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cl2822 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文

第二章 野外调查的基本要求

已有 6173 次阅读 2008-6-20 10:22 |个人分类:学习交流|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1.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学实习指导

    作者: 肖长来, 曹剑峰, 卞建民

    编著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5-06-30...

  2. 实习指导书是在总结我校多年实习教学成果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野外调查包括水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要求掌握水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和相应的数据采集方法,并能够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内容包括沼泽化、盐碱化、沙漠化、草原退化等与水有关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了解和掌握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不良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分布特点、产生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野外调查通常要求编写调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及主要水环境问题;

2)水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3)水环境问题的危害;

4)水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2.1 遥感图像解译

2.1.1 遥感图像解译的一般要求

(1) 遥感图像解译主要适用于前期论证阶段和初步勘察阶段。解译工作应先于水文地质测绘,并贯穿其整个过程,以提供编写设计、布置水文地质观测路线的依据,达到减少水文地质测绘工作量,提高工作精度的目的。

(2) 一般使用的遥感图像为卫星图像和航空相片,必要时,在卫星图像和航空相片解译的基础上提出课题,进行红外扫描或其他专门遥感飞行,获得相应的遥感图像。

(3)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应提交与测绘比例尺相同的遥感图像水文地质解译图及文字说明。根据需要,可分别编制地貌、地质构造解译图、相片镶嵌图和典型像片图等。

(4)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能够解决或基本能够解决某地区的水文地质问题,对该地区可不作或少作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以减少野外工作量。

2.1.2 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要求

(1) 进行相片质量鉴定。在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包括不同地质体的光谱特征资料)和野外踏勘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地质、水文地质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

(2) 应选用不同时间、不同波段、不同比例尺卫星图像进行水文地质对比解译。图像比例尺可根据卫星图像质量放大到1:50万至1:25万。

(3) 使用的航空相片比例尺,尽量接近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一般不宜小于1:5万。

(4) 为发挥卫星图像视域范围大、反映构造轮廓清楚的客观效果和航空相片局部细节详细的长处,卫星图像和航空相片最好结合使用。但在进行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解译时,卫星图像也可单独使用。

(5) 遥感图像解译一般采用目视解译和航空立体镜的光学机械解译,尽可能采用假彩色合成为主的电子光学解译和计算机图像处理,以提高解译水平。

(6) 遥感图像解译应结合已有的地面地质、物探、钻探等资料进行。

(7) 单张相片及镶嵌图的解译结果,可采用徒手或仪器转绘到与测绘比例尺相应的地形底图上,统一编绘成解译成果图。

2.1.3 遥感图像主要解译内容

(1) 划分主要地貌单元,判定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及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分布的关系;

(2) 地质构造基本轮廓、新构造形迹、裸露及隐伏的线性构造位置;

(3) 各种岩溶形态和成因类型;

(4) 解译各种水文地质现象,判定泉点、泉群、地下水溢出带和地表水渗失带位置,圈定地表水体的范围,分析水系发育特征;

(5) 古河道、浅层淡水的分布范围;

(6) 分析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1.4 遥感图像室内解译成果的野外验证

野外验证一般包括下列内容: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外推解译成果;解译新增加的及隐伏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

验证方法:通过路线踏勘或水文地质测绘对新增或外推的地质、水文地质解译成果进行验证,以期达到减少测绘工作量的目的;通过勘探对隐伏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进行验证,必要时可专门布置少量的物探、钻探工作。

§2.2 地表水与地下水调查

2.2.1 工作底图

调查及测绘底图应采用大于或等于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图和地质图。对于地下水调查,如只有上述比例尺的地形图而无地质图时,应进行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

2.2.2 观测路线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路线,宜垂直岩层(岩体)和构造线走向;或顺河谷、沟谷、地貌形态变化显著和地下水露头较多的方向布置;为追索含水层或地质构造,可沿含水层和构造线走向布置。水文地质点应布置在地质、水文地质有意义的地点,不应平均布置。

2.2.3 流域基本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区的实际情况,流域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1)主要河流和其他水体各项几何特征值;

2)地势、地貌、土壤、植被、地质、水文地质及水土流失资料;

3)水库、堰、闸、水电站、灌区、抽水站、蓄洪区、跨流域引水、水土保持等各项水工程的名称、位置、数量、规模和建成时间等;

4)农业、工业、城镇用水资料;

5)历史的和现有的各类水文气象站网位置和设站观测年月,各项水文气象要素的月、年均值和极值;

6)历史上发生的较大洪灾、旱灾、涝灾和凌灾的时间、范围、主要地段和受灾损失情况等;

7)基本站附近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水准点和设置的位置等级与校测高程情况等;

8)水质污染及污染源点和非点状况。

由于建库灌溉或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影响使水文情势和水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可进行下列定性调查:

1)建库灌溉、过量抽地下水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地面下沉及海水入侵的调查;

2)建库发生的库岸坍塌调查;

3)建库下游河床发生冲刷和淤积调查;

4)建库库岸地下水调节水量调查;

5)河流改道原因及影响调查;

6)其他水环境变化调查,其中包括荒漠化、盐碱化、都市化、沼泽化等水文调查。

2.2.4 地表水调查内容

(1)      地表水类型、位置、名称、调查点坐标及高程、地表水体的规模。

(2)   地表水的流量、水位、水质、水温、含沙量及其动态变化。

(3)   河床、湖底的岩性及淤塞情况,岸边岩性及其稳定性。

(4)   地表水(包括农田灌溉和污水排放等)与地下水(包括暗河及泉、泉群)的补排关系。

(5)   地表水利用现状及其作为人工补地下水的可行性。

2.2.5 地下水调查内容

(1)    调查点(包括井、泉等)的位置、坐标及高程。

(2)      泉的出露条件、成因类型和补给来源,测定泉水流量、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搜集或访问泉水动态资料,确定主要泉的泉域范围。

(3)      钻孔和水井的类型、深度、井壁结构、井周围地层剖面;测定井孔及泉的出水量、水位、水质(水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及其动态变化;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

(4)      含水层性质、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各含水层()或含水带的埋藏和分布的一般规律;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条件;初步查明区内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5)      地下水开采方式、开采量、用途及开采后出现的问题;初步查明地下水的污染范围、污染程度与污染途径。

2.2.6 其它调查内容

(1) 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及各地貌单元的界线和相互关系,查明地层、构造、含水层的分布、地下水富集等与地貌形态的关系。

(2) 地层岩性、成因类型、时代、层序及接触关系,查明地层岩性与地下水富集的关系;

(3) 褶皱、断裂、裂隙等地质构造的形态、成因类型、产状及规模,查明褶皱构造的富水部位及向斜盆地、单斜构造可能形成自流水的地质条件,判定断层带和裂隙密集带的含水性、导水性、富水地段的位置及其与地下水活动的关系,确定新构造的发育特点与老构造的成生关系及其富水性。

(4) 调查地下水、地表水开采利用情况,搜集水文气象资料,综合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3 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水文地质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对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的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和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2.3.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

(1) 基本查明测区内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

(2) 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 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等。

2.3.2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1) 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2) 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

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调查;

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调查;

其它有关的调查工作,包括放射性生态调查、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引起的环境效应等。

(3) 样品采集、测试统一标准,室内综合研究及数字图库的建立在以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新方法技术,动态评价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评价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价测区内的生态地质环境容量与质量现状,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等。

调查成果要以数字和纸介质两种形式表示,数字成果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新修订的《空间数据库工作指南》和《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以及其它相关标准。要建立空间生态环境地质图库。

2.3.3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几点技术要求

(1) 要明确并突出 “3S”技术在调查中的应用。要明确测区内可利用的航、卫片类别、精度,明确所使用的解译手段、数据采集记录手段、GPS仪器类型、测量精度、GIS平台类别等。收集的历史资料和本次调查获得的资料要进入空间数据库。要真正做到与“3S”技术的有机结合。

(2) 要突出反映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对的动态性。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调查评价区域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动态性包括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的区域性动态(生态水位、资源的质与量)变化、地面沉降量变化、土地盐碱化、土地沙漠化、土地沼泽化、土地贫瘠化和石漠化,微地貌的变化等。这些动态变化要用GIS可视化表示。

(3) 要突出揭示生态区域变化与地质环境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4) 空间数据库平台为Arc/Info

(5)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目前尚未发布技术要求和规程,调查研究工作可根据各测区的实际情况,可参照有关标准执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59-29735.html

上一篇:第一章 气象及水均衡要素观测要求
下一篇:第三章 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操作技术
收藏 IP: .*|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