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qing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qingchen

博文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1)

已有 4758 次阅读 2011-6-11 11:16 |个人分类: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湿地, 三峡工程, 长江中下游, 缺水, 鄱阳湖建坝

        2010年,我已经写了一个博客题为“2010年长江中下游枯水位与水危机:一个痛苦的话题”,但一直作为草稿隐藏着,除了编辑,其它人看不到,当时没有完成这一题目,希望不要给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只是想到这一日益困扰国人的问题、成因、历史、我们可用的选择以及这一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作者常深感痛苦。“屋漏偏逢连夜雨”,2011年又遇到更大的问题。
 
    实际上,在2008年初更早的一篇博客“三大湖泊与健康长江(二):鄱阳湖”的结尾,我已经阐述了我对鄱阳湖的忧虑:“近年来由于气候等原因,鄱阳湖的水位大幅度下降,导致周边城市发生严重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对长江中下游河流系统的影响,我担忧的是未来鄱阳湖水文变化的趋势。这种变化可能对鄱阳湖地区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三峡水库开始蓄水以来,长江中下游鄱阳湖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水文形势及其相关的水资源与湿地生态系统开始出现显著变化。近年来由江西地方政府主导的鄱阳湖建坝的呼声日益高涨,就是发生这一背景之上。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乃至未来,鄱阳湖枯水位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一种常态,表现为水位趋低,发生频率陡然增高。从地方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角度,江西省要求在鄱阳湖口建控制性水坝是可以理解的。让我们看看鄱阳湖低水位导致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吧:
    1. 湖面水域:水面收缩重创养殖业、水质下降(入湖污水量相对增多、流速下降与水深变浅导致富营养化),水运交通受影响;
    2. 鄱阳湖周边地区资源环境危机:在鄱阳湖周围,有“五河”注入,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鄱阳湖的湖面是一个区域性基准面,控制着“五河”中下游的水位。由于湖面大幅度下降,“五河”中下游的水位也随之大幅度下降,导致位于这些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广大城市与乡村水位下降,显著影响这些地区的水资源量与水质,乃至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如城市与乡村水源地缺水、水质下降,取水口外露等等。
 
    近年来鄱阳湖水位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然而,我们必须用科学的理性来面对这一问题,因为这是寻求有效对策与途径的第一步。
 
    如果我们撇开长江干流的影响,则2011年鄱阳湖的特枯水位无疑是由于气候方面的原因。有人把2011年干旱气候也归因于三峡工程的影响。我在最近一篇博客“回顾2007年的研究:关于加速推进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综合管理的建议”中已经指出:“我不同意关于三峡工程导致2011年长江中下游气候干旱的观点,这缺乏科学依据。探讨2011年长江中下游严重旱灾的原因,需要在更大的陆地-海洋相互作用的尺度、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尺度来进行。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影响,主要表现在上游大型水库(包括三峡水库)的蓄水与泄水过程中,是河流水文方面的影响”。我在20世纪80-90年代之间,主要研究我国东部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变化。1999年提出“气候增暖,缺水更盛”(文汇报,1999年2月2日,第6版)。对2011年长江中下游气候干旱问题,应该从专业的、科学的角度来认识,科学的问题不能情绪化。但我们也不应该回避三峡工程及其它因素对长江中下游水文方面的影响。
    
     谈到鄱阳湖水位的问题,除了鄱阳湖流域的气候干旱,为什么还必须要谈长江干流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问题?
    首先,与长江中下游的其它主要湖泊(如太湖和洞庭湖)一样,鄱阳湖的历史只有几千年,并且其成因与长江密切相关。在末次冰期最最盛时期(距今18000年前左右),作为长江的基准面,我国东海的海平面比现在低100多米,当时长江的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河谷都处在深切状态。这时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地区都还是陆地,在现在的湖底甚至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活动的遗址。在这些湖泊底部仍然保存着当时的古河道地貌形态及其河流沉积物。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陆地上的冰盖(除了南极冰盖等)与大部分冰川融化,原来位于陆地表面以固体形态堆积的水体回归到海洋之中,在距今6000年左右,世界海平面已经上升到目前的位置。长江干流的水位也随之上升,原来长江两岸低洼处积水成湖、发育了众多的湖泊。所以,鄱阳湖的发育从一开始就与长江干流水位息息相关。
      
 
 下接第2部分: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242-454006.html

上一篇:谈中国未来水利工程的发展方向之二:软工程措施优先
下一篇: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2)
收藏 IP: 221.6.3.*| 热度|

4 陈辉 段明 杜小宝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