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打油 偶一为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q

博文

测“报”字观“世”相 精选

已有 5098 次阅读 2009-5-20 11:57 |个人分类:世事杂谭|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哪一个汉字最能反映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本质?我曾在课堂上要求同学们作出选择,并强调:只能用一个字!大学生们七嘴八舌下来,比较多被提及的是仁、义、礼、信、诚、孝、忠、和等,甚至伪、假、骗都入围,唯独没有一位同学提到“报”,这不免让我感到有些失望。其实中国人日常用语中,与人际关系有关且涉及“报”的不计其数。如雷贯耳的就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报仇雪恨”等等,其他如“报酬”、“报复”、“报答”、“报恩”、“报恨”、“报应”……几乎是人人“报”字不离口,怎么就没有一个当代大学生联想到呢?是中国人都应该脱口而出才对。

但细细一想,非也。这恰恰也应了一句老话(暂查无出处,也许是本人杜撰):如影随形则视而不见。“报”字太普通太常用却不单用,因为单一“报”字无法作出任何道德与价值的判断,学生们自然不会联想到上述那些词汇与概念,反而是那些日常生活中不见得常用到,但从小就被灌输的那些“美好字眼”,即仅凭一个字就能演绎出无穷春秋大义的那些“字”,能够叫青年学生脱口而出。是我错怪了学生,天真的他们并没有料到正在认真上课的老师,实际上是玩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小把戏。

中国人最熟悉且可以作出道德判断与“报”有关的理论,当首推因果报应之说。这似乎与佛教有关,我强调所谓似乎,是中国人用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彻底改造了来自西土的教义,将因果报应推向了极致,不仅有善报,更有恶报,奈何桥头另一端展现的地狱惨景,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印度小王子,一定没有预见到。向寺庙施舍可得福报,所以施舍也叫种福田,多种多收且多多益善。但是光有福报,凝聚力固然有了,却极不牢靠,于是还必须有恶报,用以从肉体到精神,从己身到子孙惩罚那些背离信条或肆意作恶的人,中国的大乘佛教将这一切发挥到了极端,报应的惩戒功能的可视化,对愚昧无知或听天由命的百姓而言,也的确弥补了儒家教化之不逮。

平心而论,芸芸众生并不向往都成为通晓佛性的大师,他们只是“施主”,需要的是一个用布施来交换福祉的平台。我在闽西北一个小城生活过多年,当地百姓大年初一上午家家户户都要到庙、观里上香祈福,我不知道此习俗究竟覆盖了华夏多大的时空,至少此时此地品味中国年,有最正宗的年味。香烟腾腾,爆竹声声,“功德箱”今日绝对“爆棚”。老百姓“种福田”的开播仪式,如此热烈这般慷慨,菩萨与神仙们真是应该知足了。

对于善良的百姓们,其实只要说清楚报应的道理就够了。然而现实中能够证明此理论的实际例子委实太少,以上述小城百姓为例,年初的“开播”如此有能量,年终的“收获”又如何?一年又一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照念,欢喜发愁也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当然,可以多多宣传来世报,这是无法验证不需要兑现的,但现世报终归是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可惜现实中出现的概率太低。报应率太低必然会引起信仰的动摇,这无疑需要打些补丁,“有心为善,虽善不奖;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就是一个补丁。

因果报应的观念如此深入人心,是佛,又不是佛。所谓又不是佛,概因此佛与诞生于印度的佛也真个是相距十万八千里!佛教在中国也曾有过无数流派,但唯有禅宗与净土宗得以“发扬光大”,有大家早作过令人信服的阐释,前者“道(家)化”,后者“儒化”,皆因应了中国社会的传统与文化。否则,曾被标签化了的“不孝”、“不忠”、“不作”的佛教,或许早已在中国历史上雁过无声,了无痕迹。从某种意义上讲,佛教在印度的衰微是件好事,否则,也如同天主教一般在起源地长盛不衰并组织严密,那也就没有今日中国之佛教了,稍熟悉一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如果不是当年梵蒂冈与教皇的强硬,与康熙皇帝对着干,也像佛教般通融,照着利玛窦、汤若望等人的实践与既定方针做下去,今日之中国,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式基督教盛况,真是很难说。

我在广东揭阳老城的城隍庙里看到一对楹联,大意是如果某人做恶却依然享福,那是因为他祖上的余德尚存,若某人辛劳却不得安康,那也是他祖上之余恶尚未偿清,这与儒家所倡导“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劝诫相契,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思想,面对现世中的恶与善,最终也只能祭出“报应”之法。

怕报应,做为守护社会伦理底线的心理基础,有时可能比法还管用,但当市场经济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另一面时,在唯利是图带来的寡廉鲜耻甚至伤天害理现象面前,“报应”之说还会被国人所念念不忘吗?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天道何亲,惟德之亲”的观念是很有市场的,老百姓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过对此表示怀疑的也代不乏人,比如司马迁就说过,公正发愤而遇灾祸者不可胜数,操行不轨都却往往终身逸乐,富贵累世不绝,“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看一部中国大历史,多少志士始则壮怀激烈,终则饮恨吞声,甚至死无葬身之地。

西方人有没有“报应”的观念呢?似乎也有,如《马太福音》最著名一句话就是,“主说:‘申冤在我,我必报应’。”但如果穷究西文原文的内涵,与中国人理解的“报应”,应该还是有所区别。主扮演着“法官”角色,可以作出裁决与审判,但如何具体“执行”,东西方传统观念之距离亦不下十万里,《圣经》中也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生动表述,这或许是最接近“报应”之说的具体阐发了,但二者还是有主动与被动的巨大差距。

总而言之,因果报应不靠谱,还是太史公老人家说得好:“人道……,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诱义束罚,终究是人间正道。

怎一个“报”了得!

正是:

汉字着人迷,“报”字万千奇。

耕耘方块间,疑似见福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8-233071.html

上一篇:盛世 盛寺
下一篇:儒林趣史:面相觑二则
收藏 IP: 121.11.18.*| 热度|

2 武夷山 吴渝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