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对基础科学理论的负面评论,谁敢公开谈?

已有 4342 次阅读 2018-7-1 10:2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上海交通大学的杨本洛教授敢!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中文基础科学理论基础课教科书的威力是巨大的。基础理论教科书以“绝对真理”,“无可辩驳”,“基本概念的定义连一个字都不能改,也改不了”的强硬姿态进入我们的头脑,成为我们最先学习到的科学理论。

 这类教科书源出于“行业”需求,在普遍理论(国外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与“行业”密切相关的部分,在补充上作者的个人认识后,编辑形成。而且,大多数是由集体编辑而成。

 但是,在教科书名称选择上,又执行另一套标准,尽可能采用大学科的名称。实际上,对于每本教科书,只要知道编辑此书的学校(系),就可以基本上判断出这本书收集了那部分基础科学理论的内容。

 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学术传承问题:以偏概全。把具体学科用到的理论“拔高”为普遍理论。就课程名称而言,高校的普遍做法是采用上级学科全称。具体教材书名略有不同。

 例如,为水电、土木、堤坝等行业而编辑的《流体力学》类教科书主要的就是压力函数与速度函数的关系,由于Stokes反对称应变对于压力没有直接的贡献,从而只采用对称应变。对于这类《流体力学》的“坚信者”而言,使用NS方程来解决问题就是“创新”。

 同是《流体力学》类教科书,为液压控制、流体输运、等行业而编辑的,则把湍流、边界层、等内容作为重要内容,既研究对称应变概念下的压力解,也研究散度为零约束下的旋度场的解,使用旋度概念,但是拒绝比旋度具有更为普遍意义的Stokes反对称应变概念。

 同样的是《流体力学》类教科书,在航空业,取名为《空气动力学》,研究密度函数与压力的关系,再研究密度函数与速度场的关系。把湍流用波动函数解来逼近。也使用NS方程来研究湍流,但是,一般的也拒绝比旋度具有更为普遍意义的Stokes反对称应变概念。

 而对于化工、材料加工等行业,《流体力学》类教科书则着重于《黏弹性流体力学》,它基本上是类似于变形力学的体系,静态压力函数一般的被视为常数。而直接有应力的迹来替代压力概念。

 对于轮船业,最为关心的涡流,要么采用旋度表达,要么采用Stokes反对称应变概念,但是,压力与它们的关系呢?用NS方程来计算。所以,这个行业热爱NS体系。

 这类教科书的共同特点是:用少量篇幅简介普遍性的基础理论,再把基础概念用“行业”标准“修订”后,引出本行业的一般理论,在用大量的篇幅论述具体问题的数学求解和具体解的(行业)意义。

 那么理科类专业用的《流体力学》教科书呢?依旧是用少量篇幅简介普遍性的基础理论,不同于“行业”类的教科书,它很快的转到各类数学-力学方程的构造和求解问题(形式求解),基本上是应用数学的内容。

 这就造成一个局面:中文教科书没有详细的《流体力学》普遍性理论。在本质上,这就是学术传承的断裂。同时,也是在同一类基本科学论题上的学术性分裂。

 这个现象是普遍性的。如果一个学者把此类有关《流体力学》的中文教科书度摆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仔细阅读后,会有何种感想呢?

 大多数的学者对此提法不屑一顾:各行业的教科书当然不同,各自有所侧重。没必要过于详细的论述一般理论。(本质上,这是公开的否定一般性基础科学理论的存在。)

 但是,如果一个学者就要较这个真,认真的做这个工作的话,会得到何种结论呢?

 上海交通大学的杨本洛教授就做了这个工作。在把这类《流体力学》的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在概括、对比后,对于国内流行的(教科书传播的)流体力学理论给出非常负面的评价。写出了专著《流体力学的理性重构》(科学出版社,1995)。

 在20年前的学术环境下,这就引起了部分流体力学学者的关注。在请杨本洛教授做报告后,学者们就发现,杨是对他们各自所理解的流体力学的负面评价,在实际上是批判性的。后果如何呢?这就不用描述了。

 上海交通大学的杨本洛教授是个有性格的学者。他无视这类“权威人物的批判”,把他的这种研究推广到电磁场理论、量子力学、相对论、热力学、数学等学科,在此后的20年间出版了近10本的此类风格的、对于中文教科书流传的基础科学理论的负面评价。

 从学术上来论,杨本洛教授的负面评论直接的暴露了我国学术界的无奈(或者是无能,或者是不作为)。因此,在学术界,杨本洛教授的研究被看成是“离经叛道”的反科学行为。他毫无疑问的“出局了”。

 但是,在上海交通大学官方的坚定支持下,这20年来的研究并没有被叫停。因此,上海交通大学官方是他的研究的唯一支持者。

 在网络世界,杨本洛被列入“民科”行列。

 在很长时间里,不容许对于教科书所介绍的(一般是片面的)基础科学概念和理论的负面评价,延伸为以教科书概念和理论作为一般性科研项目立项的评审标准(潜意识下进行,表现为集体讨论后的决定)。

 何为重大科学研究成果呢?类似于杨本洛的这类系统性的批判性论述算是学术成果吗?不算!但是,1)发现问题;2)解决问题。这是科学进程的关键性的两步。

 不容许批判性的负面意见,在本质上是等同于回避“发现问题”这个关键的一步的。在只容许解决问题的大格局下,解决那个问题呢?那就只能是“著名期刊文献上定义的问题”。这就是我国科研以跟踪、模仿为基调的哲学本源。

 总的来看,上海交通大学的杨本洛教授是公开谈他对基础科学理论的负面评论的典范人物。

 对他个人是负面评价还是正面评价?这是我国科研风气的“探测器”输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1121704.html

上一篇:科研结果的学术评价和价值评价
下一篇:把关的理论研究,一般不受欢迎
收藏 IP: 1.195.108.*| 热度|

4 黄仁勇 贾守军 朱如明 姬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