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余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ngjf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功能食品开发与焙烤食品科学

博文

互联网+下,我们要怎样才能当好大学老师 精选

已有 5424 次阅读 2015-3-27 18:46 |个人分类:导师生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2015327  互联网+下,我们要怎样才能当好大学专业课老师


引子:说实话,其实我自己也还不是很明确什么是真正的互联网+”,但是也凑下热闹,为了大学课堂中的那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


我很清楚互联网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怎样的意义,处于怎样的地位。

我工作的时候需要它。我用它来查资料,自从学校购买了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的数据库,我就没有再去过图书馆感受专业印刷品的味道、翻阅经历N多人手的期刊和图书,互联网让我的资料阅读省了很多的时间;我用它跟同行及学生交流,我们约定见面的时间,传递文件,传递修改文件,互联网让我们的讨论更加的高效,也让我节省了大量的扔在路上的时间;互联网让我跟合作单位的沟通更加的具有实效性,……

我生活中需要它。当有一个新的食品原料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加工的时候,度娘可以提供给我N多种技巧;我虽没有淘宝账号(我怕自己难以抵挡低价及多品种的诱惑,不敢有那样的账号),但我仍然可以通过京东、卓越买到我想要的东西;我用它来耕耘自己的几亩几分自留地,我有自己的博客,微博,微信,QQMSN,飞信……这些可以让我轻松地就感觉到自己在各种温馨的圈子里,有人关注,有人关心,我“听”朋友们发牢骚,我也跟他们吐槽;……

……

互联网在我的生活中真的是必不可少了。


但是,互联网对别人是什么,特别是它对我们的学生又怎样的意义,我们的学生用互联网在做什么,我真的就不得而知了。

我曾经努力地想跟自己班级的学生打听,他们告诉我无外乎游戏、视频、聊天、学习,说的轻松而淡然,好像我问这样的问题就是很幼稚的感觉。

可是,我的眼前,十八岁的儿子用手机玩互联网游戏,一手玩游戏,一手聊天;一会儿看着屏幕上小人跑,一会看着屏幕上动画闪;一会儿说要听音乐,一会儿又在看视频;一会儿他告诉我他要查资料,一会儿又说做习题;……看起来像是只要醒着的时候,手机和互联网一刻都不可以离开。这些儿子都是在小小屏幕的手机上利用互联网完成的。我也相信还有很多的他做的事儿因为没在我眼前,所以我不知道的。


我是在开学的第一周就有课的,具体是面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讲授一门专业基础课。当我站在教室的多媒体控制柜前,像往常一样打开准备好的PPT,抬眼却发现面对着的是充满活力的青春的面孔,睁大的充满期待的眼神,我突然就变得不自信了。我接下来要讲授的,是他们想要的吗?


回想起二十多年来的大学教学生涯,从一直以来的黑板板书,到使用塑胶幻灯片,以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更精确的图像信息,到现在做的简洁却也有大量信息的幻灯片,自认为还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也算是学生有些印象的老师,但是学生印象的是老师,还是老师教的课程,这应该是不一样的吧。突然间被这样的想法把自己吓了一跳。是该想想在互联网的情况下,该怎样做好专业课老师了,因为也许我们口干舌燥的讲解的2小时,学生在电脑屏幕、甚至是小小的手机屏幕前也许花20分钟就学完了,而且,也许比我们讲的更加的全面和详细。

那么,就必须该好好想想,面对眼前的学生,我们为所谓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是不是买账呢?备的课的内容是我想给他们的,是教学大纲要求的,是我们从“自己的经验”认为他们应该知道、了解、掌握的,是他们想要的吗?不知道我会得到怎样的回馈,但现在各高校的本科教学中出现的很多现象是值得我们去思考下,我们想教给学生的,是不是他们想要的?作为大学的专业课的老师,在现今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教学学生?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答的话,简单地应用“上课签到”、电子点名、甚至上课“人脸识别”,只能平添“教”与“学”的不协调,“校”与“生”的矛盾,以及那些充满活力的“青春”对我们这些正在老去的进一步藐视。


是得好好考虑和讨论下现下的专业课教学了,为了大家都该高效利用的那两节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91-877768.html

上一篇:2015年3月9日 迷失自己
下一篇:梦想,才是励志的“源泉”!
收藏 IP: 114.251.216.*| 热度|

10 蔡小宁 林中祥 赵斌 刘淼 李宇斌 李志俊 韦玉程 鲍博 promeliang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