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yin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yin2009

博文

再谈对核电不能因噎废食 精选

已有 8275 次阅读 2012-3-10 08:1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style, blank, class, target

    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的一周年日子到了,现在已经越来越明朗,这个事故应该说是天灾加人祸。尽管确实是地震和海啸,但是核电站对待灾害预报的态度呢?他们的应急计划呢?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都是在不断的事故教训中学习和完善的。全世界的核电工作者就是在不断地从各次事故中吸取教训,潜心研究,以改进和确保核电安全,使核电能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服务。在这一年中,世界对福岛的事故在不断地研究,就和对待前面几次大事故一样。

核能用于发电最早可以追述到1955年,低功率的核电站陆续在前苏联的奥布宁思科,美国的希平港,大不列颠的Calder Hall 和法国的马库尔建成投产。为了和平利用原子能,为了节约各国的煤资源,特别是在70年代初爆发的石油危机,促使了核电在世界上的普遍应用和快速发展,到1985年,全世界的电力的13%来自核电,当时已有了370个堆。那时,日本有了14个堆,其中包括去年出事故的福岛1#2#,台湾有3座,韩国有4座,这些电站为他们的经济兴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意外的是,1975328,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沿河建造的三里岛二号机组意外地发生了重大事故,这是20年来一直在为人类经济发展提供电能的核电事业中的第一次大事故:设备故障加上人为操作错误,导致堆芯由于失去冷却水多达几个小时之久,数千吨的高放射性一回路水通过稳压器的泄压阀进入整个反应堆厂房(即安全壳内)。这次事故多亏安全壳的完好和堆芯通过泄压阀泄压,没有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甚至没有对厂区产生影响,也就没有引发外界的持续关注,但是却震惊了整个核电行业,让核电行业不得不重新审视核电站的安全。在美国,由于资源不是那么紧张,核电的整个建设被暂缓。但是,从70年代初就把核电作为国家电力主要来源的法国,却下大气力全面研究了自己的核电建设,制订了三里岛后行动计划,检查了整个系统设计,确认了安全壳的重要性,在堆芯冷却系统的备用和冗余方面做了修改和调整,特别完善了人机界面,建立和控制室环境完全一致的定期培训操作员的模拟机房,在主控制室内建立了由安全工程师掌控的安全岗位等等,此外,重新检讨了事故的应急机制,确定了1000kwe的核电站距离大的居民点至少30公里等原则。所有这些,得益于他们从一开始制定的核电系列化的政策原则,经验被应用到所有运行和在建的核电站中。到1985年时,法国的核电已占全国电力的70%

正在大家开始核电新的征程时,1985年位于乌克兰境内一条大河边的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发生不可思议的堆芯大爆炸,这是一个一直拥有良好运行记录的核电站,正在准备停堆大修,却没有想到,横着杀出一个由电气工程师安排的实验项目(这个项目是否经过严格审查和批准,不得而知),主持这项工作的电气工程师没有一点堆的知识,致使堆芯越过了它的安全点,功率不可控地急剧上升,控制棒来不及下落,堆芯大量的蒸汽聚集,无法冷却,最终在4秒钟之内发生爆炸,而没有安全壳的苏联的石墨水冷堆中的放射性连蒸汽带水冲上天空,石墨燃烧,放射性被气流裹挟,直向北欧芬兰等地飘去。可幸的是,前苏联的中央在得知此事件后及时调运和空投了大量水泥硼砂铅粒,建成了一座石棺,在河边建起大坝,使河水没有受到污染,同时迅速撤离周围居民到30公里之外,撤离的组织连报道此时件的西方记者都惊叹。这件事在民众中引起的恐慌要远超过美国三里岛事故,原因是事故造成了民众的伤亡和后遗症,同时也越过了边界。这次事故更加强调了安全壳的重要,苏联没有安全壳的RBMK型反应堆被彻底否决,同时,操作人员的素质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但是,这次事故对法国的压水堆核电站的冲击并不大,对三里岛的事故后的行动证明了他们的核电站是安全可行的。

我国也就是在1985年开始了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吸取了前面事故的教训,大亚湾的建设做到了一丝不苟,每一个建设者在面对香港人紧盯不放的密切关注的形势下,在面对国家首次大笔借债还款的重压下,在意图通过努力学习,今后能自主建设自己的核电站的思想指导下,在法国电力公司怀着绝不能让大亚湾出一点事故而影响法国核电建设的思维下,大亚湾的建设可以是一件精品,成为后来者的参照物,在一个小山包上建成了质量一流的发电站。那里,在20公里范围内没有地震活动带,同时,直线距香港50公里,据深圳45公里,都在30公里以外。

                

 原始地貌

                      

                           原山包削去,平整出约50公顷的土地

                        

                            1992年建成的状况,竖立在那片50公顷的地上

                           

                            原工地旁的施工准备地成了一片绿化地

从大亚湾开始,我们建成了秦山二期;连云港一期投产,又开始二期;岭澳一期建成后开始二期,辽宁的红沿河,福建,安徽,阳江,台山。2000年开始全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各地追求GDP的思维,许多地方开始渴求更多的电力,包括内地湖北,湖南等等。我国的核电同期开工项目居然列居世界第一位。这不能不让人担心。核电建设的建设队伍需要有良好的素质,设备的制造厂需要有专门的资格。在世界上,真正具有核电设计,建造和各类不同设备具备供货资格的厂家都是可数的,中国有这么大的实力吗?,力学习下亚湾出一点事故的重要站来的伤害

就在这时,日本发生了福岛事故。

这次事故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冷思考:许多项目暂定了,核电公司开始埋头于已经在建的项目,国家暂停新项目。但是同时,也有一些呼声,有些人提出不建核电站,不用核能,有些人则提出在中国只在海边建核电站,不主张在内地和河边建,如此种种。

福岛的事故是,地震没有摧毁反应堆厂房,而是外电网断了,继之而来的海啸淹没了应急柴有机房,可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的业主和日本的安全当局的应急计划呢?事先居然毫无打算!在拒绝外援后原来的自己的柴油机的接口居然不配套,失去了堆芯冷却的时机,我们还不知道,60年代美国代为建造的沸水堆,其堆芯事故状态下的卸压和除氢是如何考虑的,以致导致最后的爆炸和安全壳的破裂。海水冷却应该是最后不得已之举,大量高含无机盐类的海水一旦进入堆芯,并与各种不锈钢设备接触,不仅更加快了腐蚀和破坏,也为污染的大量海水的后处理带来难题,海水回流,又污染了大海。吸取福岛的教训,不是海边和河边的问题,而是应急不到位的问题,是对待核电的安全态度的问题。

其实,核能的应用不会停止,听说,美国又批准要上一个新堆,俄罗斯也有新项目,法国的核电已经占全国总用电的80%,还向周边一些国家出口,法国丝毫不想改变既定的政策,而是进行了大规模的应急演习。这些国家的许多电站就在内地河边,为什么核电在六十年来得到这样的发展?就是有需求。强大如核电, 1kg核燃料可以抵得上火电7.3kg的煤燃料的这样的能源,加上世界资源分布不均和不能将资源全部耗尽,使许多国家仍然不放弃核电。中国的煤资源被挖的已经够狠了,再加上还多是含硫煤,锅炉排气必须经过脱硫处理。石油,中国已经是石油进口大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容量低;中国要发展,没有电是不行的,而核电确实是一种选择。

中国幅员辽阔,光靠在海边设电站,长距离地输送电,不仅中途高压电缆下不能搞建设,更何况沿途电压损失,是不现实的。说中国内地人口密集,其实沿海就不密集?在密集的地方,也有山谷,山包,,更何况中国是多丘陵地带,人口分布也不均匀,可以找到合适的厂址。

就如国外的核电站的分布状态看,多数还在河边,而且距离需求用电的地点不远。

 

核电的建设的关键是安全,而不是在海边还是在河边。不仅各个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周全,设备的制造质量要确保,还特别是对运行人员上岗前的培训和每年的反复培训,还必须和安全局一期制定周密的电站监控和应急计划。

为了建设的可靠性,国家需要减少品种,使核电型号系列化,便于统一质量。目前中国的核电不能说五花八门,也是各种各样。我们是使用电,而不是搞科研,样样都引进一些,这样不利于保证质量,不利于制定应急计划。台湾就曾有极为明确的想法:就是为了经济建设用电。这是目的,不成熟的,切忌不能轻易推广,必须慎之又慎。

这就是我的不可因噎废食的观点:要发展但是要慎重,不论是在海边还是在河边,都需要核电站,都需要强大的电力供应。重要的是要确保安全,具备一切措施,未雨绸缪。国家安全局要认真担负起对核电建设,投产和运行的监管责任,决不可有半点放松。这些都是核电得以在今后慎重发展的前提,也是我的观点的基础。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希望我们的核电工作者在这样的思维基础下继续努力。

                                         

 



解析日本大地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0104-546071.html

上一篇:我也想谈谈关于核电站的建设。
下一篇:核电审批将又开闸,安全必须放第一
收藏 IP: 123.120.157.*| 热度|

19 杨远帆 张彦 贾伟 张伟 何士刚 张骥 曹聪 刘庆丰 陈安 戴德昌 李天成 吴吉良 占礼葵 许浚远 wgq3867 niming007 crossludo one包 xindaxiang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