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思唯尔(Elsevier):与中国科技一起成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yuguo 科学出版人

博文

治学的风格——读杨振宁《曙光集》(二) 精选

已有 7242 次阅读 2008-2-6 14:2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治学的风格
——读杨振宁《曙光集》(二)
 
学者个性不同、才情各异,治学各有其风格。
 
冯友兰和金岳霖同为20世纪中国重要的哲学(史)家,但二人风格极为不同。有人曾精辟地指出:冯友兰能把最复杂的东西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述出来,金岳霖正相反,他能把最简单的东西说得非常复杂。试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和金岳霖的《逻辑》对照,就能说明这一点。金岳霖是逻辑学家,普通人熟视无睹的东西,他能够一层层一层层地剖析下去。当代哲学研究我读得不多,但十年前读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我觉得颇有这番剖茧抽丝的工夫。
 
说到冯友兰先生,还有一点与个人有关的故事。当年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无事翻阅以前的旧档,以获取对于出版管理的一点历史知识,在一大堆档案里,偶然发现了一卷稿纸,八开,绿色大格,五百字一页,上面是娟秀流畅的钢笔字,一看便知有毛笔字的功底。展卷细读,原来是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序言,不知何故被送到这里。我马上被他的文字所吸引——是那种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渣滓的文字,判断和阐述皆清晰有力,绝不拖泥带水。我复印了一份保存下来,有点私存名人手泽的沾沾自喜,但不幸的是这份复印件在若干次搬家中遗失了。
 
杨振宁先生也谈到了科学家的不同风格。他比较海森堡(193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狄拉克(193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时说:“海森堡所有的文章都有一共同特点:朦胧、不清楚、有渣滓,与狄拉克的文章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读了海森堡的文章,你会惊叹他的独创力(originality),然而会觉得问题还没有做完,没有做干净,还要发展下去;而读了狄拉克的文章,你也会惊叹他的独创力,同时却觉得他似乎已经把一切都发展到了尽头,没有什么再可以做下去了。”他用“秋水文章不染尘”来形容狄拉克的文章。
 
杨振宁先生以四位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都生于1900-1902年间,年纪差不多)为例,继续谈科学家的治学风格,这一点饶有兴味。他使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中的传统,用几个词来印象式地描述他们的风格。我对科学史知之甚少,对四位物理学家的轶事也是从《曙光集》中得知,不过,从这几个词中却颇能领略他们的神采风貌:
 
泡利——威力 ( power )
费米——稳健,有力 ( solidity, strength)
海森堡——深刻的洞察力 ( deep insight )
狄拉克——笛卡儿式的纯粹 (Cartesian purity)
 
风格没有高下之分,但对后世的影响却是不一样的。从《曙光集》中对四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描述来看,做人和做学问我愿学费米,永远踏踏实实(书中收录了Freeman Dyson的一篇文章,讲费米与他二十分钟的谈话,比他从奥本海默二十年中学到的东西还多,避免了走弯路,省掉了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几年无谓的计算,真是令人佩服之至。见原书第289页)写文章我愿学狄拉克,干净而有力,不留一点渣滓。思考时愿有海森堡的洞察力。至于泡利,书中未怎么提到他的“威力”,只是在记海森堡诞辰一百周年的文章中,附记泡利的脾气有多坏,对人多不宽容,这一点却是愿意避免的。
 
我把翻阅《曙光集》视作对科学史的一点补课,这本小书比较容易读——除了里面的数学公式!把科学史著作与文学和历史学著作对照起来读,能发现许多新的有趣的东西,不亦快哉!
 
(P.S. 科学网上有许多大家名人,比如何毓琦教授、武夷山教授和年青的王鸿飞教授等等。能否开一个基本的科学史方面的书目,通俗易懂,比较有趣味,让年青学生和我这样的门外汉对此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86-15454.html

上一篇:重回渥太华
下一篇:无事乱翻书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