的人少了,又有一种新说法出来为之辩护,于是又兴盛起来。以至于在西方社会能够经千年而长盛不衰。

放血疗法一个滥用的例子是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他是一位放血疗法的狂热信奉者,并且多次为他的佣人施行过放血疗法。17991214日华盛顿生病,发烧之外还有呼吸困难。他的管家和医生在一天之内先后分四次给他放血,总共放掉了125盎司左右的血,合3.5升左右,这个血量大约是成人总血量的一半。当天晚上华盛顿就逝世了。据后人研究华盛顿患的不过是普通的喉与气管的感染,要不是放血过多,是不至于送命的。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今天放血疗法已经没有人再使用了。即使对“三高”有暂时疗效也不采用了。因为现代医学发展了一整套完善的检测血压、血糖与血脂的简单而又方便的方法。对经过科学检测已经知道患了“三高”的人,也已经有一套更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到了20世纪,放血疗法已经逐渐被淘汰了。

至于中医或藏医中有针对性地采用少量放血疗法,有时还是必要的。即使在西医中,利用医蛭吸吮臃肿块附近的淤血,也还是一种常规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即使是对放血疗法,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不科学的。

从放血疗法的兴衰,我们可以看出,只有进行精确的基础科学研究,才能够确定一种行为是否真正有效,才会减少盲目性。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从盲目走向自觉,走向科学是全世界的共同趋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72-24044.html

上一篇:力学与体育运动两三事
下一篇:“雨后春笋”的“雨”怎么讲?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