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泳老师写了《数学家说物理》。想起笔者前些日子有幸听了数学家讲物理。
这位数学家是去年的Fields Medal的得主,Henri Poincaré Institute的法国数学家Cédric Villani。他得奖的Citation是:
“For his proofs of nonlinear Landau damping and convergence to equilibrium for the Boltzmann equation.”
今年美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的年会特地请他来做Tutorial Talk。下图是在Wiki上他的照片。
但是,从这个图可以看出,即使是“捕获粒子”,其相轨迹也是可逆的。即使是长时间的“平均”,如何实现“相混合”?而且Villani在数学上证明,扰动的“久期”行为是随时间代数增长,“长时间”结果已经进入非线性阶段!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Villani引入了一个称为“regularity”的量,发现对于足够小的扰动,粒子与波之间发生“regularity”而非能量的交换。则在非线性阶段导致Landau阻尼。
事实上,从拓扑上看,每条“捕获粒子”相轨迹都是“稳定”的(即无论多久,仍是原来那条椭圆线;上面的粒子的运动是“确定”的)。对“通行粒子”更是如此。唯一具有“不确定性”的,可能导致“随机”行为的是初始就在分形线(separatrix)上的那些粒子。但是,第一:分形线的“测度”为零,所以这些“不确定”轨道上的粒子所占的比例也趋向零;第二:尽管分形线上粒子运动的轨迹是不确定的,但是分形线本身在线性阶段是拓扑不变的——除非扰动幅度的改变使得“通行粒子”被捕获或者“捕获粒子”被“释放”成为“通行粒子”,引起分形线上的“重联”。但是这种扰动幅度的变化被解释成Landau阻尼的“后果”——逻辑上不自洽!
那么,怎么才能使有限测度的相轨迹变成“不确定”?或者说,随机性(stochastics)是如何引入了?
这只能发生在准线性阶段:在一定的频率区间有几个相邻频率的静电扰动。那么,因为它们的频率、相速度相近,这些“相岛”在准线性阶段会相互“重叠”(overlap)。一个“相岛”的分形线会与其相邻“相岛”中“捕获粒子”的相轨迹(那些椭圆线)相交,使得那些“捕获粒子”都成为“不确定”的。正是这种“相空间有限测度”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相轨迹的“混合”和分布函数在这一具有不确定性的“相空间有限测度”上的展平。用Villani的语言,就是在线性阶段,基本上整个相空间都具有“regularity”,仅仅在具有零测度的分形线上有所谓“irregularity”。但是在准线性阶段,一旦“相岛”的重叠(overlap)发生,扰动把“irregularity”传递给有限个粒子的相轨迹,Landau阻尼就发生了。
这是笔者个人的理解。没有来得及和Villani讨论。另外,这里说的“准线性”和“非线性”与Villani所用的数学上的非线性不同。在所谓“准线性”阶段,对单一扰动来说,已经是非线性的了;但是我们只讨论波与粒子的相互作用。“非线性”则需要考虑波与波之间的相互作用。
另,Villani的Talk结束后,提问阶段Princeton的秦宏老师就问过为什么不用能量这样的好的守恒量来描述。事实上,根据波与粒子相互作用的理论,可以计算出波与粒子之间的能量转移以及总的能量守恒。所以能量与regularity的关系还是很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还要谢谢xiehuasheng同学,这里是他给的链接,可以找到Landau的原文英译——重要的思想还是要看原始文献的:
http://ifts.zju.edu.cn/forum/viewtopic.php?f=4&t=47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46-515967.html
上一篇:
盐湖的冬日景色下一篇:
最后一次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