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中国, 中国催化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achina 化学家(www.chemj.cn)

博文

博士教育,应还其精英本色(转)

已有 4227 次阅读 2007-10-3 08:20 |个人分类:催化网络转贴

       据报道,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9月28日下发通知,要求开展博士质量调查工作,以期全面评价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影响博士质量的相关因素,总结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和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博士质量的对策。

    博士教育居于高等教育的塔尖,应该说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最高教育水平。从学位制度的 诞生、导师制的确立,博士教育就一直以精英教育的面貌出现。博士质量的好坏,也一直是人们评判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准之一。但目前中国博士水平整体不佳、“博 士质量下滑”等现象,是不争的事实。提高博士质量,类似的呼声近年来不断增多。

    相比于欧美国家来说,中国的博士教育起步的确很晚。1981年中国大学正式实行 学位制度,1982年有了中国的第一批博士生。如此算来,中国的博士教育发展还不到30年。但是,据学者丁东回忆,“20年前,中国博士生导师的含金量是 很高的。连一些一流学者,都不敢申请博士点。”而所培养的博士,“以后均处于各学科的前沿。”可见,虽然起步晚,但早期的博士质量很高,并不存在“提高质 量”的问题。

    博士教育走到今天,质量不升反降,博士自身的精英色彩也逐渐黯淡,这是令人尴尬 的退步。单从数量来说,近年来的博士数量大有膨胀之势。据统计,1998年,我国的在校博士生为5万人;2002年为12万人; 2004年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为33万人。相比于1982年中国毕业的6个博士来说,这组数字可谓无比庞大。不到30年时间,我国的博士数量就已 接近于美国的水平。但是,我国的大学发展并非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甚至清华、北大等国内顶尖学府在世界排名中并不入流。如此快速增加博士数量,很难说是正 常的。

    细细剖析,这一数量快速翻滚的博士群,又非全部属于精英教学的对象。博士教育起 步之晚,以致很多博导自身都是没有博士学历的。到如今,很多博导级的教授在指导学业的同时,自己也在攻读博士学位。一些大学为了能申请到更多的博士点,也 纷纷鼓励旗下的老师读个博士。另外,社会的一些“成功人士”们,出于各种需要也都流行读“回笼”博士。在就业的压力面前,很多学生也选择读博而继续留在学 校。考试的量化标准下,能不能读博,并不在于有无学术潜质;而论文答辩,也没有欧美大学那样的严明程序。博士质量的下降、数量的增多,自然在情理之中。

    虽然现在很多国家的博士教育走出了大学教师培养的模式,但无可否认的是,博士教 育一直都是一种精英教育。如果放开门槛、大规模招生的现状不改,要提升博士质量不仅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多大必要。博士本身并非要成为一种行业人才,也并没 有必要去面对人力市场的各种需求。博士的教育,至少要保证他们的学术、科研水平,而非被一系列量化标准绑定的合格的“教育产品”。如果博士自身的精神色彩 不在了,无论怎样提升质量,也都无济于事。 (肖畅)



关于《99%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的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3-8252.html

上一篇:院士教我们这样做科研&我的科研经验及忏悔之处(转)
下一篇:博士质量不高 根在硕士太多太滥(再转一篇)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