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科学研究中的激情与功利 精选

已有 8333 次阅读 2013-2-17 13:5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研究, 激情

 

       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人们能很快的感受到最常见的科研动力是:或者是激情,或者是功利,一般的说是二者的混合物。

       激情的机制是不很清楚的。但是,它是内在的,源于自身的某种理性的冲动。然而,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为感性的冲动。

传统上,对于研究生而言,其主要的动力一直被假设为是激情,充满科学研究激情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他们学习认真刻苦,讨论问题热情高,选题不怕难。针对导师的指点,学生会努力做到最好。

现在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以激情作为动力的研究生很少。而一个更大的全局性背景是:以激情作为动力的科研人员也很少。

目前,我国的科学研究大环境是以缺乏激情为特征的。

以功利为特征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在世界各国都成为了主流,至少在宏观上是如此。因而,各国研究群体的主要差别就在于激情的成分占有多大的比例。

那么如何判断一篇研究论文是主要出于激情之下还是主要出于功利之下呢?我们可以力图做出个人的主观判断,但是,别指望别人也会同意自己的判断。出于心灵上的判断是理性的,是源于自身对科学的认知水平。但是,出于功利上的判断则是感性的,与我类似观点者为“对”,与我的观点相背者为“错”。

如果作者事实上对论据的选择和对他人观点的评论是按“对”和“错”来分类的,而且,其研究是为了弘扬“对”的,批驳“错”的,那这类论文基本上是归类为功利性的。这类功利性论文优先发表的机制就是同行评审制。

激情动力下的论文主要特征是对论题本身的演绎性讨论,或深刻的对事实的分析,其研究是为了用规律对表象进行分类,探讨规律的有效性范畴,而以客观的理性的判断方法达成对论题的“自在自为”的结论。换句话说,是以“符合”和“不符合”来对论据和他人观点进行分类的。这类激情性论文在传统期刊上很难发表,在互联网时代以各种形式存在着。

 

表现为感性冲动的激情之下推动的主要是理性类的研究论文;表现为理性的冷静之下的功利性动力推动下的主要是判决类的研究论文。

对于激情推动的论文,不同学术背景的读者反映也非常的极端:绝对否定,或绝对赞成,从而很容易的被判决为“对”和“错”。

功利推动的论文在形式上是追求绝大多数读者认为“严密”的,无论其中间的推理(如果有的话),前提,还是结论,都是正确的。

如果一篇功利性研究的论文得不到某刊发表,那么只要作者多投几个期刊,总是能发表的。相反,激情性研究论文则很难被发表。从而,人们很容易形成一个模式:读功利性论文,写功利性论文;而且,认定这就是正统的科学研究。

 

现在,我国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培养以功利性为动力的研究生群体。这个群体从选学校、选导师、选课题等开始就是以“好”和“不好”开场的,其研究也只不过是以判断谁“对”和谁“错”为结束的。

事实上,在很多的所谓学术争鸣中,人们只不过是关心前提的“对”和“错”,从而判决结论的“正确”和“错误”;或者是先判决结论的“正确”和“错误”,再寻求有利的论据(功利性的论据选择原则)。

显然,功利性的所谓学术争论并没有多少学术的成分。但是,也决不能由此而推论激情动力下的学术争论就一定是学术性的,是为真理而真理的。

恰恰相反,表现为感性冲动的激情之下推动的学术争论往往远离学术争论的论题本身,而表现为发散的自说自话。

也就是说,学术争论本身虽然是学术进步上的一个相伴随的现象,它只不过是激情之下推动的研究引出的后果,它本身并不能成为推动科学进步的因素。而是隐藏在其后的对科学研究的激情和功利一起在推动科学的进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662524.html

上一篇:现代物理的公理化结构(6)
下一篇:微积分表达方式的升级:采用还是不采用?
收藏 IP: 60.6.121.*| 热度|

16 曹聪 孙学军 刘洋 苏德辰 周春雷 王志平 戴德昌 张信 吴锦宇 刘瑞亭 贺静 廖少明 seaocean qiyuansui123 yunmu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