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米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ingzhu

博文

访谈Richard N. Zare

已有 7395 次阅读 2008-5-19 23:49 |个人分类:科研方法|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访谈Richard N. Zare

Richard N. Zare, Stanford University
The Analyst profiles Richard N. Zare, the Marguerite Blake Wilbur Professor in Natural Science,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2005 recipient of the Wolf Prize.


1.什么让你选择分析科学作为你的职业?

也许对我来说,这个转折点是LarrySeitz博士在国家化学年会上由于走错房间,而听到了我的一个关于高灵敏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在研究单碰撞态下的化学反应产物方面应用的报告,在报告结束之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关于我是否能用这个技术检测黄曲霉毒素。那时候我并不知道黄曲霉毒素是农作物常见的代谢产物,我问他黄曲霉毒素是否有荧光,是否具有挥发性,如果是的话我就可以检测。会议结束后,我们保持着通信联系,我渐渐意识到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在检测溶液中荧光底物中的重要性。从那以后,把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应用到色谱分离便是很简单的一步了。最早的一篇报道是1977年发表在Science上面,采用激光诱导荧光技术作为色谱检测器检测皮克级黄曲霉毒素的文章(Science, 1977, 196, 1439–1441)。

2.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你已经获得了许多的奖项,包括今年的WOLF化学奖。你认为这些奖项中,哪一个对你来说最重要,为什么?

每一个奖项都承载着特殊的重要性,因为他代表了同行对其的评价和赞赏。我觉得1983年的美国国家科学奖是最为珍贵的一个,虽然这个奖项被美国总统里根在1985年废除,原因是他对科学界没有参与全球导弹防御计划非常不高兴。另外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奖项是1999年我被Hackman先生告知我获得了Welch化学终身成就奖-现在我想重复一次,希望你不介意,我会继续工作下去。

3.作为年轻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家的榜样和导师,你对下一代的分析化学家有什么建议,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的建议是不要害怕失败,并把失败作为通往成功之路的路标。为了解决你的问题,你需要尝试各种不同的方式,敢于做那些即使别人告诉你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大部分的辛苦会白费,但是总有一部分会成功。同时,如果你想要创新,你必须懂得自我否定。在某种意义上,追求科学与艺术创造是相同的。

4.你当前的研究兴趣是什么?为什么?

我仍然是一个完全的机会主义者,我将我的精力集中在那些引起我的想象和那些我相信我能为之作一些贡献的事情上面。做一些基于你研究背景的的事情是很自然的,但是我的态度是,你可以一直保持学习新的东西,当你在看起来两个毫不相关的领域发现一些奇妙的联系,你会发现这更有趣。我当前的研究领域你可以在我的课题组主页上看到http://www.stanford.edu/group/Zarela 我们的研究领域从元素化学反应机理到试图测定彗星尘埃中的化学组成,这个彗星将在一年内再次光顾地球。我们还试图测定细胞中的物质成分,一次一个。

5.如果将来你可以获得唯一的革命性的科学突破,你最希望这个突破是什么?为什么?

我希望是可以对化学反应机理完全理解。对我来说,这个问题也许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终极秘密。

6.你能告诉我们你自己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在我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组装了一个二进制计算机,它可以进行乘法运算,比如3乘以9得27。这个装置有1.5米高,20公斤重,它赢得了1956年的东北俄亥俄州科学奖,我相信我的孙子不会相信这件事,让寂寞去陪伴那些为了设计,制造,修理这台计算机而做的努力吧。

7.假如你没有成为一个科学家,你觉得你会选择哪一种职业?

我喜欢与不断学习的人们一起工作,我喜欢用文字来表达我的思想。我很想知道有什么原因会让我没有成为一位老师。

8.你生活的动力是什么?

解决新问题的那种冒险的感觉以及与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工作的那种热情。

9.有什么事情是你最值得铭记的?

对这个问题,我第一个反应的答案是“对不起,我不写墓志铭”。我想,对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种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和鼓励其他人来参与这个伟大的追求。这个问题让我担心你相信我的职业生涯已经结束,但我希望这不是事实。

Biography

Richard Zare was born in Cleveland, Ohio, USA, on November 19, 1939. He studied for a BA in Chemistry and Physics (1961) at Harvard University, before undertaking postgraduate work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He completed his PhD in Chemical Physics (1964) at Harvard University followed by a year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 at the Joint Institute for Laboratory Astrophysics (JILA)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He was then appointed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1965)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fore spending three years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In 1969 he gained his professorship with Columbia University where he was also subsequently appointed Higgins Professor of Natural Science (1975). In 1977 he moved to his current establishment, Stanford University, where he became a Professor of Chemistry, Marguerite Blake Wilbur Professor in Natural Science (1987), and Professor of Physics (1992). His main scientific interests include single molecule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fundamental dynamics, and novel applications of cavity ring-down spectroscopy to liquids. He has a highly active role in numerous international boards and committees, more than seven hundred and fifty publications to date, over fifty patents, four published books, and has been presented with in excess of fifty honours and awards, most recently the 2005 Wolf Priz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391-25997.html

上一篇:蒲慕明在浙大的学术报告-听后的几点启发
下一篇:33界国际高效液相分析和相关技术研讨会(HPLC2008)学术总结报告
收藏 IP: .*| 热度|

1 强涛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