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收费的开放期刊为何狂发广告? 精选

已有 8786 次阅读 2016-7-8 11:4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几年来,每天邮箱里都有开放期刊的广告。大国,小国的都有。令人烦恼。

       从商业角度看,此类期刊是一本万利。所有成本及预期利润均由作者一次性付清。至于以后,那就看天命了。部分期刊肯定是要办不下去的。

       就行为而推断广告泛滥的动因,1)文章越多越好,这就是收入;2)判断有强大的发文章的市场需求,广告是有效的。

       但是,从收到广告者的角度看,一个期刊如此的发广告,并作出各式各样的发表承诺,只能归结为这不是一个好的学术期刊。

       正而八经的期刊也发广告,目的是告知期刊的存在和一般性的稿件要求。更多的是希望获得订阅。

       收费的开放期刊有一个特点,就是面极广。没有学科边界。由此可以推断,此类期刊就是以市场为导向。

       收费的开放期刊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会议文集。大量的保证“XX引”的会议征文广告也是每天邮箱都有的。

       结论就是:论文发表的市场巨大。

       20世纪80年代,东西越贵越好卖(值不值基本不考虑)。那是由于需求远远超出供给。在市场特性上,文章收费越高就被反过来推断:期刊越好。从而,期刊完全可以借助于高收费而得以获利,作者因其收费高而热衷于此类期刊。

       但是,如果开放期刊追求文章量大,就必定的需要适当的减低价格(降低学术成分),从而维系某种平衡。然而,这类平衡是短暂的。市场变化极快。从而,收费的开放期刊只能面对市场波动而狂发广告。

       实质上,正而八经的学术期刊面对的真正压力是没有读者,而不是没有作者。这个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明朗。

       在期刊论文量剧增后,个人订阅量急剧下降。单位的期刊订阅量在随后的几年里也急剧下降,从而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是失去读者的局面。

       实际上,就全球科学界而言,面对的基本格局就是读者少,而作者多。

       从宏观角度考察,需要建立单纯的为作者发表而办的期刊,这实质上是开放期刊的基本出发点。但是,办刊者没有收入就办不下去,从而收费是出路。但是,读者太少,收不到费用,那就只能是作者出了。

       但是,或迟或早,作者也不想出钱,至少是高端作者不想出钱,他们不愁文章没有读者。这样,高端文章一般的不进入收费的开放期刊。

       无论是传统的期刊还是开放的现代期刊,其长期生存的基础是读者的需求,是读者的阅读需求,而不是作者的出版需求。

       我国期刊的问题就是出在满足作者出版需求,而不是读者需求。其结果是大家知道的。因此,面向发表需求的开放期刊将面对类似的问题:有读者的学术文章越来越少。最终沦为单纯满足作者出版需求。

       大的传统出版商面对两难局面:1)开放,有读者需求的文章减少;2)不开放,有读者(单位)订阅的具体期刊越来越少。

       实质性的问题归结为:那类文章是有读者而值得出版的;那类文章是作者要出版的(不问有无读者)。前者是由读者主导的,后者是由作者主导的。

       由此可见,只要有作者出版论文的需求,部分的收费开放期刊就能存在下去。只要有读者需求的期刊,这类传统期刊也能存在下去。

       这个世界是奇妙的世界。当传统期刊标榜其“严格的同行评议”时,它就逐步的失去读者,因为它变得越来越千篇一律,越来越八股化。

       而收费的某类开放期刊标榜其“开放性”或“后评议”时,它就获得大量的作者。

       越是学术化的期刊,其读者范围越窄,越是难于办下去。而越是广而收之的期刊,也因论文水平问题而失去读者的信任,从而也难于办下去。这样,开放收费期刊的出现就是必然的。

       理论上,开放期刊导致科学研究结果传播的快捷。但是,实质上,无论是传统期刊还是现在的开放期刊,都表明一个现实问题:科学的传播越来越难!

       美国的APS在几年前想把几个传统期刊转变为文摘(评论类)类期刊,因各种原因没有实行。变通的办法是搞了几个开放期刊。他们实质上是感受到了:科学的传播越来越难!

       就情报学的原则而言:没有读者(接受者)的情报不是情报。援用过来,没有读者的论文不是论文。在社会学意义上就是如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989408.html

上一篇:做学问与做科研,心境不同
下一篇:热力学的理性力学化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21 姬扬 郑小康 吴跃华 黄永义 王从彦 李毅伟 周健 刘俊华 尤明庆 梅钢 刘克 陈南晖 黄仁勇 高峡 孙颉 xlianggg ghzhou5676 aliala shenlu zjzhaokeqin sijin2012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