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谈及当前的学术乱象,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种瓜、卖瓜等相关的事情。这种联想常常出现在脑海中,以至于扰乱了正常思绪,成了思想包袱。在这大年夜的前一天,索性将这个包袱甩到科学网上,让朋友们一起将其抖开,即使不能博得一阵笑声,至少也让春节的心境轻松一些。
作为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一员,我深刻地体会到: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严重地出了问题,这是造成学术乱象的根源。若从日常生活中找个例子,那种瓜、卖瓜的一系列活动可能是最贴切的了。不妨作下述类比:
瓜农—科研人员(创造价值的人)
西瓜—科研成果(创造的价值)
卖瓜—服务社会(成果转化)
广告—发表论文(成果介绍)
那么,学术评价体系最大的问题在哪里?随意列出几条看看:
只关心学术论文,不关心研究本质;
只关心论文篇数,不关心论文内容;
只关心杂志影响,不关心论文本身。
用所谓的定量计算的工分制(经费多少、项目多少、项目级别、论文多少、影响因子、获奖多少和级别等等非常复杂的因素…计算工分)代替真正的科研评价,看似公平,实则失去公允,推动了抢发论文、剽窃论文、代写论文甚至雇佣科研等学术不端现象的“繁荣昌盛”,更进一步鼓励科研人员争先恐后去抢官当,并利用“领导”权威和圈子(如:“平台”、“中心”等)垄断方式想方设法抱团瓜分项目、瓜分奖项等,进一步加大学术不公和腐败,最终导致科研环境进一步恶化。
归根结底,评价体系的评价者是各个单位的领导而非社会,而当外行评价遇上不成熟的社会后,消费者就会被误导,评价体系的混乱必然造成科研乱象丛生。我们列举几个现象看看:
学术乱象之一:没成熟的西瓜卖高价,成熟的西瓜不值钱。每年春天西瓜还没达到八成熟就开始上市。为啥?
等成熟了西瓜多了就不值钱了。好处:提前上市可以卖高价,尽管西瓜不熟。
等成熟再卖不仅价格偏低,还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而且还面临被野兽和小偷偷走的危险。
这就催生了一系列不法活动:西瓜催熟剂、增甜剂、增色剂、膨大剂等,甚至有人干脆偷窃别人的西瓜去贩卖。老实的瓜农赔钱而造假的贩子赚钱…
学术乱象之二:卖瓜需要做广告,广告计数看级别,只看广告忘了瓜。本来卖瓜广告要真实地反映西瓜的品质,让消费者根据广告买到好的西瓜;而反过来广告的费用必然从卖西瓜的收益中支出。然而,社会现实是:项目资金从主要用于种瓜逐渐演化成只看发广告而不看瓜就评价科研成果了,广告发得多就多给奖励,广告发到国外去就给更多、更大的奖励!于是衍生了不良现象:
不关心西瓜的多少和品质,只关心多做广告(想方设法拆分论文,改头换面重复发表;一批西瓜做出几十次不同版本的广告)。
种瓜发广告,没种瓜也发广告,甚至发别人西瓜的广告(论文抢发,论文造假)。
盗用别人创意,用别人的广告(论文剽窃)。
其实卖瓜做广告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且自古就有。最直接的就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了:在集市上自己的瓜摊前大声吆喝,以便吸引顾客来买。买瓜的走到摊前拿起一片切好的瓜品尝一下,看看西瓜的品相,然后决定买不买,买多少。
可是后来为了做大,卖瓜的广告做到高速公路上,做到杂志上,不仅做遍了国内,而且做到了国外…
然而,广告做得再火,还是需要有好西瓜做支撑,毕竟作为成果的西瓜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评价对象,而那种脱离了西瓜且没有实质东西的广告最终必然让成熟的消费者所抛弃!
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之所以混乱,归根结底是没有让消费者评价,而是官、商、学三结合的利益集团抱团评价。他们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利用他们的权威随时修订他们的动态评价标准,以便获取最大利益…
作为科研一线的种瓜人,我们无法改变现在的评价体系,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知道什么样的西瓜品质好!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种好自己的西瓜,同时要利用现在发达的媒介做好科普工作,让消费者尽快成熟起来,知道哪些是好西瓜,哪些是虚假广告!
当然,我们也得做好自己的西瓜广告: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但我们必须有底线:绝不做虚假广告!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田里的西瓜,准备一把猎枪,宁可贱卖甚或送给消费者吃了,也别让小偷得逞,特别是别让他们偷走去做广告!
猴年来了,让我们从孙大圣那里学点本事:火眼金睛盯紧假广告,发现就予以曝光;小心翼翼看好自家田,盗贼来犯就给他一棒!!!
谨以此文祝福科学网博友们新春快乐!
2016.02.06于黄岛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