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茂伟的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Lushgry 专业打造学术型&科研型人文社科类个人博客:博采众长,客友至上!

博文

慈善及慈善事业六问及六答

已有 4121 次阅读 2011-8-18 21:52 |个人分类:论见&亮见|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慈善, 慈善事业

慈善及慈善事业六问及六答

——需求、人才、爱心、言行、责任、事业的视角

提要:本文将从“需求”、“人才”、“爱心”、“言行”、“责任”、“事业”六个方面分别就进行慈善活动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必要性、重要性、活动主体、本质与灵魂、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转化、保障性以及宗旨与目的等谈谈自己的拙见,也算是为慈善及慈善事业尽一点点职责,并以此安慰一下自己贫瘠的心灵腹地。

第一问: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为什么需要与发展慈善事业?

:这是一个有关慈善事业必要性与重要性的问题。首先,对于这个问题要分开来看,即分别就慈善事业的必要性、慈善事业的重要性阐述一定的理由,或者说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其次,对于这一问题应当予以坚决肯定的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是需要慈善事业的,也需要发展慈善事业。即是说,慈善事业的必要性是有的,甚至是必需的;慈善事业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不可抹灭的。最后,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字或一个词可以较为精准地给予应答,即“需”、“求”或“需求”。“需”、“求”二字既可以表明慈善事业的必要性,也可以说明其重要性。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有二:

其一,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里,具有不确定性与破坏性甚至毁灭性的自然灾害、风险事故等均会造成部分地区或整个区域内的人、物(动物、植物、文物、物件等)在安全上有所损害甚至是被摧毁,由此就需要国内、国际其他地区、其他区域的人们向该地区、该区域给予关爱、提供帮助,以便保护、维持、改善此处人、物的安全、生存或存在,如果确实这样做了,慈善事业就应运而生了。换句话说,部分地区或整个区域内的人、物如果有了需要其他地区、其他区域的人们向其提供慈善的需求,其他地区、其他区域的人们果真从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以及爱心之力等方面对这样的需求做出回应、有所供应,那么慈善事业就在此期间产生并发挥了作用。一旦发生作用,慈善事业的重要性也就显现了。

其二,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之类的灾害、事故或者说天灾、人祸因其具有不确定性与破坏性甚至毁灭性,并且这样的灾害、事故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由此会造成慈善的需求也具有不确定性以及急需性、紧急性,这样一来慈善事业不仅一直都要存在、时刻都需要以预防不测并随时、随地应急,而且还要不断地得以发展以在多个有“慈善需求”的地区、区域、国家行善,并在更大范围内、更大程度上提供帮助。由此,慈善事业不仅仅是需要,而且是急需;不仅仅是重要,而且是功不可没。

由此,慈善事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急慈善之需,应慈善之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慈善需求”既可以由“需求方”主动提出,比如贫困家庭在治大病上亲自或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出了求救信号;也可以由客观的自然、社会现实所导致而自然而然地产生,生理与心理上的,比如地震、海啸、饥荒等。当然,慈善的提供方也可以亲自或通过其他个人或组织给予帮助,关键是要具有紧急意识,一旦有“慈善需求”自己就要有急之所需的意识,尽早、尽快给予帮助。除此之外,在无“慈善需求”的时候,也要做好准备,即发展好慈善事业。就像一国要有战略物质储备一样,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也要有“慈善储备”。

第二问:由谁来开展慈善活动、由谁来发展慈善事业?

:这个问题是关于慈善事业的活动主体的。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谈,一个是社会公众,一个是专业人才。当然,社会公众或人民也是众人之人才。

首先来看社会公众。慈善事业是要靠社会公众来发展壮大的,社会公众要在思想意识上、言行举止里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慈善事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做出应有的贡献、提供必要的资源。最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就是,在没有“慈善需求”的情况下,社会公众对于慈善事业漠不关心、毫无兴趣,而在“慈善需求”产生时又躲躲闪闪、消极被动。社会公众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部分地区或整个区域内的人、物急需慈善之举的时候,却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视之,尤为甚者还有可能会嘲笑、鄙视、劝阻他者行慈善之事。

再来看专业人才。慈善事业有着自己的特性、内涵以及内容和形式,也业已发展成为一项特殊的事业,同时也发展成为了一门“术业有专攻”性质的学科或学问。由此,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由专一的人士来推动,还需要有专门的才识、才略作指导。这就需要培养与造就慈善及慈善事业方面的专业人才,以用这样的专业人才来指导、促进、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人才”需要分开来看,因为“人”与“才”并不是同一概念,就慈善事业来看,慈善活动、慈善事业离不开人,同样也需要这方面的才识、才略。比如,慈善家并不一定是慈善学问家或该领域的理论工作者,而他/她往往需要慈善学问家或该领域的理论工作者给予指导,他/她完全可以是一位出色的慈善活动者和发展慈善事业的杰出人物,但他/她却需要慈善学问家或该领域的理论工作者所拥有的才识与才略,或者自己在慈善的实践活动中摸索出、总结出有关慈善活动、慈善事业的才识与才略,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慈善活动。还有就是,“才”还可以表现为一些以图书、音像等材料为表现形式的科研成果等。这些都有利于慈善活动的开展以及慈善事业的发展。而“人”既可以指单个的个体,也可以指第一维度的“社会公众”,二者同样都很重要。

总之,慈善活动的进行、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不仅需要社会公众或者说人民这一众人之人才来给予支持——往往也是最大的支持者,因为人民的资源与力量聚集一起是巨大的——与帮助,同样也需要专业人才之人才来指导、促进、推动慈善活动的开展与慈善事业的发展。为此,一个社会、一个国际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方法来培养和造就这两方面的人才。一言以蔽之:树慈善之人,铸慈善之才。就像教育事业是百年大计而需要百年树人一样,慈善事业同样也需要注重培养与造就人才。可以说,这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

第三问:慈善及慈善事业的本质和灵魂是什么?

:慈善事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明确而坚定的,也由社会公众和专业人才来从事慈善活动、发展慈善事业,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可能性,它们只有成为现实才能真正的使得慈善及慈善事业在人世间发挥那美好而必不可少的作用。这一问题恰好走上了可能与现实的过渡口,可能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有没有?有的话,有多大?又怎样才能跨越这一鸿沟?都是需要解答的。而这一问题弄不明白,这些问题是不可能解答得好的。因为本质与灵魂性的东西领会与把握不好,再具有可能性的东西也难以实现得了,即便它有所实现,也不是真正的这一东西。

关于慈善及慈善事业的本质与灵魂的说法可能会不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爱心”是慈善及慈善事业的本质与灵魂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甚至可以说,“爱心”是慈善及慈善事业的本质与灵魂之所在。这里也需要分合着来看,即“爱”与“心”既可以也需要分,同样可以也需要合。慈善与爱的关系,可以用《爱的奉献》及其一句歌词来概括:“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爱本身就是一种奉献,无需很多,一点也可,只要人人都能做得到,人世间将会更加美好。而慈善及慈善事业所做的就是“爱的奉献”之类的事业,而只有奉慈善之爱,才能真正实现慈善。从事慈善活动、发展慈善事业的本质应该就是奉献爱、并将“爱的奉献”这一理念、这一思想传播开来、延续下去,将慈善的种子播洒在人世间,让其生根发芽、健康生长、茁壮成长为一棵棵茂盛的慈善之树,以此来为那些有着“慈善需求”的人、物送去善意的帮助以及爱的滋养。然而,这样的慈善之树也需要营养的浇灌,那就是慈善之心。

慈善之心就像活的灵魂让一个个人、一代代人把慈善及慈善事业建立起来、发展下去,而只有社会公众、专业人才均拥有慈善之心,这样的慈善及慈善事业才能惠及人世间。一颗颗慈善之心恰似一滴滴滋润、孕育、浇灌那由慈善之爱聚合的一粒粒慈善种子、一棵棵慈善之树一样,指引着人们将慈善及慈善事业发扬、壮大。当然,慈善之心不仅仅是指人们要有一颗慈善的心,同样也是有着“慈善需求”的人、物的一种呼唤,一种对于慈善之爱的“心的呼唤”。

爱心永远是最为鲜艳、最为璀璨、最为美丽、最为明亮的,爱心同样也是最令人温暖、最让人幸福、最值得欣慰、最甚为感激的,奉慈善之爱,拥慈善之心是每一个慈善之人最具本色、源自灵魂深处的美好而友善的言行举止。

第四问:如何才能做到从事慈善活动、发展慈善事业?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从事慈善活动、发展慈善事业的言行举止了。奉慈善之爱,拥慈善之心只有表现在实际行动中才能使得慈善及慈善事业真正实现,而这体现在一言一行中。这里同样也要把“言行”既分又合来看待,“分”在于并不是每一个人或组织都能够从事慈善活动,也并不是每一个人或组织都会有言必有行;“合”在于那些既然承诺了要行慈善之事的个人或组织,务必言行要一致,不能只说不做。

诚然,慈善及慈善事业本身是很具有自愿性的一种活动、一项事业,无需谁约束谁、无需谁强迫谁去行慈善之事。但是,并不是说没有一个人或组织会自愿去这样做,恰恰相反,总有一些人或组织或言或行或言行地在自愿从事慈善活动及慈善事业,而他/她(它)们的言行里总少不了一个“诚”字与一个“笃”字,亦即,诚慈善之言,笃慈善之行。否则,就不会是一个真正的慈善活动者。

首先,慈善学问家或该领域的理论工作者要真诚而诚实地说出或发表自己的慈善言论与理论;其次,慈善活动者要言而有信、至真至诚,不能忽悠、不能欺骗“慈善需求”者;最后,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在慈善及慈善事业上要以诚相待、慎言笃行,万万不可随便说一些有碍于、有害于慈善及慈善事业开展的话语,万万不可做一些有碍于、有害于慈善及慈善事业发展的事情。

在慈善及慈善事业上,可以不说、可以不做、可以只说不做,但一旦说就要“诚”,比如一些学者可以对慈善及慈善事业发表自己的无碍于、无害于慈善及慈善事业开展的言论,但可以不去做。而这与那些承诺了要做但并没有做的个人或组织的只说不做是不同的,比如一些人、一些企业会利用“诈捐”来为自己、为企业赢得声誉。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不但言无诚,而且怠慢于行甚至根本就没有打算去行,人们、社会应当予以谴责,甚至有些时候国家可以追究其责任。因为这是一种欺骗行为、这是一种为谋求名及名背后的利的可耻行径。

慈善及慈善事业需要的是真诚、力行,容不得半点虚假!否则伤害的不仅仅是那些客观上就有着“慈善需求”的人们的心灵,也伤害着那些拥有慈善之心的人们的心灵,更败坏了社会的风气、降低了社会的公信力、稀释了人们的诚信度。

第五问:如何才能保障慈善及慈善事业的进行与开展?

:有爱心的言行有时并不能让慈善及慈善事业之可能变成真正的慈善活动及慈善事业之现实,因为任何性质的言行都有可能会存在漏洞,尤其像慈善及慈善事业这样的特殊事业——其特殊之处就在于慈善活动者捐出的物力、财力并不一定由慈善活动者亲自交给“慈善需求”者,而是经过第三方甚至是第四方、第五方等等来行使慈善的具体事宜和操作活动,以及慈善基金等也需要受委托人或受委托机构去管理和运作等——更有可能出现有违于慈善人志愿与心愿的情况。这里就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所指向的关键之处了,那就是责任问题。

“责任”同样需要也可以予以分合来看待。“责”可以简单地说成是职责,那些负责管理、运作、发放、交付的所有慈善及慈善事业的相关行动者本身都有各自的职务以及必须要担当的职责,可以说,这里的所有行动相关者同时都是责任相关者。而“任”本身则可以理解为任务,即职务、担当职责本来就是一种任务。完成不了任务就是失职、就要担责,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了。社会、国家要在慈善及慈善事业的管理、运作、发放、交付等上出台与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治理与监管的规则与条例,以此将各个活动环节部署到职位和岗位、安排到个人和组织,明确职责、分清任务,并自始自终地确保责任到位、责任到人。

再者说来,凡是那些从事慈善活动和慈善事业的个人和组织都要以慈善为终极目的,都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容不得有半点谋求自私自利的行为存在,否则他/她(它)们也就不配做慈善之事。毕竟,慈善及慈善事业是一项重要的事业,有时甚至关系到一个、数个、无数个人、物的生存与存在与否。由此,从事慈善活动和慈善事业的个人和组织应当以完成这一重要任务为荣,以具有担慈善之责,肩慈善之任的巨大勇气、踏实行为来完成这一光荣使命。

其实,很多活动开展与进行的本身与同时也就是担当责任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相关行动者不断行动、不断担当职责、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很多活动一样,慈善活动及慈善事业的开展也是一个需要诸多相关行动者不断担当职责、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

第六问:进行慈善活动及发展慈善事业的宗旨与目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具有意义指向的问题。人们经常会问:做这事有意义吗?做那事有用吗?做这些事情图个啥呢?做那些事情为了啥呢?等等。而当人们没有找到或没有明确找到所做某(些)事的意义时,人们很有可能不去做。这可以说既有合情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而至于什么时候、哪种情况下合不合情理,这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确认之。

而就慈善及慈善事业来说,其宗旨和目的应该是明确的,至于对有些人和组织来说不明确或不甚明确,那也是常有的事。假若有着“慈善需求”的很多人存在着迫在眉睫的需要及时给予帮助才得以解决的生命与健康安全问题,而所有其他的人或组织视而不见、漠不关心,那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慈善及慈善事业当然是无意义的。然而,假如在这样的情形下有个别人或组织伸出了援助之手、做了慈善之事,那么慈善及慈善事业将会是有意义的。有无意义的差别就在于做没有做!为什么做了就有意义呢?原因很简单,慈善及慈善事业有无意义的关键就在于做还是没做!这里不是所谓的同义反复,也不是兜圈子,而是真实的写照。

可以说,在慈善及慈善事业上,不要太多地问为什么?不要总是问有什么意义?而要问问自己或他人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要做什么!做慈善之事或许就是进行慈善活动及发展慈善事业的宗旨,这样的宗旨是动态的、现在进行时的,慈善之事是善事,“善”的实现不仅仅要有理论、不仅仅要有理想,更需要行动起来,去做慈善之事,这就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进行慈善活动及发展慈善事业的宗旨,唯有此才能为“慈善需求”者做出贡献、奉献出爱!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还用再说进行慈善活动及发展慈善事业的目的吗?当然,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建功立业。功是做出来的,做是在当下、是在当代进行的,而功不仅仅显现在当下、当代,更为重要的是其利在千秋与未来。“功”与“利”并不必然与所谓的贬义上的“功利”及“功利性”相关联、相联系。要知道,做慈善之事所获得的功是慈善之功,因为其目的是建慈善之业,唯有建功方能立业,唯有立业方能利千秋,而其前提则是要做慈善之事。

当然,慈善及慈善事业不能功利化,不能为了个人、组织或局部的眼前的、短期的私有化利益浪费了、挪用了、占用了慈善及慈善事业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更不能因个别人、个别组织奚落了、抹灭了、吞噬了其他个人和组织及公众的关爱之力以及慈善之爱、慈善之心!否则,慈善事业将不再慈善!

结语

概而论之,在慈善及慈善事业上,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可以本着急慈善之需,应慈善之求;树慈善之人,铸慈善之才;奉慈善之爱,拥慈善之心;诚慈善之言,笃慈善之行;担慈善之责,肩慈善之任;做慈善之事,建慈善之业等的原则与精神,始终以慈善为核心,不断就慈善及慈善事业的必要性、重要性、活动主体、本质与灵魂、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转化、保障性以及宗旨与目的等把握实质内容、揭示内在规律、掌握有效方法等,切实开展慈善活动与发展慈善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光荣事业,以将慈善之爱普惠人世间。

闫茂伟

2011-08-18

东南大学九龙湖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658-476906.html

上一篇:爱——致一无名氏
下一篇:人脑与机器是否或能否相互模拟?
收藏 IP: 121.249.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