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校外教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misyy 努力做一名“好”老师,探索校外科技教育

博文

科学探究让青少年自信、自强、自立

已有 7323 次阅读 2008-4-28 23:24 |个人分类:校外科技教育

《北京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成果征文
 
 
科学探究让青少年自信、自强、自立
           
                                                    
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  
闫莹莹、周又红
 
 
关键词:青少年 科学探究 创造能力  个性发展     
 
论文摘要
 
作者通过多年校外科技教育的实践,以生动的实例分析青少年参加科技活动的重要性,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活动为青少年的成长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作者以事实阐述了科技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可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情感、意志品质、健全的性格等。
作者提醒教师要及时发现青少年头脑中的“科学火花”,要懂得科学研究人人可为,理解科学研究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学校的教师和家长不能忽视孩子们的科技创造潜力,不能埋没了他们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才能。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科学,探究世界的兴趣和能力,引导他们树立为我们国科技事业做贡献的雄心大志及正确的科学观。要让他们学会: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
用自己的双手检验,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用自己的行动实践。
要引导青少年提高参加科技活动的兴趣,引导青少年在学习科学中产生爱国热情,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转化为科学的志向,还要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让青少年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享受科学之美,让科技教育像磁石一样有强烈的吸引力。
让青少年学会自立
让青少年体验成功
让青少年感到欣喜
让青少年享受科学
 
 

科学探究让青少年自信、自强、自立
           
                                                   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
闫莹莹、周又红
 
一、培养青少年的自信——相信自己是一个小科学家
1.         树立青少年正确的科学观
为了加强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各教育部门、科协等单位每年都为中小学生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希望能够使少年儿童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好风气。人们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科学,探究世界的兴趣和能力,引导他们树立为我们国科技事业做贡献的雄心大志及正确的科学观是十分必要的。
正确的科学观包括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人们不能期望青少年在他们的年龄阶段和学识水平的基础上就形成完整的科学观。但仍要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学习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又是规律的观点;树立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意识;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承认自然的可知性,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树立为科学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理想;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不断树立为科学而奉献、决心学习科学为人类谋利益的思想。同时也要认识科学技术的局限性,知道片面的、合理的利用科技成果也会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危害。
青少年从小形成起来的这些科学观的“萌芽”将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而不断生长,并和其他各项科学素质一起,在他们的一生中发挥作用。
2.         认识科学研究不仅是科学家的事
很多积极参加科技活动的孩子用事实告诉人们:科学研究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学校的教师和家长的不能忽视了孩子们的科技创造潜力,不能埋没了他们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才能
例如:三名小学生发现自己每天背的书包太重了。我们鼓励他们开始了对小学生的书包问题开展调查的活动:
 
对全校不同年级学生的书包进行称量调查;
到医院、保健站向医生咨询;
设计了一份问卷对同学们负荷书包的现状进行调查;
利用作图法、对比法、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完成了对小学生书包问题的研究。
后来他们以“书包重不重?”为题的科技论文获得北京市一等奖。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对他们的研究过程拍摄了专题片,题目就是“科学研究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这三名小学生谈到体会时讲到,我们过去从没想到自己也可以写论文,认为论文很神秘,很难,不是我们小学生能够掌握的。但是通过这几个月的实际调查、分析和撰稿,我们理解了老师讲的“科学研究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虽然我们年级小,但也可以为科学研究做一点贡献。
3.相信每个人都有创造发明的“科技火花”
每个人都是发明家,创造是人的第二本能,人类社会没有创造发明就没有进步,人类历史就不会向前发展。创新是人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
孩子们头脑中就经常迸发着创造发明的“火花”,我们称它为“科技火花”。这些火花有时不断迸发,使你应接不暇;有时又会稍纵即逝。我们的教育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事实上,摧残一个天资优异而具有创造力的青少年,比支持他们开展科学研究要容易得多。
例如有一个孩子对涂改液的气味有疑惑,他担心涂改液中有一些有害物质。在肯定了学生提出了创造性的问题的同时,教师帮助他设计了对涂改液问题的研究路线,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他完成了这项研究,多家新闻媒体给予报道。能够获得这样的成果是学生提问题时没有想到的,他说道,虽然我提了个问题,但幸好能有老师给予高度的重视,能够辅导我们完成这个研究,否则我们只有疑问,难得答案。
因此,发现孩子们创造发明的“科技火花”,鼓励孩子不断创造,是每个教育者应尽的职责。我们不可以对此掉以轻心,更不能对孩子的一些“奇思妙想”无动于衷甚至讽刺挖苦,那样等于掐灭了孩子们创造发明的火花,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二、青少年的自强——科技活动让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育者应当体会孩子们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他们成长、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让更多的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和自信。
我们各个科技兴趣小组,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的,活动中学生有很高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自然产生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强大内部动力,只要指导教师按照学生个性发展的科学规律,不失时机地引导和启发,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健康发展。
例如,在科技小组中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女孩子,在班里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从来也当不上什么先进、三好生或者任何小干部。家长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课后学习班,但是孩子哪一门也学不好,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一次这个孩子看到门前的一棵小树死了,就问科技教师“这棵小树为什么死了?”。这句问话可能很一般,家长听到了一般也不会在意。而教师没有简单地回答她,却对她开展提问:
“是不是在你家门前只有这一棵小树死了?还有没有别的树也死了?”
“谁种的树?种了多少棵树?”
是不是今年种树的季节不对?”
树的间矩是不是合适?树种好不好?”
是否发生了虫害?”
有没有人为破坏现象?”
“你能不能对这个问题开展调查?”
孩子非常兴奋,因为终于有人重视她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是教师故意设计、引导的,所提的问题明确指出她可以开展的研究。
在这种询问式的鼓励支持下,她拿着笔、本、照相机等对“门前的小树为什么死了”这个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调查。没有想到小女孩的研究获得全国金奖,宋庆龄奖学金,还收到许多媒体的报道。这让小女孩很吃惊,在反思了自己后她认为自己同样有潜力做好其他事情。后来小女孩变成一个自信、乐观、爱好广泛的孩子,高中再次获得全国创新大赛金奖。
三.青少年的自立——科学探究帮助青少年成才
青少年成才培养是一个素质教育的培养工程,在这个工程的实施中,要从青少年的兴趣出发,达到他们志向的选择。要让他们对科学和技术给予热情关注,乐于参与科学技术学习和实践活动,因为这是从事科学技术事业最可宝贵的心理条件。
笔者高中阶段就热衷于科学研究,并在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学习。除了参加兴趣小组以外,还经常参与到社区的科普活动中。由于这种对社会的关注,在高二的时候撰写了“关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并取得了全国创新大赛金奖、明天小小科学家等成绩。上了大学后,更是积极参加各种社区的科普和公益活动,培养了不错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尤其是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在别的同学没有中学阶段的这种锻炼,写起论文来完全摸不到头脑时,对论文的撰写过程早已经是轻车熟路了。
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几个外企收入不错的工作,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从事校外教育的工作。除了自己的性格比较适合与孩子打交道以外,还发现帮助更年轻的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的价值,尤其是尝试科学研究的痛苦与艰辛,体验成功与自立,让人感到这项事业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希望孩子们在做小科学家的过程中,不单单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困难,还能体会到其中的智慧和乐趣。
 
综上所述,培养人才是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祖国建设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懂科技的后备人才去充实,我们的新世纪正等待着新的人才来建设。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科学,探究世界的兴趣和能力,引导他们树立为我们国科技事业做贡献的雄心大志及正确的科学观。要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双手检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要引导青少年提高参加科技活动的兴趣,在学习科学中产生爱国热情,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转化为科学的志向,还要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享受科学之美,体验成功。要让青少年在科学探究中学会自信、自强、自立,让科技教育像磁石一样有强烈的吸引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60-23347.html


下一篇:打开科学窗口,走入科学殿堂
收藏 IP: .*|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