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为白炽灯寿命,阿庆嫂和刁德一打起来啦

已有 4271 次阅读 2014-7-7 03:41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寿命, 白炽灯

也谈白炽灯的寿命问题
作者: 吴礼 (*)
日期: 07/06/2014 09:20:04

镜子说:“过去有书里说灯丝是“烧断”的、蒸发没了。其实不然 ,应该说是应力搞断的。”

镜子的秘密武器就是绝对化。你说A,他就说“其实不然,应该是B”。而事实上是A和B都有。要掐的话只能掐哪个重要,而那个是没有定论,要看情况的。

所以你不能说他错,而他已经说了你错,你也就白给了。

具体到灯丝是应力搞断的还是蒸发的,也是这种情况。

蒸发现象肯定是有的。我们都看到过旧灯泡表面变黑的现象,就是蒸发出来的钨沉淀到玻璃壳上造成的。为延缓蒸发,现在大多数灯泡里都不是真空而是充了惰性气体(这也带来新的问题,按下不表)。我们也知道,某些场合用的“长明灯”,虽然不开关也要换灯泡的。

灯丝并非要全部蒸发掉才会断。往往是有一点比其它地方稍细,于是温度就高,蒸发快,于是变得更细,造成正反馈,最终断掉。所以灯丝制造中的均匀度相当重要。这也是为什么田大哥说的“修灯泡”技巧能延长很多寿命:一个地方灯丝烧断了,不等于其它地方也到了寿命的终点。

从蒸发来讲,寿命与效率是一对权衡。提高灯丝温度能提高发光效率,但增加了蒸发,减少了寿命。所以聪明的设计者会把蒸发与应力带来的寿命限制设计得差不多。如果灯泡都是因为应力而死,那说明还有提高效率的余地。

大家知道卤素灯吧,那就是用卤素气体把蒸发的钨“搬运”回灯丝上。这样减少了蒸发问题,卤素灯就可以在更高温度下运作,增加亮度,提高效率。而这对于“应力”是没有帮助的。

----------
"小时侯,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就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就幸福;成熟后,发现幸福原来是一种心态,领悟就幸福。" - 网上名言
"牛人之所以牛人,就是牛人不屑一顾自己的牛处。"
"浪漫之处就是那种偷偷摸摸的感觉。"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可以争论的。对“断了”的原因说应力,等于是说吃饱了不饿,那是不会有错的。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06/2014 11:41:34


吴嫂的解说里只说“长明灯”,而没有说灯的开关对使用寿命的影响。这是个很大的缺陷。因为冷热变化的“次数 ”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吴嫂解说的另一个隐性的问题是蒸发是灯丝整体的问题,而断丝则是一个局部的问题。“温度就高,蒸发快,于是变得更细,造成正反馈,最终断掉”。只是个定性的说法实际上考虑到热的传到和温度与蒸汽压的关系,这个说法一般不能成立。而援引材料疲劳和材料破坏的概念来说明局域的断丝,问题就简单多了。有力的作用才断,这是个物理上的定式。有应力集中的经验,这是工程上的常识。这样说,才能从正面回答原来的问题。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RE: 物资缺乏的情况下,灯丝断了,我们还不会立刻就换。拿着灯泡小心晃,让断下来的灯丝搭上另一头,灯泡又亮了, 而且比没坏前更亮。


这事儿人人做,我老不懂为什么搭上勾以后一般就不分开(既没焊也不铆)?
作者: 立委
日期: 07/05/2014 11:18:09


如今的 LED 灯泡都是永久牌了,一辈子也难得要换


接点处电阻大,一下子就融合了。作者: 吴礼 (*)



可以转载吧,杀杀镜某人的微风      - 立委     07/06 13:07     (459086)

不过这些争论都是夕阳产业,没多少实际意义,因为如今的灯泡爱坏要换的问题已经快要绝迹了,

听说有些地方立法不允许生产便宜的老式灯泡,倒不是爱坏,用电效率太低。    - 立委    07/06 13:12     (459088)


RE: 啊呀,两位偶像老师打起来了,如何是好。。。 (30 字)
怎么是“打”呢,是“切磋”吧。  - mirror     07/06 12:0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809568.html

上一篇:【白炽灯泡的灯丝会被烧断】的话题
下一篇:碾子和石磨的“设计”比较
收藏 IP: 64.134.228.*| 热度|

6 尤明庆 刘全慧 应行仁 张云 wolfganger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