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逻辑结构的混乱

已有 3861 次阅读 2016-3-23 12:0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科技论述中,有2种典型的模式。

      实验数据总结模式(经验关系模式)

      大多数的教科书及类似文献,在引出一个具体的公式时,往往先作一堆直观性唯象解说,然后下结论:上述过程可以用数学(方程)公式XXX表达。

      此类写作的哲学理念是:把经验现象归纳为一个经验(方程)公式。

      尔后,再用这个公式(方程)来解释一大堆现象。从而,论说了该理论公式的正确性。形成一个逻辑闭圈。

      再往后,结合其它经验公式,论述更为普遍性的公式(方程),从而就结束了学科的基本理论方面的写作。从而,以实验归纳的逻辑性断言本学科基本理论的正确性。

      这种模式是我国高校学生最为欢迎的论述模式,也是我国教科书的典型模式。

      在哲学上,由经验事实到经验公式,再归纳经验公式为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方程。

一般地说,读此类书多了的研究者会不自觉的把发现新的经验公式作为研究目标,并由此试图导出新的理论公式,再用导出的“新理论”解释其新发现的经验公式所对应的现象(这理所当然是成功的),从而,该研究者下结论: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学科理论方面的进展。

这是一个逻辑封闭(Logic Circularity)。此类证明或发现没有科学价值(但可能有工程价值)。

公理化推论模式(抽象模式)

      在数学类教科书中,基本上是这种模式。但是,我国工科类教科书(即便是基础科学理论,如面向工科的物理、力学)基本上不采用这个模式。

      对具体学科而言,这类教科书的起点是先引用更为基础的学科的基本理论(抽象),尔后,对相关概念、基本方程、定理等,在本学科框架下重新解读,从而奠定全书的理论基础。

      尔后,用理论基础针对具体现象类,在引出某种附加条件的前提下,导出目标理论公式;再介绍与之相联系的有关经验公式及实验现象。从而,以数学推导的逻辑性断言本学科基本理论的正确性。

      这种模式是我国高校学生最不欢迎的论述模式,也是我国教科书尽可能去避免采用的模式(包括面向工科的数学)。

      在哲学上,由基础理论到经验公式,再把经验公式与实验对比。从而建立学科基本理论方程。

一般地说,读此类书多了的研究者会不自觉的设想某种附加条件,把导出新的经验公式作为研究目标,并试图发现类似的经验公式或所对应的现象(这理所当然是挑战性的),从而,该研究者下结论: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学科理论方面的进展。此类证明或发现有科学价值(但可能没有工程价值)。

这是一个逻辑推导(Logic Deduction)。

      一般地说,读此类书多了的研究者会不自觉的试图用自身把握的理论去解释文献报道的、新发现的经验公式,或是原来没有解释好的经验公式,如果失败,他一般地说是在更为基础的学科理论上寻求答案,或是在相关学科理论上寻求答案。他不得不读大量的基础科学文献(相关的)。此类事件多了,他会怀疑学科基础理论的某些方面,从而试图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逻辑归纳(Logic Induction)。无论成败,这都是重要的、有价值的科学研究。

      为何在我国经验关系模式一家都大呢?因为,在哲学上,由经验事实到经验公式,再归纳经验公式为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方程,被视为是唯物主义者。而,在哲学上,由基础理论到经验公式,被视为是唯心主义者。但是,他们忘记了一个要点,基础科学理论本身就是实验的产物。而且,再把经验公式与实验对比,从而建立学科基本理论方程,这条逻辑路线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路线。

      一句话,形而上学、形式主义在我国教科书中是非常普遍的存在着。而且,也存在于很多科技论文中。

      历史表明,单纯由经验关系模式培养的人才不具有实质性的科研能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964372.html

上一篇:微分算子背后的哲学目标
下一篇:Kerr效应:电磁双折射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8 黄荣彬 应行仁 郑小康 姬扬 赵凤光 田云川 蔡小宁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