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葛肖虹

博文

加强震前预报的科学研究

已有 17757 次阅读 2008-5-27 15:29

 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也引起所有地质-地震工作者的思考——地震能否预报?应该说迄今为止,这是全世界地震学界没有解决的问题。1975年我国的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预报了海城7级地震,当时我们靠的是“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多兵种联合作战、依靠广大群众做好预测预防工作。”,这次成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使我国一些地震工作者很骄傲,然而1976年唐山大地震预报失利了,於是许多人对地震预报感到悲观,一些人走向了“不可知论”的另一个极端。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今年5月12日汶川8级大震类型和海城地震不同,它们的预震期很短,增加了预报的难度,但并不是没有震前迹象。
我认为5月25日王汉森博客文章中提出的“只要我们重视地震工作,真正做到群防群测,地震是可以被预测的。”是值得重视的,它说明1975年我国海城7级地震预报成功的经验是 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海城地震后长春地质学院建立了地震地质专业,从1975年一直延续到1978年,我们连续培养了四届地震地质专业的学生,他们许多都已成为地震地质系统的骨干。多年来,我一直向各届学生强调:“地震预报要注意背景加动态”所谓背景,就是活动构造的区域构造背景,应该在中-长期预报所确定的可能发震的活动构造带上,加密活动监测网站(而不是均匀布网),注意水文、地球物理、地应力等各种参数的动态监测,同时注意来自群众的震情反映,尽快捕捉应力集中区、闭锁区,及时作出震前预报,避免或减少灾害损失。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地震队伍不要太机关化,现在的市、县、乡“地震办”后二者往往形同虚设,许多地震办成为不懂专业的闲职人员充填的部门,应该取消。地震局系统应该是以科技专业人员为主的机动性很强的地震专业型队伍,地震预报的专家应该有动态监测、调动队伍的决策权。各级政府和国家地震局应该建立及时通报机制,把中期预报指出可能发生大震的活动构造带地区群众的震情反映及时通报上来,以便国家地震局震情预报中心能够及时捕捉震情动态进行短期预报。只要我国地震主管部门尊重专家意见,特别是我国地震科学系统著名的老专家马瑾、马宗晋院士、强祖基研究员等的意见,组织好老、中、青结合的专家队伍,通过不断实践,我国的震前预报工作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65-26846.html

上一篇:东北亚南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轮廓
下一篇:女儿重新发布“防范”一文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