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mistryche 宁拙毋巧 宁朴毋华

博文

佛教思想的中性认识——学习《世界古代史》的感悟

已有 3317 次阅读 2016-12-21 10:2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缘起

有一次乔达摩驾车出游,碰到了一个极其衰弱的老人。这个贫困、驼背、衰老的人指点了他的思路。他的驭者车匿说:“这就是生活的道路,我们一定都会那样的。”

当这件事还萦回在他的脑海中时,他碰见了一个身患恶疾痛苦万分的人。车匿说道:“这就是生活的道路。”

他所见的第三个景象是一具没有埋起的尸体,已经肿胀,没有眼睛,被经过飞鸟和走兽所啄坏啃烂了,样子十分可怕。“这就是生活的道路,”车匿又说。

疾病、必死的命运、一切幸福的没有保障和不能得到满足,这些思虑一下子都来到乔达摩的心头。后来他和车匿又看见了一个游荡的苦行僧。当时印度已有很多这样的苦行僧。这些人按照严格的规则生活,用很多时间从事沉思默想和进行宗教讨论。

……乔达索取普通的食物,拒绝继续进行自我苦修,这使他的五个同伴感到惊骇。他已认识到一个人无论要得到什么真理,只有借助于健康身体中的有教养的头脑才能达到。

二、教义

◆他把人生一切苦难和不满都归咎于不知足的自私。他教导说,痛苦出于个人的渴望,出于贪欲的折磨。一个人在克服其生活中各种私欲之前,他的生活是苦恼的,他的结局是忧伤的。人生的私欲有三个主要形式,所有这些都是邪恶的。第一是满足感官的欲望,就是肉欲。第二是个人永生的欲望。第三是富裕的欲望,就是俗欲。所有这些都必须克服掉——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不再为自己而活着——生活才能变得宁静。但是当这些私欲的确得到了克服,不再主宰一个人的生活时,当第一人称代词已从他的私念中消失时,那么,他就达到了较高的智慧,那就是涅槃,就是灵魂的宁静,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涅槃的意思是寂灭,其实涅槃指的只是必然会使生命变得卑鄙、可怜或恐怖的毫无价值的个人目的的寂灭。

◆从乔达的观点来看,怕死、贪求卑贱渺小的个人生命的无限持续,这些曾经驱使埃及人和那些向他们学习的人到庙宇去赎罪和求符的心理,实际上与淫欲、贪婪或憎恨同样地致命,同样地丑陋和邪恶。乔达的宗教与各种“灵魂不灭”的宗教绝对相反。他的教义是石头般坚决地反对禁欲主义,认为那只是妄图以个人的痛苦赢得个人的权力而已。

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其中苦谛是中心。

苦谛: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所谓生、老、病、死,即人生必须经过的出生、衰老、疾病和死亡四种痛苦。所谓爱别离之苦即与所爱的人生离死别之苦。怨憎会苦即与所怨恨之人相会时产生的痛苦。求不得苦是由于欲求而得不到所产生的痛苦。五取蕴苦即身心的总苦。

集谛:说明人生多苦的原因。佛教认为产生以上八苦的原因在于“欲爱”,人一有了欲爱,必然要在身(行动)、口(言语)、意(思想)三方面有所表现。

灭谛:灭苦因。既然苦因根源于欲爱,因此灭苦因必须灭欲爱。

道谛:修道的方法。按佛教的说法,要想达到涅槃境地必然修八正道。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坚持真理,作为他的信徒求道的第一步。不允许依恋于庸俗的迷信。例如他曾谴责当时盛行的灵魂转生的信仰。

正思维:因为自然界忌讳真空,既然要把卑劣渴望排除掉,就必须对别的欲望加以鼓励——热爱为别人服务,情愿实行和保证公道等等。原始的未受腐蚀的佛教并不是以毁灭欲望,而是以更换欲望为目的的。献身于科学和艺术,或专心于世事的改善,只要这种目的不掺杂妒忌或求名的心理,显然都是同佛教的正思维完全一致的。

正语: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

正业: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盗、淫、妄、酒,即要持五戒。

正命:循规蹈矩地生活,不以劫杀、骗取资财为生。

正精进:修道不懒惰,勇猛精进不息。

正念:不起邪念,念念不忘正道。

正定:集中精神,一心不乱地禅定。

参考文献:

1.【英】赫·乔·韦尔斯 著  吴文藻等译 《世界史纲》 人民出版社

2. 赵秉新  主编  《世界古代史教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5433-1022165.html

上一篇:自学《方剂学》的一点体会
下一篇:对于流感治疗的一点体会
收藏 IP: 120.197.10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