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等离子体科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博文

关于大学的聘用体系 精选

已有 14501 次阅读 2011-10-30 16:26 |个人分类:假语村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 track, Tenure, 聘用体系

[关于医生的学位,将有争议的一句删掉了。]

 

 

看了金老师写的《日本国立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制度》,想补充几句。

 

金老师说的“日本的助教授并不等同于美国的Associate Professor,和中国的副教授接近。”后一半是对的,前一半中“美国的Associate Professor”似应为“美国的Assistant Professor”。因为“美国的Associate Professor”实际上就是“和中国的副教授接近”,我们一般直接翻译成“副教授”,而把“Assistant Professor”翻译成:“助理教授”,相当于日中两国的“讲师”。

 

另外,日本的制度,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金老师没有提及,就是教授的位置数是固定的(除非学校打算发展新的学科,设立新的位置),一个研究室的教授不退休(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去世),下面的助教授们是无法升迁到教授位置的。经常是一个资深的老教授下面一群能力很强的助教授等着“继承”。但是由谁来“继承”这个教授职位,往往是要退休的教授说了算。

 

不管最后谁来做新的教授,那些原来平起平坐的“师兄弟”们的地位就变得非常尴尬——由原来的平等关系一下办成“老板”和“打工”的关系。所以或者“出走”,到没有什么名气的学校去做教授,或者“苟全”,继续在以前的同事、现在的“掌门师兄”(甚至是“掌门师弟”)手下做事,而且可以确定再无出头之日——到退休都只能是助教授了。笔者熟悉的一位K大的助教授,就面临这样的选择——尽管他已经在国际上小有名气,但他的老师、现在的教授明显地喜欢他的师弟,很可能“传位”给后者。所以他的其他师兄弟都已经纷纷另谋高就。只是因为对老师的“忠诚”,他迟迟没有下决心离去。熟悉他的日本朋友见到笔者,提到他都会猜测一下他几时会离开K大。

 

美国式的“Tenure Track”的好处是:只要你进入这个“career track”,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按部就班升到教授的位置,不必等别人“倒地方”。

 

这两种方式体现了英美与日本传统文化的不同。

 

在西方国家,教师与律师、建筑师、医生一样,是一种典型的“自由职业者”——被看成是某种“私人开业”的职业。在英美国家,所谓“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现在也多数仍然是在私人诊所、或者是几个同行的联合诊所(Clinic Associates)开业行医的。前面说的“联合诊所”,就有些像所谓Law Firm(“律师楼”,或者翻译成“律师事务所”)、或者Architecture Firm(建筑事务所)。Law Firm(或者Architecture Firm)一般是几个律师(或者建筑师)合办的,称为Partners(合伙人)。他们雇用的年轻律师(或者建筑师),被称为Associates。这些Law Firms(或者Architecture Firms)就非常像大学里的“Faculty []——Partners类似Professors,而Associates的地位有些像Associate ProfessorsAssistant Professors。这些Firm里的Associates如果做得好,也有可能成为一个Partner(终身的,只要这个Firm存在)——但需要所有的Partners都同意!这与美国高校Tenure制非常像。不同的只是一般的公立学校里,associate professors就可以是tenured;但而那些old fashion的常青藤校,却还是要到了教授才有Tenure

 

日本的方式则明显带有日本传统的“长男继承制”的色彩——一个家庭的财产只能由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都要出去自行“创业”。

 

中国因为其文化传统,似乎更容易接受日本的方式。但是旧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来得及充分发展起来,而革命后的国家也没有来得及建立自己的“文化传统”。所以中国大学里的聘任制度一直是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目前基本上是“多轨并行”、相互参考、各行其是。

 

所谓“多轨并行”,主要是指工资与岗位津贴这两个主要“轨道”,加上各种特殊津贴、补贴——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至于“相互参考”,就是你有啥新招,我就学啥——不可“互换”而已。典型的如教授评级,很多学校只有院士才是一级,有特别荣誉或者特殊贡献的才二级。但是不少“三本”、甚至刚从中专升上来的地方或者民办高校,也有自己的“一级教授”、“二级教授”,收入、待遇比照名校的“同级”教授(一般还会高一些)。最后就是,即使同一所学校,也有完全不同的聘任制度。大家各行其道。

 

笔者倒觉得这种“百花齐放”式的现实,也还适合中国的情况。毕竟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地区、学校之间出现不平衡是很正常的。政治制度还可以“一国多制”(比如香港的“一国两制”就和向台湾提出的“两制”大不相同)呢,更何况学校的聘用制度?关键的问题其实不是要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各校应该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而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制度——让年轻人能够看到自己的career发展的pattern,而不是总是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总讲年轻人要“安心”工作,总得有个“地方”(制度)让人家“安”。不能老换“地方”,换来换去的,人家怎么“安”?

 

 

[]英语里,一个学校里教师的集合,叫做Faculty。我们通常翻译成“教授会”,但严格的中文翻译应该是“教师会”,因为中学的教师的集体名词也称为“Faculty”。



Tenure track在中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46-502720.html

上一篇:欲上青天揽明月——遥祝第七次电推进会议成功
下一篇:听君席间话,胜读十年书(外一篇)
收藏 IP: 124.205.76.*| 热度|

24 陈安 肖重发 刘艳红 吕喆 于锋 李宁 赵明 朱志敏 马磊 赵纪军 张玉秀 王先驱 袁贤讯 吴云鹏 逄焕东 曹贺贺 唐常杰 梁建华 王伟 刘全慧 曹聪 鲍锟山 zhouguanghui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