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鲍元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yk0104 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博文

我的第一个母校:北平师大二附小(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已有 5631 次阅读 2008-5-29 22:28 |个人分类:家族文化|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鲍元恺:我的第一个母校——北平师大二附小(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鲍元恺:我的第一个母校——北平师大二附小
我和弟弟鲍元悌
恺悌,兄弟和睦也
这大约是我六七岁时在师大二附小或幼稚园时期的照片
 鲍元恺:我的第一个母校——北平师大二附小
 
北京师大二附小的一张老照片,未注明是何时所照,但和我记忆中1948年--1950年的师大二附小门口的景象一模一样。
 ——————————————————————————————————————————————
 
我的第一个母校   
    2009年9月19日,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100周年纪念日。
    1948年到1950年,我在这里(当时叫北平师大二附小)“幼一甲”“幼二甲”上了两年幼稚园。学校在西单手帕胡同,幼稚园在校园西部一个大四合院。在幼稚园的唱逰课上第一次见到钢琴。为我们唱歌弹琴伴奏的的老师姓胡,是一位身着“竹布大褂”(北京人如此称当时流行的浅蓝色旗袍)的白白胖胖的女老师。
      那时,北京城不大。记得一次胡老师带我们这些五六岁的小朋友到乡下“去看农民伯伯”,居然徒步往返。因为顺着佟麟阁路,走上几百米,出了宣武门就是菜地。我们去看的,就是这些菜农。
    1950年,没有出二附小的院子,我到小学部读一年级,我在一甲班,班主任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老师,叫马英贞。从幼稚园到小学,每天早上都要到学校大门东侧的操场集合,看高班同学升国旗,听他们唱国歌。不同的是,在幼稚园时期,我们看到的是青天白日旗,听到的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到小学时变成了五星红旗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当时一年级有三个班,在当时学校最南面的一排平房,甲班教室在西头,丙班在东头,乙班在当中。穿过丙班教室旁边的大门,是一个很大的学生食堂。
    我上小学,已经是解放后的事情了。学校北房是礼堂,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苏联电影,片名叫《他们有祖国》。当时学习苏联,实行“五年一贯制”,教材与其他小学都不一样。
     我家原来住在佟麟阁路的后王恭厂,离手帕胡同很近。我在2000年曾到原来的老院子去看过。一切都没有变,但后王恭厂早就改名为光彩胡同,我家在50多年前的“西三区后王恭厂甲13号”的蓝色搪瓷门牌还牢牢地与新的“光彩胡同XX号”红色铝合金门牌并列在门框上。
     我家所住的后王恭厂,因为明代的一起离奇爆炸而出名:
    公元1626年5月30日(明朝天启六年)在北京王恭厂一带发生了一次奇怪的巨大灾变,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一声巨响,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人畜,树木,砖石等被卷入空中,又随风落下,数万房屋尽为齑粉,死伤2万余人,让人心惊胆颤,触目惊心。灾后,男女尽皆裸体,衣物首饰器皿全都飘到西山上去了。紫禁城外正在修缮围墙的3千工匠尽皆跌下脚手架,摔成肉袋,正在用早膳的天启皇帝躲在龙书案下才幸免于难。奇怪的是爆炸中心却"不焚寸木,无焚烧之迹",用火药库爆炸或地震引起灾变,都难以解释。
    大约在1949年,我家搬到赵登禹路52号,在劈柴胡同(现改名为劈才胡同)路口。每天上学要经过太平桥、穿过旧刑部街(后合并到西长安街)和沙果胡同(已经不存在)到手帕胡同。
    1950年爸爸妈妈到天津工作以后,我暂住在外婆家。外婆家在西安门大街的惜薪司,离学校很远。外婆给我包租了一辆洋车(即人力车,上海叫黄包车),按时接送我上下学。
     1951年,在天津工作的九姨贾火派同事李学勤把我接到天津,我就离开这个学校到天津读书。
     在天津,我在一区二小(后改为和平区西藏路小学)从二年级第二学期读到小学毕业。后又在11中读初中。1957年,以插班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二年级,学长笛。转年,中央音乐学院迁校到北京,我就又回到北京读书。
 ——————————————————————————————————————————
       师大二附小后来改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从网上查到的资料如下:
   清宣统二年(1909年)9月19日,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在北京石附马大街成立附属小学,定名为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附属两等小学堂,招收女生4个班。这就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前身。1911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实行三学期制。1912年,开始兼收男生,同年夏,迁入手帕胡同34号(今18号)现址。建校以来,学校注重学生知识的增长和品德的发展并重,给学生以科学、民主、自由的启迪,是普及近代科学的先锋。
    1921年,学校开始采用分数制教学,次年,改三学期制为两学期制。1926年,添设幼稚园两班,采用半日制,分上下午授课。1931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师范院(即女师大)合并,学校也随之易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
    1936年,学校采用半日制,分上下午教学。1938年,学校改隶于女师学院。1941年,男女两师范学院合并为师范大学,学校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校。1942年,添设半日制二部实验班,次年该实验班改为全日制。1944年,学校改制为单式编制,设小学初级一至四年各3班,高级一二年各3班,幼稚园一二年3班,共24个班。此时的学校注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日伪残暴、嚣张的统治下,学校师生毅然顶住奴化教育的狂潮,学习中国优秀的语言文化,学校教育学生精诚团结,不做东亚病夫。
    1945年,学校改隶于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七分班。次年,临大补习班结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复员,改称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学校更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作为当时北平国立小学中教学设备最好的学校,她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学校建有专门的自然、地理、音乐、劳作等专用教室,使学生的发展均衡而且全面。为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学校还建有一座专门的图书楼,藏书达上万册,当时在北平可谓首屈一指。
 
      2008年重访母校,手帕胡同已是另一番景象,母校迁至新文化街,离我最后一个母校——中央音乐学院只有几步之遥。
 
今天的手帕胡同
鲍元恺:我的第一个母校——北平师大二附小 
母校迁到新文化街111号
 鲍元恺:我的第一个母校——北平师大二附小
校名为郭沫若所题
 鲍元恺:我的第一个母校——北平师大二附小
 
校园比以前大多啦
鲍元恺:我的第一个母校——北平师大二附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74-27153.html

上一篇:天佑家园
下一篇:田青/鲍元恺:鲍和平歌词集序跋
收藏 IP: 222.30.53.*|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