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茂伟的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Lushgry 专业打造学术型&科研型人文社科类个人博客:博采众长,客友至上!

博文

儒与佛的两处异同

已有 3586 次阅读 2011-5-6 16:00 |个人分类:读书吧|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儒与佛的两处异同

——读傅佩荣《我读论语》一书杂想二则

一、“众星拱北辰”与“月印万川”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第二》】

这一句可以用晋· 傅玄《明君》中的一句话概括:“众星拱北辰”。

佛学禅宗:“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玄觉《永嘉证道歌》】

于此,朱熹曾有“月印万川”的譬喻。

那么,“众星拱北辰”与“月印万川”到底有着怎样的异同呢?

显然,二者的异处:“北辰”与“众星”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一切水月”与“一月”的关系:前者为“拱”,后者为“摄”,对于“拱”和“摄”的理解不同,二者的关系也应不同。当然,最直接的莫过于这样的说法,即前两者之间没有“分有”的关系存在,而后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分有”的关系,即“一切水月”“分有”了夜空中的“一月”或“万川”中的“月”“分有”了夜空中的那“一月”。

再者,“北辰”与“众星”之间是“实”与“实”的关系,而万川之月或“一切水月”与“一月”之间是“虚”与“实”的关系。“实”与“实”,“虚”与“实”,不管怎么说,都会存在着毋庸置疑的不同之处即异处。

但是,二者同样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众星”与“北辰”之间是多与一的关系,同样,万川之月或“一切水月”与“一月”之间也是多与一的关系。而且,“众星拱北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众星”对“北辰”的恭敬、环卫,意味着二者之间具有“被统领”与“统领”之间的关系;同样,“月印万川”或“一切水月一月摄”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万川之月或“一切水月”与“一月”之间具有“被统摄”与“统摄”之间的关系。

由此,说“众星拱北辰”与“月印万川”之间有着相同的地方是完全可以的。当然,即便于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众星拱北辰”需要“北辰”“以德”,而“月印万川”的前提则是“一月”“普现”,一个是主动而为之,一个是自然而然的。而不好的结局则是,如果“北辰”不“以德”,“众星”就很难或根本不会“拱北辰”;同样,如果“一月”不“普现”,那么万川之月或“一切水月”难于或根本不能“摄”。这有体现了二者的相同之处。

启示】从“众星拱北辰”与“月印万川”的启示意义中可以看出二者的迥异:“众星”与“北辰”并不能总是“同呼吸、共命运”,而万川之月或“一切水月”与“一月”总能“同呼吸、共命运”。原因则是,无“北辰”,“众星”依然会存在,有“北辰”,“众星未必就“拱之”,需要的条件则是“以德”。并且,实际上,“众星”与“北辰”是一个自然现象,“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即“譬如”。既然是比喻,“以德”而“拱”离现实有多接近这是不好说的。

而无“一月”则必无万川之月或“一切水月”,有“一月”也必有万川之月或“一切水月”,关键要看,“一月”是否“普现”了:“一月普现”,万川之月或“一切水月”方“现”;“一月”不“普现”,万川之月或“一切水月”必不“现”,也即同生同死而且方生方死!可见,“众星拱北辰”与“月印万川”让人信服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后者远远强烈于前者,前者只是一种或然判断,而后者则是一种必然判断,毕竟这里无需想当然,因为这是事实。

二、“欲仁则仁至”、“朝闻道可夕死”与“顿悟”、“立地成佛”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篇第七》】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篇第四》】

这两句在此可以分别简曰为:“欲仁则仁至”、“朝闻道可夕死”。

“东晋竺道生主张顿悟成佛。后来禅宗的南宗更竭力鼓吹顿悟说”。【《辞海》】

佛家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

这两种说法可以说成:“顿悟”、“立地成佛”。

那么,“欲仁则仁至”、“朝闻道可夕死”与“顿悟”、“立地成佛”有无异同之处呢?

首先看一看相同之处。不管怎样理解,有一点可以这么说,“欲仁则仁至”与“顿悟”之间有些相同之处,条件则是,只要“我欲仁”,不管在什么时间、时间的长短,就能“仁至”。如果在很短的一刹那间“欲仁”而“仁至”,那么这与“顿悟”是相同的,至少都有“一刹那”的过程及至转变,只是一个由“仁远”到“仁至”,一个由不“见佛性”到“见佛性”。尽管“仁”与“佛性”称谓不同,但所达到的结果在本质意义上可谓是一致的,即都达到了某种“善”或“道”。

接着再看看不同之处。在“仁至”、“顿悟”的过程中或情境里,一个人“仁至”而“闻道”以后和一个人“顿悟”而“见佛性”以后,分别按照儒家与佛家的训教,将有着不同的境界:儒家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朝闻道可夕死”,一个“立地成佛”。“死”与“佛”之间可谓迥异也,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会“殉世”,一个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出世”。在一定的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入世”不得便会“殉世”,另一个人“入世”不得可以“出世”,但一个会“死”,另一个仍“生”!于此,一个人将如何选择呢?是信服儒,还是信服佛呢?是一死了之,还是重生与敬畏生命呢?

启示】“欲仁则仁至”、“朝闻道可夕死”与“顿悟”、“立地成佛”的启示意义在于二者的不同之处,尤其是境界的不同。可以这样想象:一个人本可以“仁至”而“闻道”,但这需要“我欲仁”,如果“我”不“欲仁”,那么就难以“仁至”了;如果“我欲仁”,即便“仁至”而“闻道”了,然而“朝闻道可夕死”,又有什么意义呢?而这种想象不是不可能产生的!反过来想,一个人“闻道”了,如果他遭遇了不公正的不幸,他完全可以按照“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训教而死去!这或许就是历史上一些人自杀以“成仁”的原因之一吧!如果按照佛家的训教,他却完全可以免得一死而“出家成佛”!生与死的重量之于儒佛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入世”不得的情况下,生与死的选择有着截然相反的观念。

此外,劳教犯人,是让他“欲仁则仁至”而“朝闻道可夕死”,还是让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我想,关键的还是要让他重“生”、敬畏“生命”吧!

小结】从以上儒佛两处的异同可以印证这一点:儒在佛传入中国之前即便早已有之,而且佛传入中国之后又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但佛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有了佛与儒相互斗争、影响乃至合流的历史过程,直到二者的并存。由此可见,儒佛确有异同之处,无异便不会有斗争,无同便不会有合流!

以上仅为个人之杂想,意在强调用事实说话,并要重生与敬畏生命!

备注:《论语》文献选于傅佩荣《我读论语》一书,其他引用来源互联网,但有改动,在此向诸位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2011-5-6

东南大学九龙湖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658-441152.html

上一篇:赌亡
下一篇:人类:你的秘密在哪里
收藏 IP: 121.249.17.*| 热度|

3 赫英 鲍海飞 vigorous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