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hz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ameshzd

博文

【原创杂文】从曲阜师范大学的事件得到的一些思考 精选

已有 9734 次阅读 2014-1-11 21:22 |个人分类:自我感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曲师大

由曲阜师范大学事件而引起的思考

何政达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当中假设的学生是热爱科学,愿意探索大自然的。其他类型的学生我们不包括在内,因为这是科学网,一个中国科研人员的集会。因此我们的讨论自然就根植于这个假设。

最近网上曲阜师范大学算是火了一把,因为央视的播出让人们认识到了这一所高等院校的考研实力。其实从看到这个新闻并没有什么,但是后面引起的大家的讨论,实在是有趣。其实说白了,大家都想弄清楚下面的问题:考研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学习、研究,寒窗苦读究竟是为了什么?

答案是:我们为的是别人的一个认可,别人肯定的一个眼神。而并非我们自己内心的追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科研,千万别理解成了象牙塔中的僧侣们思考“天为什么这样”。那样的科研已经过去了,现代科研的典范,我比较欣赏《神盾局特工》里面的Ian Quieen.(推荐这部美剧!超级给力的好看!)

前一阵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偶然听说现在高校招聘老师都要“深挖三尺”,从大学就开始看。甚至有的大学打出广告本科非“985211”的不允考虑。然后引出了大家的广泛抨击。但是事实归事实,我们做科学的相信任何事情都有它的道理,那么我就简单的谈谈我自己的理解。希望能带动大家向一些正面、积极的方面去讨论和深究。

首先,我们为什么青睐“985,211”院校的本科生?简单来说,高考考得好,赢在了起跑线上。而且国家重点大学的师资力量和学校科研水平都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更有可能培养出杰出的科学家。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们在这里用的思维属于“线性思维”,也就是说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的培养应该是“直线式”的,要求在每一步都很完美。我们都想做成“天才式”的人物(美梦):自幼聪慧,以超出同辈人的学习能力很小进入大学,大学成绩完美,进入研究生阶段。研究生称为耀眼的“科研新宠”,博士,讲师等等最后称为杰出的教授、大师。其实,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种程度的话,那也只是几十亿人当中的一个罢了。没人会傻到认为自己就是那个“百里挑一”吧?现在我们换个思路想想:如果一个人,因为高考失利考上了一个不是太好的大学,但是在大学当中奋发图强。最后考上了一流学府的研究生,并继续着他的学习生涯。这样的人难道我们应该歧视么?应该把他们排除在游戏规则以外么?我认为如果真的排除,那么中国高等院校招聘老师的制度已经失败到根上去了。不能给失败者机会的制度,就是失败的制度。由于我们一直坚信着“好学生就一定一直出色”的观点,多少有着梦想和动力的年轻人被无情的卡在了“高考”这个门槛之外,最终落到碌碌无为的境地。其实大家的一种说法很有趣:因为中国人太多了。高校的位置又不够消化,因此无法满足大量的人才引进。所以要进行筛选。初看好像是挺有道理的,但是深究下去发现完全是在胡扯么。我认为引进一个老师的目的无非两个:(1)能在大学中上好课,培养学生(2)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作出好的成果。请问,这两个理由和“985,211”有半点关系么?我认为没有。

讨论完这个“本科属于哪里”的问题,下面就来讨论一下我们在大学中真正教给学生了什么东西?我本人现在是研究生二年级,大学成绩也不是特别的好。因此那些“学霸”们如果看完我的说法觉得反对的话,也欢迎你们给出自己的见解,但是不希望看到有人身攻击或者是其他不文明的行为(由于以前遇到过,因此在这里慎重说明)。其实大家都知道,中国大学已经变成了高中生活之后的“欢乐谷”。网吧通宵、恋爱、游戏,似乎除了学习之外其他的东西都在蓬勃发展。为什么?难道大学当中的知识海洋就不足以吸引住学生?我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知识有什么样的用处。也不知道自己辛辛苦苦做的题目有什么样的价值。这是高中教育的悲哀,高中和大学应该做到完美的“过渡”,而不是发生一个奇怪的“相变”。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HF,我们在化学上称为“氢氟酸”,从化学教科书上知道它是一种弱酸。然后知道它的电离平衡,会做题。OKThat’s all。我们永远不会想着说如果把HF滴到手上会怎么样?HF对人体有着多大的伤害?它尽管是“弱酸”但是毒性确实极大地。《绝命毒师》当中HF会服侍大理石的浴缸,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要用HF来溶解尸体?这些东西我们不一定需要讲出来,但是往往这就是高中和大学绝妙的“结合点”。如果有一个学生对其中的一个问题感兴趣的话,那么就可以在大学选择化学系继续深究下去。而且高中知识应该做到和大学知识的“完美匹配”。让学生知道高中的知识并不是完美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用的。最近正好在带家教,发现高中的题目出来出去套路基本没变,看完题干就知道出题人想怎么麻烦学生了。如果少点点这样“量产”的题目而多一些实际的“应用性”的题目,化学的面貌可能就会大有改观。其他物理、数学中也有相应的问题,在这里我就不说了。大学的课程,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行尸走肉”。里面看似有很多的“血”和“肉”,但是缺少了“魂”。这其中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讲课的老师也没有抓住这个学科的“魂”。或者说他选择性的筛除了。我以后会不断的在科学网上发一些我自己在自学某一门学科时候总结的“讨论”,虽然不能说就是真正的“魂”,但是毕竟可以给大家一点思路,如何更好更快捷的掌握一门学问,以及如何更快速的发展一门方法。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它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数学(符号语言+逻辑思维)、物理(假设模型+实际直觉)、化学(分子层面+变化思路)。如果大学老师上课的时候能穿插的讲讲这些,我觉得学生可能听起来也会觉得很舒服。

下面谈谈“做题”,很多人都认为光做题的人就是“死读书”。不会“举一反三”的人才天天泡在自习室里面坐着千篇一律的题目。对于这么想的人,我建议他们去图书馆借一本《吉米多维奇习题集》。可能有人会说了:有些老师明确告诉我们,不要做吉米多维奇习题集!那里面的题目都很老了。没有什么价值。对于这样的人,其实我觉得挺可怜的。“思维固化”,这是我送给他们的词汇。任何的一个题目都有深究下去的可能。就拿一个积分来说,一个很简单的积分,如果我换了边界条件?把里面的实变量改成了虚变量?或者对它做一个Laplace变换?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东西?题目是死的但是人是活的。人永远能把题目变得惟妙惟肖。而且我个人认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离开了问题,就好比一条鱼离开了水,不久就会因为干涸而死亡。Heisenberg的老师索末菲给他说“要勤奋的做习题,这样才能知道你哪些是明白的,哪些是不明白的”。Lev Landau对学生的严格程度有目共睹,而且据说“在Landau手下工作的学生都需要做大量习题来练习数学技巧”。Feynman也在《Surely you are joking, Mr. Feynman》的自传中说道“我认为大学学物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习公式名称如何读以及做大四的物理习题”。在《Princeton物理题解答》的序言中说道,“一个物理学家要做习题做到他感觉做习题是很简单的,然后他会去找更难的问题。”举了这么多例子,说明了一点:做题目是必须的,广泛、大量的做题目不光是必须的,还是最有效的。我自己最深有感触:当一门课上完以后,感觉晕晕乎乎的。考完试后仔细一想,顿时感觉豁然开朗。因此,做习题不是应该嘲笑的,而“死做习题”,是我们应该感到悲哀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灵活多变的玩每一道题目。让每一个问题都发挥它存在的价值,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只要不断的这么训练,科研能力应该会蒸蒸日上,不知你是否同意?

乱乱的说了一通,最后回归科研人员最本质的问题: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我们看那些进入银行、证券公司、公务员的人潇洒的买车买房。自己却在科研院所中忍辱负重。在我看来,所有觉得科研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的人都不适合做科研。科研是会有低谷期的没错,但是大自然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有太多太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有太多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改进。其实在我看来,读研究生是针对我们这些对科学有着崇高兴趣的人的最好的出路。因为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题目,可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可以让大自然展现给我们最美丽的一面。当我们运用逻辑、假设、和完美的数学推导轻轻摘下自然那魅力的红纱之时,我们的心灵会得到一次震撼的冲击,而科研的这种满足感,是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给予的。那可能会有人说了,一个研究院,每个月那么点薪水,老婆、孩子、父母、朋友,还有自己的欲望如何满足呢?这个问题么。。。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么不妨看看罗振宇罗辑思维的《读书人的新活法》,看看你能有什么样的启发吧。不过结论我可以告诉大家:只要脑袋里有大自然的规律,你不会没钱。而且相反,钱会源源不断的进到你的口袋里,而且到那个时候,你所要担心的问题就不是“我应该挣多少钱”了。而是“我怎么才能把这些钱花出去”。

祝大家科研顺利!生活开心快乐!科研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解决问题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极端体验。想要体验极限感觉么?让他挑战难题吧!在冥思苦想,夜不能寐之后,那头脑中的一个脉冲将会给你10倍于生理高潮的兴奋感。我们一起加油!曲师大的事情,就当做新闻一般过去就好了。未来是我们的,只要心中有对美好的憧憬。相信未来的愿景会慢慢实现的。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76446-758168.html

上一篇:【号外号外】冯端和金国钧的《凝聚态物理学》出齐了!
下一篇:【原创】谁偷了我们的下午茶?
收藏 IP: 210.45.121.*| 热度|

32 曹周阳 李明阳 彭真明 王亚娟 刁程 史晓雷 戴德昌 郑永军 陈绥阳 刘之远 王保魁 魏武 王涛 徐耀 张永祥 曹裕波 蒋国华 吕喆 潘玉丛 李金鹏 王永林 刘守胜 李宇斌 靳宗振 武夷山 dailiangren zsbx007 idealist xiaoyaojianke tennet yunmu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