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的一流高校,大量的师资是从别的学校“挖来的”。既然要求高校办成一流,那么隐含的前提就是:1)从“挖人”方看,现在不是一流,解决办法首选的就是师资力量的升级。这就要从外单位“挖人”。2)从被挖者看,被挖到一流高校,既是对自身学术水平的肯定,也是进一步开拓的机会,盼望者“被挖走”。
客观的看,这是学者和高校间的蜜月期。出现这个现象,就宏观上看是好事,是我国高校管理在办学思想上的进步。
现在,一片声的声讨,有何依据呢?无非是损害了被挖单位的利益;以及在本校出现“不平等”待遇。
长期以来,在我国,学者的学术水平是被“工作单位”这个标签所定义的。同一个学者,如果在中科院工作,就是高水平;如在普通高校工作,就是一般般;如果在名不见经转的单位,就是没有水平。因此,同一篇研究论文,用中科院名义发表,很容易通过评审;用普通高校名义发表,也说得过去。如用杂牌单位发表,就可能被看成是民科。在基础科学理论论题,或是所谓的高端论文方面看,这个问题是极为突出的。
因此,一个普通高校的学者进行基础性学术研究所面对的环境是极为艰难的。而另一方面,以毕业生为主要渠道进人时,一流高校的师资来源与普通高校的师资来源没有本质区别,大量的平庸者进入一流高校,而少数的优秀人才流落到不起眼的高校。
如果此类优秀人才不能进入一流高校,在“学术水平”=“工作单位”这个事实下,在推动学术进步意义上,也就有很大的概率被费了。这是宏观上的基本局面,从而一流高校“挖人”是对推动学术进步而主动担当行为(尽管高校“挖人”的动机可能是为了其它利益)。
与引进挂名院士相比,这就是进步。
但是,“挖人”的标准以“千人”,“长江”为导向,或是以“高水平论文”为导向,却是另一回事了。一般而言,被挖者此后承担高压(高期望),就个人学术上而言,基本上是灾难性的;但就个人利益上而言,是优先性的选择。这首先就引起本校现有师资的不满。其此,被挖单位已经把此人立为“标杆”,马上就被挖走了,不平之气当然的很大。
所以,“挖人”单位的利益标准和“被挖”单位的利益就出现了冲突。这个“挖人”模式的标签是:“名头”=“学术水平”。
但是,此类媒体热衷于报导的“挖人”并不是高校人才争夺的重点。
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单位间“挖人”模式部分的是出于学术原因。对于这类“挖人”模式,双方都是平淡对待的。在一流学科建设的期盼下,我们看到的是此类“挖人”现象越来越普遍。但是,这类普遍性出现在一般高校。
从而,客观上,一流高校就难受了,在“学术水平”=“工作单位”这个标签下,人员难于流出,从而在引进人才问题上困难很大,使用“名头”=“学术水平”这个标签就是最简单的选择。然而,引起本校原有人才的不满。
由此可以有结论:一流高校的“名头”=“学术水平”模式的“挖人”难于产生正面的积极效果;而普通高校的“挖人”也难于挖到高水平的学者。这样,“挖人”在历经几年的热以后,也就会自然的停止。
这个过程将达成结论:“学术水平”不等于“工作单位”;“名头”不等于“学术水平”。从而,导向学术水平评价标准的实质性变化。
此后就是,以学术水平,或强化学科学术力量,为导向的“挖人”。我认为,几年后将普遍出现的这类“挖人”就是创造科学进步的环境条件。
在这层意义上,目前的“挖人”就是打开大门的粗暴行为。也因此而被普遍的抨击。
然而,打开这个大门的社会进步意义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一流高校必须集群一流学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9-12-16 0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