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胜利的编辑之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sl Email: silei10@sina.com

博文

有关“垃圾论文”的问答 精选

已有 9632 次阅读 2009-3-24 15:56 |个人分类:编辑出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主按] 电脑中一篇有关垃圾论文问答的文档已经存放了二个多月,估计有不少博主当时收到过科学网编辑发出的这份问卷。在草就该文时,科学网博客上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热闹着。在删除这份文档之前还是将其晒出吧,至少说明本人也曾思考过如此严肃的问题J

又记:据我考证,科学网博客中最早涉及垃圾论文的博文应当是由蒋新正博主2007-8-1发表的 (“垃圾论文的成因,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143);对垃圾论文的热议似乎源于武夷山博主2008-12-17发表的一篇博文(慎提垃圾论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1439)

 

l       您是否认可垃圾论文这一名词?您认为这个词恰当吗?您如何定义垃圾论文?是否有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来辨别垃圾论文——引用率是否是相对来说最好的?垃圾论文和低水平论文是什么关系?垃圾论文有没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我觉得垃圾论文这一名词是值得提出的,至少可以提示某些科研管理者、作者、期刊编辑等人的注意。科学网的某些评论认为那些恶意一稿多发的论文是垃圾论文,我很同意;此外,有些数据造假的论文不仅是垃圾,而且可能有害,因为这种论文有误导读者的可能。零引用不一定代表论文是垃圾,垃圾论文也不一定是零引用。但大多数零引用论文很有可能是垃圾论文。我基本同意黄庆博主有关垃圾论文与低水平论文的关系的观点(‘垃圾论文应该STOP-武夷山先生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1978)。垃圾论文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因为作者需要它。

l       在您的印象中,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垃圾论文的?为什么关注?您怎样看待这样的关注和讨论?您认为这样的讨论是适度的、过于悲观的还是过于乐观的?

         我的印象中1990年前后就有垃圾论文的提法,主要是某些大学为定标赶超,鼓励或强迫研究人员多发论文的结果。我认为如果目前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如果不做大的改变,垃圾论文的产出背景就必定存在,因此,总体上我是比较悲观的。

l       在讨论垃圾论文的同时,很多人将矛头指向中国的科技期刊,您认同垃圾期刊的说法吗?低档次杂志是否等同于人们口中的垃圾期刊?您认为垃圾论文和垃圾期刊之间是什么关系?期刊需要为垃圾论文负什么样的责任?

垃圾论文与中国的科技期刊没有必然联系,某些发表于海外期刊的论文同样是垃圾,只不过中国期刊的贡献更大而已。我认同垃圾期刊的说法,至少某些所谓的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基本都是无人问津,仅为作者升职服务而已。如果有垃圾论文产出的需要,就会有期刊来承载它,期刊有一定的责任,但期刊没有能力和义务来防范垃圾论文。

l        有人说版面费收取与录用的微妙关系,将直接导致垃圾论文的大量涌现,从某种程度上说,垃圾论文的出现与版面费的收取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您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

我不认为版面费收取与垃圾论文有必然关系。试想一下,如果期刊不收取版面费就没有垃圾论文了吗?或许有更多的垃圾论文涌现。因此,我不认同垃圾论文的出现与版面费的收取存在很大的相关性的观点。      

l       您认为垃圾论文是如何产生的?很多人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垃圾论文的产生是因为中国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逼良为娼,您认同这样的观点吗?

         同意。从根本上来说,垃圾论文的产生是因为中国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逼良为娼

l       发达国家是否也有垃圾论文?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发达国家肯定也有垃圾论文。发达国家在研究评价中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使用研究论文,只不过有可能更重视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并且一旦发现作者蓄意制造垃圾论文,作者可能就要付出名誉损失、学界谴责,甚至更大的代价,因此,发达国家滋生垃圾论文的土壤可能相对贫瘠些。

 l       最后,您认为中国垃圾论文的数量是否有可能会渐渐减少?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会减少?什么样的方法能有效遏制垃圾论文的产生?

目前环境下,我不认为中国垃圾论文的数量有可能会渐渐减少。合理的评价体系、良好的科学道德规范、有力的监督追惩机制有可能会有效地遏制垃圾论文的产生。



垃圾论文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899-222261.html

上一篇:主编论道:临床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CGH)的成功之路
下一篇:我的科学网博主好友
收藏 IP: .*| 热度|

14 李建国 武夷山 王桂颖 刘玉平 马昌凤 刘进平 李万春 孙学军 周春雷 陈国文 施焕中 刘秀群 侯振宇 hetianwei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