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砒霜闹剧”的葫芦僧判定

已有 3905 次阅读 2013-2-21 12:02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砒霜, 闹剧, 葫芦僧

“砒霜闹剧”的葫芦僧判定。
作者: mirror (*)
日期: 02/20/2013 21:07:37

《“砒霜闹剧”的背景分析》中对事发的时间、人物做了一个概括。看来还有必要对事物的发展阶段再做一个“概括”。这个“概括”的必要性主要是针对饶老师认识片面性和方方面面的面子问题。

官方的调子是为亚砷酸注射液发明人张亭栋80岁生日祝寿,陈竺的贺词是“潜心中西医结合,造福白血病患者”。这都是很艺术的说法。所谓“葫芦”,是说圆滑而有曲线:该凸出的地方突出,该收缩的地方收,收放有序。张亭栋的牌子在于中西医结合。这是一面旗帜,不能倒。因为中医的问题会涉及到很多人、很多事儿。当初如果废了中医的话,中国的状态就如同今天的日本了。但是没有能废成,可见还是有保留的道理。这个问题就如同美国人的枪,当初不禁,如今就禁不了了。不禁也有不禁的道理。枪支犯罪死人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比汽车要少多了。

依镜某观察,砒霜治白血病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张亭栋等常年坚持治疗的阶段。这个坚持应该说是顶住了各方面的“风言风语”,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此期间,这个科室显然不是哈医大里面治疗白血病的主力科室,治疗成绩也不是象今天这样有效。但是张亭栋们没有放弃。第二个阶段是张鹏和孙鸿德的反思。1990年,孙鸿德55岁,张鹏50岁,人生到了一个要反思的阶段。治疗效果统计数字不好的原因是否在于统计分类上的不合理呢?!这个想法在这个时候,从张亭栋组里的孙鸿德那里的出来也是十分合理的。因为他们有患者、有积累,有第一手材料。这个重新分类是张亭栋和孙鸿德矛盾的根源。张鹏从孙鸿德1992年的报告里得到了“神启”,在自己的科室(正规的血液的科室)里,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使用了单一的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因此才有了三氧化二砷只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有特效的发现。第三阶段,有了明确的因果关系之后,上海的王振义和陈竺参与进来,在此之前他们也治疗白血病,不过没有用三氧化二砷,而是用全反式维甲酸。镜某以为,以哈尔滨医科大的水平,搞清楚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机理会有很大难度。所以王振义和陈竺的参与也是势在必然。第二阶段是个转折点,时间上应该是在95年左右。这个推测有许老师的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中国研究论文分析的佐证。在张鹏从孙鸿德的报告之前,行业里没有明确的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说法。

如果对三个阶段命名的话,第一阶段(phase)可以说是坚持。张亭栋们在哈医大里面里吃着“冷饭”,坚持了二十多年。第二阶段很短,就几年的时间,可以叫做转机。看起来张鹏从孙鸿德好像没有什么“功德”。但是明确了三氧化二砷只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有特效无疑对后来推动作用。把用三氧化二砷治疗从“不伦不类”的中西医结合室“转成”正规的血液专业的正规治疗的事态,无疑可以认为是个转折点。最后,是王振义和陈竺的提升阶段。对这个“提升”,李连达认为是中国人的骄傲。这个理解也是合理的。因为凭借历史的悠久,没有什么可以骄傲可言的。能够成为骄傲资本的是现代人的工作,那个工作到达的高度。无疑,王振义和陈竺有这个“资本”,而张亭栋们和张鹏从孙鸿德则没有。

不论陈竺部长心里如何想的,坚持扶持中医、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官话”还是很得体的。“砒霜闹剧”的过程中,镜某没有能发现饶老师有什么不寻常的认识亮点,也不能理解“专门撰文送上祝福”的行为。饶老师对张亭栋功劳的定位不妥,把一个可贵的坚持的过程矮小化成了谁先的问题,结果是让众人发掘出来的各类文献驳得体无完肤。如此看来,还是陈竺有水平:一个潜心中西医结合的说法,把张亭栋这几十年的“默默无闻”给摆平了。

以上看法是镜某的个人认识。应该说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和谐版本”。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663749.html

上一篇:评价,需要有个思考的范式改变
下一篇:米拉围脖:什么是原创? 张亭栋是原创么?
收藏 IP: 99.90.69.*| 热度|

13 许培扬 孙根年 孙学军 刘洋 肖重发 徐晓 陈安 聂广 曾庆平 郑波尽 梁建华 吕喆 何学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