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等离子体科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博文

“文理分科”与“择业自由”

已有 7594 次阅读 2009-2-19 11:28 |个人分类:燕园夜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理分科, 教育, 专业, 择业

有朋友说,文理分科可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这里和未名BBS上都有这样的留言或者文章)。笔者的看法是:在普通教育阶段(小学到大学)分科分得越晚、专业分得越晚,学生的选择越多。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在大学阶段也不分专业,那么毕业的时候,不是所有的工作你都可以申请吗?当然这是“极而言之”。但是,如果高中不分文理科,高考的时候你的选择范围就扩大一倍;如果大学只分科而不分专业(西方很多大学就是如此),就业时你的选择就不止扩大一倍。

首先,人在学习阶段(从小学到大学)对自己要从事的事业的选择越晚,自主性越大。其实很多人即使是高中毕业了,对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还是有些迷惘的。更何况初中刚毕业?在高中阶段选择文理科,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老师、周围同学的影响。这有点像过去,小小年纪家里就给订了“娃娃亲”。当然也有从青梅竹马到白头偕老的,但很多人后来或者终生郁郁、或者就“反抗封建婚姻”了。但是如果你在大学读了几年书,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时再选择“主修”什么(注意,不是“专业”),不是更合理吗?笔者在美国读书的学校,College和BC(女校)的本科生才和我们的高中一样,分文理科(但不分专业)。且学分的要求仍然是全面发展:学理科的要修至少30%的文科学分,学文科的要修至少30%的理科学分,而且数学和“现代文学”课对全校的本科生都是必修课。到了大三,才开始选“Major”和“Minor”。我们通常把“Major”翻译成专业是不妥的。正确的译法,与“辅修”(“Minor”)相对,应该译成“主修”。学工科的本科生则到SEAS(工学院),但也是大三才开始选“Major”和“Minor”。学校里20多个学院,除College、BC、SEAS,和GS(有点像我们的成人教育学院),其余的学院都是研究生院(注)。

我们现在的就业,以市场为主,原则上有个人选择的充分自由。但是,如果你的专业分科越细,你择业的自由受到的限制越大。大学阶段较全面的基础教育,才能给Career的选择更多的自由。笔者一位美国朋友,大学里主修新闻,毕业后在New York Times做记者。有一天突然找到笔者,说他看了一本关于“Chaos”的书,觉得这个很有意思,打算读研究生院研究“Chaos”了。我说,那你要读数学或者物理系了,和你原来的“专业”不是离得太远?他说没问题的,我已经考过GRE了,现在就是问问你申请数学系还是物理系好。看来美国的研究生院一般只注重GRE Attitude是有道理的。后来这位朋友如愿以偿,读了数学的博士。如果不是大学里对文科生的理科学分的苛刻要求,如果不是美国研究生院的GRE考试只注重文理不分的Attitude,他会有这样的重新选择自己Career的机会吗?

从个人发展来说,过早的分科也是有负面作用的。作为社会的人,需要全面的发展。这点以后有机会再详谈,这里只说几个具体的事例。

上面说的“现代文学”课:Contemporary Cultures,从大一到大二整整两年四学期,是College所有学生的必修课,要求阅读讨论学习从希腊罗马时代直到当代欧美的几百本历史、文学、政治、经济、数学、自然科学经典著作。号称是College最难的一门课程,但是也是所有College毕业生引为骄傲的一门课:因为只有上过这门课,才称得上是受过良好西方文化教育的大学生。

常听师长们谈起过去的一些老先生,不仅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大师,文史方面、甚至书法诗词也造诣颇深。而文科的老先生也不乏文理全才的。一位化学系的台湾同学毕业时送笔者一套王力先生的《古汉语教程》,说他留美几年,一直在读,很是佩服这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音韵乐理也颇有心得的前辈学者。而现在的一些老师,则经常抱怨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缺乏,理工科学生的文史修养不足。有些博士论文里,不仅错别字很多,而且语法、逻辑不通之处也不少。这方面的问题,还直接影响到这些博士们的英文表达和基金申请中对问题的阐述。


注:我们通常把“研究生院”译成“Graduate School”。但是在我们那所学校,说“Graduate School”,大家都会认为指“文理学院”(Graduate School of Arts & Sciences, GSA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46-215986.html

上一篇:【连城记】:锦官城“外”
下一篇:学术期刊编辑的权限
收藏 IP: .*| 热度|

1 李宇斌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