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胜利的编辑之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sl Email: silei10@sina.com

博文

科技写作漫谈 (86):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审稿人? 精选

已有 16455 次阅读 2012-3-3 23:08 |个人分类:科技写作|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normal, 写作, 如何, white

    本节内容归纳提炼于一些审稿人的经验交流, 其中的一些观点对于写作应当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l       在熟悉稿件内容的基础上撰写不带有个人色彩的评审意见

对于审稿来说, 注意全面了解所审稿件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完成, 如有最新高水平的综述发表, 那么它会是一个很好也很省力的阅读对象.”

写审稿意见时, 可先用一两句话大致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方法, 然后按次序罗列审稿意见. 需要major revision的文章, 将最重要的问题列在前面, 比如文章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 然后可以指出一些小问题, 比如各个部分的长度、表格或是图表等方面的问题.”

审稿最好是一气呵成. 我是在一天里面完成审稿的初步意见, 第二天修改了一些语句就submit. 以前我审稿拖拖拉拉, 结果有些第一天想好的评审意见第二天就忘了.”

注意自己的语气要中立和客观, 不要用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语气去评价文章. 我个人觉得审稿时一定要认真. 编辑邀请审稿, 不管是什么原因, 都是对审稿人的信任. 审稿时要从期刊和作者的角度分别考虑, 做出客观公正细致的评价, 这样其实也使自己得到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l       在全面评审的基础上提出是否录用的建议

审稿时文章的整体结论和局部结果都要注意看, 以我最近评审的一篇文章为例, 作者的结果都是OK, 统计方法也是正确的, 但却带有倾向性地得出了一个研究数据并不支持的结论.”

审稿时, 我通常先阅读一遍Abstract, 了解文章的目的和大概观点. 然后重点阅读MethodsDiscussion部分. 材料与方法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 对临床型研究而言, 患者一般资料、知情同意、实验设计、统计方法等都需要重点阅读. 其次是讨论部分: 作者是否根据自己的结果进行讨论? 是否提出新的观点或有意义的结论?”

有些稿件首先实验目的不够明确, Introduction绕来绕去, 没有明确的落脚点, 不像一篇文章, 更像课题申报材料. 实验设计不够合理, 没有围绕实验目的去设计实验, 而且加了一些无关的实验, 讨论也不够合理.”

审稿时我会依据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适当对标准做出调整, 因为不同的期刊要求不同.我的审稿原则是: 如果文章有闪光点, 或能够对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实验设计没有大问题, 那么就初步认定这篇文章可以接受.”

拒稿的把握, 也要看给什么样的期刊评审. 如果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 那就要相对宽容一些, 不要轻易下拒稿的结论, 最起码提一些建设性意见, 让作者修改. 如果期刊在专业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 或者是小领域内公认的牛刊, 就要相对严格一些.”

l       注意发现稿件中的严重缺陷并尽量给出结论性的评价

当拿到一篇文章的时候, 我的习惯是首先看文章的题目, 然后是Results部分, 主要是文章的图表, 对图表的内容和逻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稿子的水平如何相信自己也就能初步估计了.”

整体上要宏观把握实验设计和文章组织的合理性, 看能不能通过实验数据推导出文章中的结论, 很多文章中的结论是夸大了的. 有些研究设计有严重问题, 且并不能证明研究结论, 这种实验本身的错误使研究失去了根本, 应坚决拒稿, 绝不手软.”

审查实验数据一定要细心, 尤其要重点关注图题图注(Figure legends)和图中内容的对应性, 要严格审查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并且要重视统计学分析.”

有的稿件没有创新性, 看了半天只是研究了与别人一样的东西, 没有发表价值. 一般而言, 如果不是绝对地重复别人的研究, 我一般不会拒稿, 会让作者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 分析自己的优劣性, 给作者一个revise的机会.”

无论怎样, 审稿人需要有一个结论性的评价, 这个评价往往左右着Editor最后的判决.当然, Reviewer的这个结论包括好几个等级: excellent, good, minor revision, major revision, rejection, 等等.”

l       避免因糟糕的英文表达和文献引用而影响审稿结论

审过别人的稿子, 才会知道英文写的是否漂亮有多么重要. 写得好, 一读到底, 舒服, 意见自然好些. 写得差, 有的句子看几遍都搞不清作者的意思, 自然火大!”

英文表达问题是非母语作者稿件都会存在的问题, 程度不同而已, 只要不对文章的观点和表述造成太大的影响, 都是可以接受的, 可以在审稿意见最后提一句English should be improved.”

我自己投过的一篇稿件, 一个reviewer在审稿意见中甚至将错误的语法和用词都帮助纠正, 当时觉得这个reviewer审稿非常细致. 但我们本身就是非英语, 可能一般达不到这个水平了.”

有的稿件语言表述让人费解, 引用文献有错误, 整个文章逻辑比较混乱, 很容易让审稿人失望和失去耐心. 如果研究本身没有大的问题, 用心写成英文, 总会有适合自己的期刊的.”

摘编自《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任胜利编著, 科学出版社, 2011年第2)

相关阅读:

科技写作漫谈:博文分类阅读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899-543736.html

上一篇:论文有用性的综合计量指标
下一篇:科技写作漫谈 (87):同行评议过程中审稿人、编辑及作者的互动
收藏 IP: 221.221.23.*| 热度|

17 赵星 苏德辰 褚海亮 孟津 李冰 于雪涛 许培扬 张杨 马峥 占礼葵 朱志敏 高英 蒋新正 吕鹏辉 shizhenyuan xchen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IP: 180.154.155.*   | 赞 +1 [8]王玉东   2012-4-20 22:15
近2年开始接触SCI的审稿,要给出合理正确的意见,确实要有点水平,下点功夫,,,
回复  Best regards.
2012-4-21 10:4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83.1.120.*   | 赞 +1 [7]zengxiangli   2012-3-10 17:06
总结得很好,谢谢了!
回复  Welcome.
2012-3-11 07:5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202.112.174.*   | 赞 +1 [6]唐涛   2012-3-7 23:18
大多时候都很赞同审稿人的修改,但有时也很麻烦:一些修改建议中间夹杂明显错误的地方,如此如何委婉地提出而又让其不难堪是一把双刃剑。答得好,可以让其觉得作者谨慎甚至细致,但又怕适得其反——惹火审稿人而直接拒稿!
回复  有时候作者确实比较纠结。
2012-3-8 11:4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23.125.1.*   | 赞 +1 [5]zzjtcm   2012-3-5 01:40
俺的感觉,审稿不比自己写paper轻松
回复  确是,如果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审稿的话。
2012-3-5 08:0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210.42.98.*   | 赞 +1 [4]薛宇   2012-3-4 16:04
其实还是挺难做到的。我收到的审稿意见,如果是拒收,90%以上都是I do not believe,并且也不会给什么具体意见。

不同意2楼的观点。因为我的论文很少能送到国内同行的手里。
回复  看来国外某些期刊的审稿人也是很草率的。
2012-3-5 08:0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10.185.79.*   | 赞 +1 [3]xyzhou82   2012-3-4 12:22
第一次真正了解审稿专家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工作过程,学习了,非常感谢!
回复  You are welcome.
2012-3-4 13:0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222.61.77.*   | 赞 +1 [2]syjjliu68   2012-3-4 11:11
我本人认为,国外的大部分专家审稿认真,提出的意见很多,而且仔细中肯,一般不会因为英文的表达就杀,而国内的有些专家(不是全部)本人不是太懂却要装懂,稍有不服他的胃口就杀。素质有待提高。
回复  确是。编辑常常感到很头痛的就是审稿意见过于简单。
2012-3-4 13:0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222.61.77.*   | 赞 +1 [1]syjjliu68   2012-3-4 10:51
任老师,我投过一篇论文给物理学报,专家建议我修改,有些地方我觉得专家的修改意见值得商榷,因此有个地方没有修改。很遗憾,修改稿投上去后被专家杀了。给出的评议为:作者没有按照专家的看法修改,因此不予录用。我看后觉得太无赖,这样的专太霸道。
回复  作者只要说清楚不作修改的理由,应该是可以的。
我下篇博文拟阐述“审稿人、编辑与作者的互动”。
2012-3-4 13:0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1/1 | 总计:8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3 1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