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吃什么不好定,看着菜谱上有饺子,而且是茴香馅的,就要了一份。结 果是从开始就让人生气。
穷人之所以穷,有时候往往是因为脑子不够用。开饭馆的人、厨师基本上是不大会用脑子的人,连“看人下菜”的说法都不懂。菜饭的量不考虑客人的人数,往往是
单方面地决定一盘菜的量,而且这个量还不能更改。茴香馅饺子的一份的起点就是20个,32元,想要10个饺子两类馅儿都不成。原因是因为点菜终端机里没有半分儿的一挡,不能下帐?
牢骚从何而来呢?1)一种馅儿水饺20个一份,不能改成10个两种馅儿。2)20个饺子花了三十分钟才端上来,皮儿软不说,还煮过了。3)那饺子馅儿太硬,肉不打水而加酱油,其结果可想而知。结果一盘饺子就吃了一个就被“气饱了”。饺子不会做没有关系,这年头里买些冷冻的总可以吧?人工的饺子如果比不过冷冻的饺子,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厨师去包,在菜单上表出冷冻水饺的说法就是了。
要说一般开食堂的人脑子不够用还可以“原谅”的话,
北大食堂馒头限购的傻瓜做法就不能被容忍了。这么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干脆大学也就别办了。既然主食馒头里有对学生的补贴,发卡的时候学生卡与教员的和一般人的卡区分计价就是了。一个馒头两种计价:根据饭卡的种类不同而
区别对待。这种事情从机器设计的角度看,根本就不是难题。这样简单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
“支援贫困地区”的一个做法就是给那里“开小灶”,政策性地“发钱”。但是如果那里的有关人士连“发钱”的政策公文都读不懂的话,不能不令人有些“悲伤”。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一桩事儿,被问为什么中央有关部门中说给的钱迟迟不到位,让帮着问问。拿来公文一看,这笔钱不是直接发给“贫困地区”的。公文所说的,是根据“贫困地区”提出的
需求,把钱拨给能够提供、解决这个需求的
外部团体上。这类做法应该说是“很高明”的、很像北京的官人们制定的政策:名分上是“支援贫困地区”,而实质上的钱,则是花在了富裕发达的地区。这个做法也可以说是“双赢”,镜某佩服这种“高明”的思考。为什么有的人能当官儿、而有的人只能开饭馆儿呢?
脑子够用与否是个问题。镜某少儿时曾嘲笑上海人有
半两粮票的做法,以为是“抠门”。但是到了吃不了一两粮食的年纪,就是知道这
半两粮票做法的高明了。比起
欠发达地区,“上海人”的脑筋就是灵活些。“欠发达”的原因,往往是脑筋的欠发达。在今天,“上海人”的提法就是指
温州人了吧。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