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中国, 中国催化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achina 化学家(www.chemj.cn)

博文

从“保研猪”的称谓看教育浪费(转)

已有 3605 次阅读 2007-11-20 17:16 |个人分类:休闲灌水娱乐


从“保研猪”的称谓看教育浪费
科学时报 2007-11-20     作者:熊丙奇
 
    “保研——猪的生活,找工作——狗的生活,考研——猪狗不如的生活”,这是当今大四学生的流行语。

    姑且不谈学生的调侃因素,对于保送研究生(简称保研)的大四学生来说,在大四上学期被确定保研(每年10月底)之后,直到大学毕业(每年6月 底),几乎有8个多月的时间,确实过着类似于“猪”的生活——吃了睡,睡了吃,不愁考试,不愁学业,日子过得休闲而逍遥。相比那些正在考研考场挣扎以及正 在各人才市场挤得满头大汗的兄弟姐妹来说,实在是太幸福了。

    保研生的幸福生活,当然引起所有大四学生的羡慕。笔者在这里不谈有多少学生渴望能成为一只“保研猪”,也不谈成为一只“保研猪”其实是需要大学前 三年一场场考试的优秀成绩与个人综合素质的积累的,而是想来分析,保研之后能过上8个多月(如果再延长到9月开学,应该有10个月)“猪”的生活,对今天 的教育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保研的学生来说,这8~10个月时间,无疑是可以属于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可是有多少学生,能把这些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学一些可以与未来研究生 教育相衔接的知识,作一些可以与研究生学习接轨的课题研究,或者积累一些社会实践能力呢?这样的学生有,但不多。对于更多的保研生来说,4年大学学习的 “目标”,经过3年的努力已经“达到”了,因此,这多下来的8个月,就是对自己过去努力的奖赏。这显然把学习的过程进行了分割,让我们只能看到学习过程中 的一个个功利的目标,却无法看到能力与素质的持续积累与连续发展。

    要让已经保研的学生照样全身心投入学习、投入研究或者社会实践,在现在的教育氛围中,也十分艰难。虽然总体来说,获得保研机会的学生相比其他考研 的学生,更为关注自身读研期间的学术发展,但是,把读研作为提升学历、获得更好就业机会的保研学生也大有人在,这些学生看重的不是读研的过程,而是读研的 结果。另外,在不少大学中,在乎的是学生的就业率、读研率,学生已经保研成功,学校也就完成了培养任务,至于他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如何过得更有意义,就不 再是学校所操心的事了。

    同样的情况,其实存在于高考保送生被保送之后,由于保送生等着上大学以及高中在他们身上已经没有了“升学率”的压力,不少保送生也是好几个月无所 事事。记得几年前,一些大中学注意到这种情况,推出了中学保送生与大学的联读班,让这些被保送的学生提前进到大学开始学习,但是,由于涉及到学制问题,实 施效果并不理想。对于保研的学生,有关建议希望他们能提前进研究生教育机构接受培养,但是,由于涉及到学位问题(要到毕业时才授予)以及今后的管理问题, 也很难推行。

    以上的问题,其实反映出两方面的矛盾与冲突,一是计划体系中的考试升学体制与市场体系中的申请入学制度的冲突与矛盾。计划体系中的考试升学体制强 调的是时间节点,按部就班,而申请入学,则打乱了这种“节奏感”,强调针对受教育者本身进行教育设计,国外大学的完全学分制、多学期制就是出于这样的考 虑。

    就目前的国内教育来看,解决两者冲突的办法依旧采取的是计划体制,类似于开设专门的班,就是如此,但这无法根本解决矛盾。二是学历情结与能力培养的矛盾。

    从目前关于考研的各项调查看,攻读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不是出于真正提高自身能力或者从事学术研究的目的,而是为了获 得更高的可以在人才市场派上用场的“高学历”,所以他们不担心自己的精力、时间没有有效产出,而是关注能不能获得学历证书——学历证书就是他们付出的“最 大产出”,这种“学历”情结不但影响学生对求学的定位,也影响他们对学校教育提出进一步要求。

    8个月的时间,对于青春年少的学生来说,并非是一段可以“任意挥霍”的时光,虽然,他们“再任意挥霍”,也不影响接下来顺利升学(除非玩到拿不到 本科学士学位),也就是说,他们自己挥霍得起,但对于整个教育来说,这样的挥霍,又制造了多少的教育浪费以及人才浪费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3-11364.html

上一篇:化学所06年度国内、国际期刊论文总数居全国研究机构榜首
下一篇:全球能源和环境催化剂市场将快速增长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