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科学理论抽象化,看来与实际应用的具体要求越来越远。学习此类理论有何意义呢?其实答案是很直接的:把科学研究工作建立在正确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实质上就是:建立科学研究工作中的自信。
理性上的信念是:只要所应用的科学理论是正确的,所研究的问题应当得到解决。如果没有解决,那么要么是自身的理论把握不足,要么就是理论本身还有待深化。如果缺乏这个基本的自信,所谓的科研就是蛮干。
在科研中,建立自信的基本前提是: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有本质性的理解。而本质性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于论题密切相关的抽象理论的把握之上的。把自信建立在自认为对于有关规律已经充分把握的基础上。这是在理性上建立自信。
如果基于自身的理性自信也的确解决了所研究的科研论题,那么就会很有自信的试图解决更为艰难的论题。然而,这种模式很快的就会被自身认识上的正确与实际未能解决问题的矛盾所制止。此时,科研中的自信就迷失了。
这就导致两种路线:1)修订自身的理论认识,再努力解决问题(理性方法);2)吸收他人的研究细节,模仿式的解决自身的研究论题(经验方法)。
何谓创新性研究呢?基本特征是:基于自身的理性认识,发现新的经验性解决方法。
如果这个路线实现了,研究者的自信得到强化。他会自然的面向更为基本性的论题,重复这个成功经验。从而,在若干个论题的解决后,被实际的理性认识的正确性与否所终止。此后,科研上的自信也就迷糊了。
总而言之,以是否能解决问题来评判的话,科研上的自信是极为有限的。
有一种方法能够在感性上维持科研上的自信:不断的发表论文。用发表论文来建立科研上的自信。但是,在论文枯寂以后,又如何维持这种自信呢?
最终的,人们的科研自信是要回到理性上的自信上的。正是这种对于理性上的自信的需求,迫使科研人员自觉的深化自身的理论认识。也正是此类对于理性自信的需求,成为推动科学理论研究的最为基础性的动力。
因此,科学理论的抽象化发展本身是服务于建立科学研究上自信心的理性基础。
逻辑上,把科学研究建立在正确的科学理论上就是维持自信的基本前提。但是,这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所以,在宏观上看,现代抽象科学理论的价值之一就是奠定科研人员的理论自信,而不是具体的解决问题。
如果在学科基础理论上没有深入的把握,科研上的自信是无法维持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