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怎么成了“异地高考”了呢???博文里,说了把
录取的问题短路成
考试的问题。这次说说
我们为什么选择在学校学习的事儿。这篇博文里说了三点在学校学习的理由:1)图书馆,2)老师,3)同学。
且不说这三个排列的顺序如何(在中国,顺序是最重要的事情),作为回答“为什么”的理由,这三点还是显得很弱、很不得要领。在学校学习的最大理由在于学校是个“社会特区”,对中小学,“特”在保护、培养,对大学,“特”在宽容和期待。一般社会对大学都是比较“宽容”的。当然,作为代价,学生方要付学费。通过付学费的方式,得到社会的宽容。因为作为常识,这个成年后的人是要工作、要挣钱的。这就是所谓的劳动(工作)的义务。因此,在大学里学习,可以认为是通过交学费的方式,换取一个“缓冲”的、“宽裕”的时间,为将来承担社会的义务做准备。因为有了事先的资金投入,所以大学毕业后的收入就要比没有经过这个投入的人要高。
从这个视点看,美国私立大学的高学费,是为了维持、“保证”学生的高品位一种战略。因为是私立的,所以这样做也是被允许的。私立学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毕业同学的一个财富。为此,他们愿意为学校捐钱、学校当然也不忘记“追着”他们要钱。毕业生的组织在决定学校的大事上,应该是有发言的权利的(校董)。学生的“不听话”的理由也可以认为是来自两个方面:1)年龄段的必然,2)交了“豁免费”了。
基于上述的分析,“为什么选择在学校学习”的本质也就比较清楚了,“穷人”被排除在大学之外的道理也就是当然的了。作为社会的正义的象征,拿出一些费用来给“穷人”上大学是必须的。但是因为这是个“象征”,所以也就不要期待着能解决实质问题。足够聪明的穷人家的孩子,是社会的财富,可以得到资助。而对大多数的平均的穷人的孩子,只能是说“对不起”了。考大学的另一层意义是在这里。不过这类事情不便挑明了说罢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