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泽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邱泽华

博文

钻孔应变观测:深一点还是浅一点?

已有 4343 次阅读 2011-4-24 21:47 |个人分类:学术思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差不多十年前,我曾经提出,国外的钻孔应变观测可以达到1000m以上深度,这是我们做不到的,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之一。后来,不知道和我的建议有没有关系,有些人开始炒作开展大规模的“深井观测”。好像是地面的观测已经没意思了,要观测地壳深处的情况。我一直质疑这种提法,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过异议和反对。

 

什么叫“深井观测”?按照那些人的说法,最多不过200300m。这与国际上的深井观测的概念差得很远。美国和日本的很多钻孔应变探头,都是安装在200300m深度的,从来不会称为深井观测。所谓“深井观测”,深度应该至少在1000m左右。

不管我怎么说明,那些人嘴大,声音大,最终还是把这种说法弄得在地震局系统内几乎尽人皆知。甚至又有人异想天开,提出搞地上(卫星)、地面和地下的“立体观测系统”!

现实是,目前国内的技术,钻孔应变探头深度最多可以达到几百米。按照国际惯例,都还远远称不上“深井”。真正的深井观测,作为一种技术储备,是有必要发展的。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地在一个一个技术环节上下功夫,逐步提高水平。

如果按照那些人的建议,一下子搞很多“深井”观测点,那么后果会是什么样?简直不堪设想!

这是一个官僚学术行为的典型案例。

 

面对现实,钻孔应变观测的对象,其实不是地壳深部的应变变化,而是地面的情况。探头放在钻孔中,其主要目的,是避免地表的干扰!这些干扰或者来自天气(例如气温)的变化,或者来自人类活动。

我们目前的探头深度一般为4060m,与大陆地壳厚度(约30km)相比,可谓微不足道。即使是几百米,也仍然是太浅,根本观测不到地壳“内部”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恐怕今后很多年都不会显著改变。

 

实践证明,我们的钻孔应变观测资料,一般说来与国外的资料相比并不是那么差。这说明几十米深度与几百米深度的差别,并非一些人想象的那么严重。

在科学上,这种观测深度的差别尚不明确。但是在实施中,几百米观测深度带来的风险要大得多。影响最大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的PBO。美国科学家原来计划安装200套钻孔应变仪器,但是最终只完成了不到80套。主要原因就是对钻孔费用估计严重不足。我们的一些仪器安装,也往往因为钻孔达不到要求而失败。深度越大,损失越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们经常要求将钻孔应变观测结果与GPS以及InSAR的观测结果作比较。如果钻孔应变观测的是地面的情况,那么这种比较就可行;如果把探头放到几百米,那么观测的还是地面的情况吗?还可以比较吗?反倒出问题了!

 

根据我们现在的认识,平衡利弊,除特殊情况外,我们未来不久建立的钻孔应变观测点,不需要追求更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钻孔应变观测的发展也是这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01-436904.html

上一篇:钻孔应变观测:我们的缺点
下一篇:钻孔应变观测:长处和短处
收藏 IP: 123.127.64.*| 热度|

2 zzjtcm starwind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