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诺奖的转向:只可意会难于言传 精选

已有 5332 次阅读 2009-10-8 17:3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近几届的自然科学诺奖都与应用性:直接的推动技术革命性变化的、基本科学应用性的进步为导向。

这种应用性的基本科学为硬盘、光缆、表面防腐、关键性药理等提供了最初的基本理论。与半导体、超导、介子、基因等类似,都是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回顾一下其最初的工作,不难看出这样一个特点:对某种理论解释的不满意---实验性的发现----对现象的理性解释努力及与之相关的证伪---系统性的实验及系统性的理论构建----出现相关的技术成果-----大规模的R&D活动。

也就是说:1)得奖的是以实实在在的现象为研究工作的对象;2)理论是基于实验性的发现来构建的(而不是按某学科分枝理论来构建的;说白了就是能用上的就成);3)把这类现象单挑出来靠的是理论功底;4)系统性的理论是马后炮;但是,一旦系统化,大规模的R&D活动就有了立足点;5)直到前面的过程完成,其伟大意义才得到认可。

这与过去的“具有重大基础科学价值”得奖还是有差别的。

这是一种转向。

 

科学界大概的可以分为两个群体:一个是关心物质世界的、内在的奥秘,理论性的构造已经成为各种特定的“理性的光辉顶点”。他们对实验的态度是“来证明我的理论”。

另一个是关心在当前能力下的、能被揭示的、物质运动的多彩性,实验性加理论性的推测,追求的是“可见性(可证性)”。他们对理论的态度是“看你到底有多行”。

 

仔细看来,后者是对前者的隐蔽性否定:当前的科学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表达物质运动的多彩性,尽管它(现有的科学理论)不断的论述其理论的完备性、基本性。同时,后者也是对理性工作的成袭与进一步的开拓。

 

这种以事实为依据的、对现有科学理论的否定(修订)正是推动理论进步的要素

 

因而,诺奖的精神并没有改变

 

我国的科学界不缺乏对现有科学理论的极端捍卫者;也不缺乏以主观为依据的对现有科学理论的极端否定者;缺乏的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对现有科学理论的仔细推敲者。

 

这一局面的改变是困难重重的,但是,这是必经阶段。如果有一天,以事实为依据的、对现有科学理论的仔细推敲者能形成为我国的科技队伍中的一个有影响力的群体,则对诺奖的精神就会得到本质性的认识。那时,科技大国的地位也就有了可靠基础了。



诺贝尔情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260516.html

上一篇:对一篇文献的15年苦苦追寻
下一篇:时间空间的物理学内涵
收藏 IP: .*| 热度|

13 马金龙 刘全慧 陈儒军 李丕鹏 杨秀海 盖鑫磊 卢洪健 魏玉保 唐常杰 twxz zhj71626 yinglu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