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20世纪90年代风行的快速阅读 精选

已有 5092 次阅读 2017-1-15 17:5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快速阅读的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风行于国外科学界。何谓快速阅读法?对期刊,先看题目,再看摘要,再看结论,基本上就决定了:此文是否值得一读!

       即便是决定了读,也是跳读。读段落的前几句和末几句。从而决定是否仔细的读这个段落。

       按这种读法,一个教授读完本学科期刊论文的时间也就是天把时间。为何采用这种读法呢?教授解释道,大多数文章是必定如此的。有这样的前提(或问题设定),就必有这样的结论。这类东西是早就已知的。

       如果一个对学科有基本把握的学者(水平一般吧)按快速阅读法读期刊,漏失重要的学科进展的风险有多大呢?实践给出的答案是:几乎为零。

       读者的这种快速阅读法的流行导致不少期刊对文章的长度给出明确的限制。从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短文章、厚期刊,就成为特色发展方向。

       20世纪70年代起,与60年代前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学术专著的出版显著的减少。我问过不少学者,这是为何?大多数的回答是学科发展太快,导致少有人把握全局。也有的说是,基础理论已经建立,很难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新东西。而老实人的回答是:获得科研经费资助是主要的,发表论文是重要的,没时间写专著。

       总之,读者的阅读方法导致了期刊论文的摘要式特点。而摘要式论文的大量出版,导致了研究论文质量的下降,从而进一步的促进了快速阅读法的实际应用,再转而导致期刊论文读者数量的减少。

       这个怪圈到现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摘要式论文的大量出版,在思想上,导致了断章取义式研究方法的流行。而对于研究结论的作者自我评价,也越来越缺失客观性或是准确性。主观意识的色彩越来越浓厚。因此,如果就期刊本身的论文来预测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的话,基本上是劳而无功的。

       科技情报的量化评价方法、引用率评价方法、等等,就其本质上看是预测未来的科技研究走向,所得到的结论原则上没有大问题。但是,研究走向是不等于实际的科学进展方向的

       就我所知,在科学研究成果与职位和科研经费绑定后(包括带研究生。国外流行的是没经费没研究生),人们总是趋向于留一手。而摘要式发表满足了留一手的客观需求。

       既然要留一手,又为何要发表论文呢?这个问题不需回答。每个研究者能够深入研究的方向是有限的,一次性发表完了的话,以后呢?

       所以学界在论文出版上竞争的是摘要式论文的快速出版。

       摘要式论文的快速出版,在本质上是对于科学发现优先权(或领先性)的竞争。这类竞争性论文越来越趋向于发表在学科内的少数几个期刊。

       与摘要式发表伴随的是:大量似是而非类论文的发表。同时,大量的不同作者研究同类论题、用同类方法、得到类似结论的论文发表。看起来此类论文很是“可靠”,但是,其整个研究是拼凑而成的。就现代而言,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判断作者的研究是否是拼凑的。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旦有某个人的研究确切的推翻了某个认识,而达成新的结论,则有一大堆论文跟进,声称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我们无法判断此类跟风的研究是否确实的完成了此类研究而客观的达成某个认识。

对科学界来说,这是非常讽刺性的。科学类期刊声称自身所发表的论文是科学的,是经得起实验检验的。而作者也声称自身的研究是客观的,是经得起实验检验的。但是,大多数论文并没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谁的检验?工业界对期刊论文的工程应用。大多数论文,从文章上看很好很对,一旦进行技术研发,或工程过程的实际测量,则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一般而言,造假的是少的,但是隐瞒主要的物理现象,而把一个并非主要因素(决定性因素)的东西提升为主要的东西(原因)却是非常非常普遍的。

就工程界而言,期刊论文未必经得起实际的工程检验已经是普遍现象。从而,对工程界而言,期刊的权威性快速下降。

这样,就期刊论文而言,学界称科技进步很快,有大量的成果。而工程界却是感到科技成果太少,难于满足行业发展对科研进展的期望。两边的结论明显不同。学界使用的是主观标准。工程界使用的是实践标准。

现在回头看,20世纪90年代风行的快速阅读实质上是对(科技)期刊文献价值低的基本判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1027773.html

上一篇:期刊是松散的科研合作机制载体
下一篇:技术实现和理论揭示交替推动科学进步
收藏 IP: 1.195.108.*| 热度|

8 姬扬 岳雷 姚伯元 余皓 fanteklv ericmapes tm66jjbj sunjian101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