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一生做一个学科基本问题:足也 精选

已有 5773 次阅读 2014-10-22 17:1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英国爱丁堡大学地质和地球物理系的Stuart Crampin 教授从做博士论文开始就是一个地震学的基本论题:地震波各向异性。

      在上世纪70年代,基本上是面波的各向异性。到了80年代,主要是体波观测类研究,以确认这种各向异性效应能否在实际的地震监测记录中存在着。以实际观测到的资料为依据,做出了地震波各向异性的客观存在性结论,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研究。这部分研究在Nature 上发了两篇论文。

      到了90年代以后,着重于地震波各向异性理论方面的研究。一开始走的是数值模拟的道路,由经典的波动方程,能够模拟出地震波各向异性现象。但是,对波动方程本身的研究没有开展。

      其学科的学术目标是:为地震预报(预测)奠定地震波波动理论基础。我认为,如果要把地震预报(预测)作为学术目标,其前提条件是:建立大变性介质中的增量弹性波动理论,并把地震波各向异性参数的变化与地层变形状态的理论联系建立起来。否则,仅仅是把地震波各向异性作为预报(测)依据是风险很大的,也就是说,为达成学术目标需要使用远超出经典弹性动力学的理论框架。

      而这个理论框架的研究是属于一般连续介质力学的。所以,我判断,在地震学本身的学科框架内,他的学术目标无法实现。

      他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在90年代后期,转而研究两相介质中的地震波各向异性的理论问题。事实上,也属于一般连续介质力学的论题。

      所以,本世纪的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基本上是在一般连续介质力学的框架下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而其学术目标还是:为地震预报(预测)奠定地震波波动理论基础。这是不变的。

      这个事例说明:要达成一个学术目标,其对基础理论支持的需求是逐步向更高一级的学科求助的。

      反观我国开展的地震预测(预报)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没有这类特征。大家满足于本学科的东西,把上级学科的研究贬低的一无是处(外行的研究),主动的放弃上级学科所可能提供的间接的支持(但也是必要的、本质性的支持)。而又幻想着上级学科能有直接的拿来就能用的支持,从而苦苦寻求,试试东、试试西的,的确是劳而无功,因为没有学术性的目标及为达成目标的相应的学术道路分解。而是:想着一步到位(最多是两三步到位)。

      对那类声称已经可以成功的做地震预测(预报)方面的所谓研究,我们只要看一下它的理论基础,看一下它能否通过一般连续介质力学理论的审核,也就可以很快的做出结论了。其结论往往是全盘否定。

      如果我们不做这种审查,而是搞同行评议,无论是在那个国家,所做出的评价结果都会是正面的有限否定。

      正面是肯定有重要进展,有限否定是客观上还是没有足够证据表明所声称的成功性。

      这种特征的研究是极为普遍的,是期刊论文中随处可见的,也是大多数科研项目的特点。所以,如果不引入上级学科的理论审查做为基本的约束条件,也就回避了对研究的学术目标的审查;而一旦抛开了特定的学术目标,任何研究总是能基本达成其立项所声称的研究目的的。

      所以,我认为舆论把科研产出低的棍棒打在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没用好上是错误的。问题的根本出在立项本身上,出在对立项的审查体系上。目前的改革思路依然是把棒子打在科研人员身上,而立项的宏观问题(学术目标的审查)却无人过问。看来,学界本身的认识水平还是有待提高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837791.html

上一篇:重点高校的改革:强化素质课弱化专业基础课
下一篇:学院名称及专业名称的玄意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20 姬扬 罗教明 王荣林 陈楷翰 罗德海 戴德昌 郑秀娟 曹聪 徐晓 刘俊华 陈新 赫荣乔 卢东强 李璐 赵凤光 李土荣 宁磊 qzw tudao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