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回顾与思考(4):数学、物理的高深化

已有 4016 次阅读 2009-1-8 18:1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现代科学的特点是基础理论中,数学、物理的高深化。这种数学、物理的高深化也表现为数学/物理在应用科学(技术)上的弱化。这种理论与应用间分裂是如何出现的?主要的表现形式为何?意味着什么?

 

首先是:自广义相对论后,数学/物理开始大踏步的向抽象化迈进。这是交织进行的。

 

如果想读懂这类文献,数学上:大多数博士生只能是不行的,除非有相关的课程支持。但这种支持非常有限,这就把读者压在非常狭窄的一类文献上了。

 

其次,学科的高度融合化。融合化的根本方向是在基础科学层面的融合(与我国的用组合代替融合-所谓的交叉科学-是两码事)。因而,这种融合性论文主要发表在基础科学类杂志上。要读懂这类论文,一方面要专业基础好,一方面要基础科学好。

 

关键性试验的报告性论文往往是简单论述后就报道数据与结果。如果对理论文献不理解,也就无法了解试验报告性论文的意义与价值。更不用说做这类试验了。

 

所谓的基础科学或科学进步主要也就是用这类论文来评价。(以下称之为MR)。

 

一般地说,要培养这类人才是非常困难的。MR类人才的缺乏是我国的软处。

 

另一方面,由于抽象化的最终检验标准还是实验,因而,以具体学科传统方式发表的论文形成一个大类别。(以下称之为TE)。这个类别尽可能排斥抽象表述。表现为越具体越好。

 

虽然不精确,但大致说来:TE代表科学的细化发展趋向;而MR代表科学的综合化发展趋向。二者背道而驰。

 

就哲学层面来讲:TE有失去约束而随意创新的可能;MR有过度抽象而无路可走的可能。但这是科学界的大问题,我们不谈。下面谈我国面临的问题。

 

       大概数据是:MR类论文中,我国占2-3%。(TE类论文中的比例,可看SCIEI统计。)

      

美国的MR类论文占55%左右;老欧洲30%左右。这个反差太大了。

 

为何美国和老欧洲要牢牢的把握这一制高点呢?

 

事实上,TE类研究/论文给出的是MR类研究/论文发展的基础性材料。用通俗易懂的话说:MR是食利层(领导层),而TE是出力层(打工层)。MR可以引导TE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有TE可能没有MR。而有了MR就有了高质量的TE

 

就这一论点而言,我国的MR类论文应该达到20%左右,才基本上完成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建设。

 

MR论文中,学派的差别是明显的。多路同步进攻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而几乎每一个学派都有百年的传统。或为分枝、或为几个分枝的组合。

 

第三世界各国几乎没有这样的学派。只是跟随而已,并且不坚定,随时可能改变。因而,我国的2-3%比例是凑数性的为主。

 

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客观格局。

 

结论:(1)我们需要下力气补课,先解决文献阅读问题;(2)其次,形成坚定不移的科学信念,对可能的路线进行长期性的研究和人才培养;(3)最后,把TE类研究与MR类研究的关系调控好。

 

我估计,(1)的完成对博士起点的人而言,大致要10年及以上;(2)的完成需要国家/学校的长期“养人”的决心;(3)的落到实处是需要一个好的机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209240.html

上一篇:回顾与思考(3):科学研究工作
下一篇:回顾与思考(5):危机深化下的平静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0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