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进化论-刘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feng

博文

互联网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关系

已有 8435 次阅读 2009-5-8 10:14 |个人分类:互联网进化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互联网进化论, 达尔文进化论

2009年2月5日,我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的采访时,粗略谈到互联网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关系。很不完整,本文将就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连接点进行介绍。

 1。互联网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关系

   达尔文进化论的结论是向前推导的,即生物有共同的祖先,依照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进化,人类是这个进化链条的最高点。

   互联网进化论的结论是向后推导的, 预言互联网最终将进化成与人脑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从1969年开始,人类的大脑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不断加强联接,互联网依照连接,映射,仿真,统一等九条规律进行进化,互联网虚拟大脑是进化链条的最高点。

 “人“这个要素将互联网进化论和达尔文进化论连接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一幅新图:

 

 互联网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关系 - 刘锋 - 互联网进化论--刘锋

 

存在这样的逻辑顺序:人脑结构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选择是自然选择的一种------------>在科学研究和商业竞争的推动下,群体智慧产生的互联网虚拟大脑构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因此互联网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一样符合自然选择的原理,“人“这个要素连接了互联网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对于互联网进化论,其自然选择主要通过科学研究和商业竞争来体现.   

2。关于达尔文进化论

    1842年,达尔文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正式出版《物种起源》。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是生物的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达尔文在晚年撰写的《人类的起源》中,提到人类起源于旧大陆的猴子。常见的人类进化图示描绘如下:

                 互联网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关系 - 刘锋 - 互联网进化论--刘锋

(本图修改自http://hi.baidu.com/soniko/blog/item/4a6229545792e750d0090642.html

 

3。关于互联网进化论

   2007年12月,我们在ISKSS期刊发表的《威客模式在中国〉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互联网进化论的观点,2008年5月初步完成互联网进化论理论构建,并作为并作为学术论文刊登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年9月)和人类工效学杂志(2009年3月)

     主要观点是:互联网的发展并不是无序和混乱的,它将遵循连接规律,信用规律,映射规律,仿真规律,统一规律,维度规律,膨胀定律,加速定律和方向定律从一个原始的,不完善,相对分裂的网络进化成一个统一的,与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互联网虚拟大脑,科学研究和商业竞争是互联网进化的核心动力。

 

互联网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关系 - 刘锋 - 互联网进化论--刘锋

      这个互联网虚拟大脑将具备自己的虚拟神经元,虚拟感觉,视觉,听觉,运动,记忆神经系统,它的发展也将对神经学产生启发式影响。相应的图示为:

 

 互联网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关系 - 刘锋 - 互联网进化论--刘锋

   

关于互联网进化论的简要介绍请点击:http://www.intevl.com/book/25693.html

 

 1.2008年9月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互联网进化规律的发现与分析" http://www.paper.edu.cn/paper.php?serial_number=200809-694

 2。2008年9月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互联网进化的七条规律"  http://www.paper.edu.cn/paper.php?serial_number=200811-766

 3.“人类工效学“2009年第一期,《从人脑的结构机理看互联网的进化〉http://www.cnki.net/index.htm中可以查询到本篇论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263-230619.html

上一篇:互联网的膨胀和加速现象
下一篇:中国知识分子更需要争吵和辩论
收藏 IP: .*| 热度|

4 杨秀海 吉宗祥 吕乃基 蔣勁松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