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来自刘老师的
《大学生应该培养对直觉知识自我批判的能力》。比起科网上各类“煽情”的帖子来,刘老师的帖子都很
务实。能当刘老师的学生也一定能终身受益了。
也许是因为刘老师自己身在大学的缘故,帖子的题目用了“大学生应该培养”的说法。但在镜某看来,这样一来无疑是“撇清”了大学的、教育体系的培养责任,属于“责任转嫁”的说法了。当然,这不是刘老师的本意。
Quote
因为在开篇第一段里,刘老师就说道:
美国大学中的物理教育中重视洗去学生头脑中错误的直觉知识,而在中国大学中,这仅仅只有少数教师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没有能力对自己的直觉进行自我批判的大学生,将注定不过是社会的看客。
这个说法应该说是相当“圆滑(润)”的。作者既不直接表示对教育体制的“不满”,也不“得罪”大多数的教师。但是从文章中的“错位”,可以揣测出刘老师复杂的心境。或许是镜某“多疑”了。帖中第一句说的是“美国大学的教育”。按常理,后边一句应该对应着“中国大学的教育”。但是刘老师换了一个说法。不去直接说“中国大学的教育”是如何,而是说在现场的教师如何。这样一来,大学和教师的不足就都
凸显出来了。这都是调侃了,不必当真。
刘老师帖里用的是“直觉知识”的说法。这东西的确是“害人”。而且是害了不少人。比如说鼻毛的过滤作用的说法,
《科谱: 花粉过敏兼答友人》的作者就趋于“相信”。按照刘老师的说法:直觉来自经验而非理性, 出错很正常。
如果说国人的大学与洋人的有什么区别的话,应该说是
传统。如果承认“自己摸索出的物理学才是有血有肉的物理”的说法的话,国人的大学缺的就是这样的东西,不仅仅是物理学一个科目的问题。包括国人自以为是的马列研究,基本上也都是不入流的东西。不读原著而读中译本,那能叫做研究么?这样的基本常识、直觉,大学生们要具有。
言归正传。刘老师帖中提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一根干面条,垂直坠落到水泥地板上而
折断,问
折断的最可能发生的部位是头部,中间还是尾部? 据刘老师报告说,湖南大学应用物理系有70%的学生回答是中间先断。这个显然是个“直觉错误”。参考答案说:面条头部即靠近水泥地板的部位先断。当面条接触到水泥地面时,头部的速度为零,但是,由于面条不是刚体,上面的部分还在“下落”中,会积压到头部导致
折断。也就是应力集中的部分最易折断。
这个参考答案显然表露出来物理系的“软肋”。如果是工科的机械领域的学生,回答也许就大不一样了。说到根本,一根干面条垂直坠落到水泥地板上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物理学的使命是要说明这个过程,预测出结果来。
说题目时是
一根干面条,做实验时就不能是做
一根干面条了。这里面也需要有直觉的判断。刘老师博文的跟帖里有个相当出众的:【一毫米粗的面条从2m高垂直落下,试了十根,没有一根折断。】这个做法的方向相当好,因为他想到去做了。问题是他中途停顿了下来,失去了到达彼岸的机会。为什么不继续做下去呢?结果很可能就在于“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作为自我批判、自我修正的能力,如何设计实验也很重要。这个能力缺匮是国人整个教育系统表现出来的,也是导致国人教育落后的一个必然的原因。可以说长期一来都是如此,落后-在落后的一个循环。当然不能说这其中没有出色的人物。但是那些出色的少数人几乎都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天然的。
人才当然是可遇不可教的,但是
人材,提高群体的平均水平,还是可以通过教育的环节做到的。只是国人的教育体系与国人的生产系统一样,“产品”都是比较粗劣的。
自古以来,军队增加战斗力的做法是“缩编”。远的不说,就说二战后蒋介石的“国军”是从军缩编到整编师。如今的解放军也是从师“缩编”到了旅。缩编了,才能有战斗力,这是无数流血换来的经验。反观教育体系。搞得是什么呢?是“扩编”!由团扩编到师!教师的力量还没有加强。
再有,习惯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指望着人到了大学里忽然变得聪明起来了。中学、高中的师资也是个问题。只有把国人低档大学的师资转到中学去,中学才能提升、大学才能空出位子来补充高级人材。怎么办?大约不难。不就是个钱的问题么?
又有些跑题了。继续说【一毫米粗的面条从2m高垂直落下】后发生的事情。说是一根,做实验没有必要这样。拿一捆意大利面条来,稍微绑一下,放在塑料口袋里做下落实验。这样做的本质与用一根做实验是一样的。一百同时做,结论必然会出来。至少可以统计出来。做工科的可以去研究意大利面条的强度、结构等细节,做物理的,只需要得出一个结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如何解释。依镜某看,折断的可能性会很小,而着地端变白、破损的可能性很大。放大尺寸,用粗一点的面条做实验,也许回更合适一些。因为粗一点面条在这样的撞击实验中更容易折断。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