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bol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bolu

博文

这样的《地质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成吗?

已有 5533 次阅读 2012-11-2 00:26 |个人分类:教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本科,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地质学, 培养方案

    秋季开学以来,我们系依照上面的建议多次反复讨论2013年版的《地质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我在会上提了不少意见,但个人的意见似乎不起作用。现将这个方案放到网上,请地学同行们提出宝贵建议,以便让决策部门的领导们做出正确的决定。

    我虽非决策人员,说话也没什么分量,但作为讲授地质学主干课程二十几年的教师,也同样关心地质教育的未来,所以先将自己的观点亮出来,请同行批评指正。

    我觉得这个方案不利于培养合格的地质学(理学)专业人才。原因如下:

第一,安排的课程太多,学生和教师负担太重。学生光顾多上课,没有时间消化,贪多嚼不烂啊!教师要上很多课,精力不够无法精益求精保证教学质量。

    四年本科共修180多个学分,涉及60多门课程(其中必修课近40门),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上课上,目的好像是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而实际上很多课程是没用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通过无休止地上课获得的。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深入钻研自己的主攻方向,自由发展自己的爱好才是好的思路。

第二,主干课程(特别是专业基础课)课时压缩太多,影响了基础理论的透彻理解和基本功的夯实。以《地球科学概论》为例,现在改成地质学基础,由本来就不足的64学时进一步压缩,还包括实验课在内,如何打好基础?

    实际上地质学专业主干课程也就十几门,何不下大力气将这些关键课程讲好学好呢?近年来地学院校已经意识到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和地质技能不足的问题,所以才组织了全国性的“地质技能大赛”。相关院校纷纷组织辅导参赛学生培训相关技能,甚至专门安排额外的野外实习与考察。这一事实说明近年来所谓的“淡化专业”思想实质上不利于培养合格的地质学专业人才。

第三,实践(实验、野外实习)环节重视不够,课时缩水,不利于地学基本功的培养。现在本科生的外语与计算机水平明显地比以前的本科生高很多,但由于经费紧缺和野外实习时间缩水,这个环节已经严重地拖了地质学人才培养的后退。温室中培养不出地质学家!这个环节不能压缩,恰恰应该强化才是!

我的建议:

第一,减少课程门数,减少总学分,为师生减压。让学生从被动地上课中解放出来,在完成必要的专业课的基础上选修或自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真正做到:选修一门,掌握一门(不是混过一门);让教师从同时应付多门课程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主攻自己擅长的一两门课程:讲授一门,精通一门(不是应付一门)。多腾出些课余时间,让师生自己看书,听好的讲座,勇于探索交流,共同提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文化素养等不是通过上课获得的)。

第二,加强主干课程教学,夯实专业基础。主干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前些年砍掉的学时已经大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应该重新增加学时。

第三,强化野外实习与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提高动手能力,野外实习则全面提高地学认识与技能,二者都需要加强。不仅要保证足够的野外实习时间,更应该保证野外实习质量。很多现象的理解和突破是靠野外实践慢慢积累的,非一日之功。温室里培养不出地质学家(No fieldwork, no geologist)。现在紧迫的任务是:赶紧让有经验的地质学家培养带野外实习的年轻教师,如果他们经验不够,如何保证野外地质实习的教学质量?

    上个月古地理学术会议后我带领6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在灵山岛现场考察,说起野外现场赤平投影(恢复褶皱岩层构造线原始方位方法,年轻人都说不知道。那是当年我在南大做学生时夏邦栋教授亲手教我的,我在他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大大提高了野外测量的效率,我当教师后在南大也利用野外实习的环节将类似的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现在实习时间大大减少,类似这样的经验技能逐渐失传,不少地质学专业的研究生连常见的岩石与地质构造都不能识别,如何成为合格的地质学家?

以上几点是我的粗浅认识,欢迎同行批评指正。

=============================================附:讨论中的培养方案:

地质学专业

(专业代码:0706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地质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解决地质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资源和能源领域具有专业优势,毕业后能够在地质、石油、矿产、煤田等相关的企业、科研部门从事生产以及理论和应用的综合研究,或从事相应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高级地质专业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球结构、物质组成和构成、构造面貌,及其时空变化的基本理论,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及其形成和演化规律。在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训练,掌握地质研究的思维方法、基本技能和现代分析手段。能够在解决人类赖以生存、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地质灾害等地质问题,以及科技管理等方面发挥专业作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掌握计算机原理与应用,以及数、理、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研究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地质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了解目前油气资源勘探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跟踪最新的石油勘探理论的发展。

4.了解地质科学发展现状、前沿和热点问题,跟踪地质科学的最新理论。

5.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撰写科研论文、研究报告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

三、主干学科、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地质学

专业核心课程: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史学。

四、双语课程  古生态学、层序地层学

五、毕业要求及学时、学分分配

  

 

107.5

1616

含实验学时288,上机学时 64

4

 

 

35

 

含上机学时0

35

 

 

毕业要求

1.本专业学生需修满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181.5学分,并取得自主发展计划要求的学分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的学分,方可毕业。

2.符合条件,授予地质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实践、实验和上机54学分)

六、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及进程

 


(一)地质学专业必修课程设置及进程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时分配

学年、学期、学分

讲授

实验

上机

实践

1

2

S1

3

4

S2

5

6

S3

7

8

通识教

育课程

 

专业概论

1

16

16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32

 

 

1

2

 

1

 

 

 

 

 

 

 

 

 

中国近代史纲要

3

48

32

 

 

1

 

2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32

 

 

1

 

 

 

 

2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5

80

48

 

 

2

 

 

 

 

3

2

 

 

 

 

 

 

大学英语

12

192

192

 

 

 

3

3

 

3

3

 

 

 

 

 

 

 

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

1

24

 

 

24

 

1

 

 

 

 

 

 

 

 

 

 

 

计算机程序设计C(2-1

1.5

24

24

 

16

 

1.5

 

 

 

 

 

 

 

 

 

 

 

计算机程序设计C(2-2

2

32

32

 

24

 

 

2

 

 

 

 

 

 

 

 

 

 

军事

4

 

2

 

 

2

2

2

 

 

 

 

 

 

 

 

 

 

体育

4

 

 

 

 

4

1

1

 

1

1

 

 

 

 

 

 

 

通识教育选修课

10

 

 

 

 

 

 

 

 

 

 

 

 

 

 

 

 

合计

49.5

512

408

 

 

 

 

 

 

 

 

 

 

 

 

 

 

学科基础

课程

 

高等数学(B)

10.5

168

168

 

 

 

5.5

5

 

 

 

 

 

 

 

 

 

 

数学实验(B)

1

24

 

24

 

 

 

 

 

1

 

 

 

 

 

 

 

 

线性代数

2.0

32

32

 

 

 

2.0

 

 

 

 

 

 

 

 

 

 

 

大学化学

3.5

54

46

8

 

 

3.5

 

 

 

 

 

 

 

 

 

 

 

大学物理(C

7

112

112

 

 

 

 

3.5

 

3.5

 

 

 

 

 

 

 

 

大学物理实验(C

2

48

 

48

 

 

 

 

 

1

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5

40

40

 

 

 

 

 

 

2.5

 

 

 

 

 

 

 

 

地质学基础

3.5

60

48

12

 

 

3.5

 

 

 

 

 

 

 

 

 

 

 

结晶学与矿物学

3

60

26

34

 

 

3

 

 

 

 

 

 

 

 

 

 

 

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

3

60

24

36

 

 

 

3

 

 

 

 

 

 

 

 

 

 

古生物学

2

36

24

12

 

 

 

2

 

 

 

 

 

 

 

 

 

 

矿床学

3

52

40

12

 

 

 

 

 

 

3

 

 

 

 

 

 

 

地球化学

3.5

58

50

8

 

 

 

 

 

 

 

 

3.5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5

80

70

10

 

 

 

 

 

 

 

 

5

 

 

 

 

 

煤田地质

2

34

28

6

 

 

 

 

 

 

 

 

 

2

 

 

 

 

层序地层学(双语)

2

32

32

 

 

 

 

 

 

 

 

 

 

2

 

 

 

 

专业外语

2

34

26

 

 

8

 

 

 

 

 

 

 

2

 

 

 

 

地质认识实习

3

3

 

 

 

3

 

 

3

 

 

 

 

 

 

 

 

 

地质教学实习

3

3

 

 

 

 

 

 

 

 

 

3

 

 

 

 

 

 

综合地质实习

4

4

 

 

 

 

 

 

 

 

 

 

 

 

4

 

 

 

毕业设计

12

12

 

 

 

 

 

 

 

 

 

 

 

 

 

 

12

合计

79.5

 

766

210

 

 

 

 

 

 

 

 

 

 

 

 

 

专业核心课

岩浆岩与变质岩

3

56

32

24

 

 

 

 

 

3

 

 

 

 

 

 

 

沉积学

5

84

64

20

 

 

 

 

 

5

 

 

 

 

 

 

 

构造地质学

4

72

48

24

 

 

 

 

 

 

4

 

 

 

 

 

 

大地构造学

3

48

44

4

 

 

 

 

 

 

 

 

3

 

 

 

 

地史学

2.5

42

36

6

 

 

 

 

 

 

 

 

2

 

 

 

 

合计

17.5

 

224

78

 

 

 

 

 

 

 

 

 

 

 

 

 

 

 

 

(二)地质学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及进程

选修

模块

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时分配

学年、学期、学分

讲授

实验

上机

实践

1

2

S1

3

4

S2

5

6

S3

7

8

A:通用限选课

 

数学地质**

3

48

 

 

 

 

 

 

 

 

 

 

3

 

 

 

 

01119

计算机绘制地质图**

2

32

 

 

10

 

 

 

 

 

 

 

2

 

 

 

 

 

地球物理勘探**

4

64

64

 

 

 

 

 

 

 

 

 

 

4

 

 

 

 

地球物理勘探课程设计**

1

1

 

 

 

 

 

 

 

 

 

 

 

1

 

 

 

 

地球物理测井**

4

64

64

 

 

 

 

 

 

 

4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

1

1

 

 

 

 

 

 

 

 

1

 

 

 

 

 

 

B:通用地质

 

09608

物理化学

3

48

 

 

 

 

 

 

 

 

 

 

3

 

 

 

 

09612

有机化学*

2

32

 

6

 

 

 

 

 

 

 

 

2

 

 

 

 

 

海洋地质*

2

32

32

 

 

 

 

 

 

 

 

 

 

2

 

 

 

01138

遥感地质学*

2

32

 

 

 

 

 

 

 

 

 

 

 

2

 

 

 

01109

古生态学(双语)

2

32

 

 

 

 

 

 

 

 

 

 

 

2

 

 

 

 

找矿勘探地质学

2

32

 

 

 

 

 

 

 

 

 

 

 

2

 

 

 

01124

工程地质学*

2

32

 

 

 

 

 

 

 

 

 

 

 

 

 

2

 

01307

地理信息系统*

3

48

 

 

 

 

 

 

 

 

 

 

 

 

 

3

 

01144

自然灾害

2

32

 

 

 

 

 

 

 

 

 

 

 

 

 

2

 

01122

化石岩石学

2

32

 

8

 

 

 

 

 

 

 

 

 

 

 

 

2

C:油气地质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课程设计*

1

1

 

 

 

 

 

 

 

 

 

 

1

 

 

 

 

01241

测井资料综合解释*

2

32

 

8

 

 

 

 

 

 

 

 

 

2

 

 

 

01221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2

32

 

8

 

 

 

 

 

 

 

 

 

2

 

 

 

 

油气地球化学*

2

32

32

 

 

 

 

 

 

 

 

 

 

2

 

 

 

01108

水文地质学*

2

32

 

 

 

 

 

 

 

 

 

 

 

 

 

2

 

01113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3.5

56

40

16

 

 

 

 

 

 

 

 

 

 

 

3

 

01917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设计*

1

1

 

 

 

1

 

 

 

 

 

 

 

 

 

1

 

01110

储层地质学*

2

32

 

6

 

 

 

 

 

 

 

 

 

 

 

2

 

01120

现代录井

2

32

 

 

 

 

 

 

 

 

 

 

 

 

 

 

2

备注:选修模块可以按照专业方向设置,也可以按照学生毕业去向设置。

选修说明:

1.       选修学分说明:包括专业选修和通识教育选修学分要求。

2.       选修指导意见

建议就业学生选修通识选修课10学分;专业限选课程35学分;

建议拟在区域地质、地球化学、探矿找矿等方向发展的学生主要选修“B.通用地质”的选修课;拟在石油地质、盆地研究、沉积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主要选修“C.油气地质”方向的选修课。A**课程为地质学专业学生必选选修课程,共15学分;BC两组中*课程不得低于15学分。学生可以适当跨方向选修。有取得成果的研究性自主创新课题可计3学分。

 

要求四年制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80-185,理工类专业理论教学总学时控制在2400以内,

各专业选修学分比例应不低于25%。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应充分考虑课程体系的完备性,总量要控制在要求学生选修学分数的1.52倍。

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

涉及到跨院部开设的课程,必须征得开课院部的同意

==============================================

附:南京大学地质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专业相关课程设置(http://jw.nju.edu.cn/NJUEducation/files/guiderplan/pdf/dqkxygcxy.pdf

我查阅了母校同样是地质学理学本科专业设置,四年共计修150学分,以我最熟悉的《普通地质学》为例,4个学分,上课一学期,每周讲课4学时,实验课2学时。(仅供对比参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40-628417.html

上一篇:不能顶天立地,姑且顶地立天!
下一篇:灵山岛地质公园建设建议
收藏 IP: 119.166.160.*| 热度|

9 陈小润 刘继顺 苏德辰 朱晓青 罗勤民 陈绥阳 朱晓刚 朱志敏 Majorit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