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来自大亚湾实验结果到底算不算“发现”?一文。从近万次阅读和几十个留言看,很被关注。有人分析这个“论法”事出有因,是申请奖项的一个运作环节。对此,镜某不做评论。作为曹老师同僚的邢老师有些说辞:
Quote
曰:
大亚湾的结果毫无疑问是粒子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死抠字眼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这种现象说明:中国科学界,还远远不够成熟。
这固然是一个很“超脱”的说法。但是也可以认为因为邢老师与“申请奖项”无关,所以可以如此的“超然”。所谓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奖(衔)时。
里程碑是个很好的说法。但有原点的碑,有五里十里百里的碑,也有每公里的碑。这块碑石放在哪里好有个“争取”的事情。
曹老师的帖子的中心是想说要算一个discovery(名词)的发现。但镜某的理解则是个discover(动词)的发现。意义是在做这件事儿、并做成了这件事儿。而作为实验结果的theta13的具体值,则不是那么的重要。因为这个值的测量精度在设计实验的阶段就“制定”好了,同时,这个数值也不会比
alpha“重要”。
名词的
发现之所以为人“偏爱”,是因为其中有些运气的成分。人这个物种对运气、对博弈有偏好。因此,曹老师要“论证”大亚湾实验结果到底算不算“发现”。哥伦布对美洲大陆也可以算是“发现”。虽然对此“发现”现在有很多的说辞,但那都是“名词”之争。做为动词的“发现”应该是无条件地成立的。也正因为这个
无条件,让人们觉得是
不过如此,也惹得曹老师发帖子“论证”。
有没有作为名词“发现”的好事例呢?
3K背景辐射应该算是一个了。
为什么人们喜欢这样的“发现”的故事呢?镜某以为,对这类型的“发现”,人们的感情就是个单纯的祝福、只有羡慕之心。而到了曹老师这样的“被预定”了的“发现”时,祝福和羡慕的成分就少了,“嫉妒”和“恨”的成分就要多了。同理,
人们对天然漂亮的女子有好感,而对整容的就不以为然了。原因也是整容后的美感是“被预定”了的,没有偶然的“天意”。----------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